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7:06 新浪嘉宾访谈
《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部主任主笔李径宇、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中国新闻周刊》时政社会部主笔黄艾禾、《中国新闻周刊》国际部主任刘婉媛做客嘉宾聊天室。(从左至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


聊天视频

《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 中国人是怎样的人 《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 文化断裂比十年浩劫时间要久
《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 内心尊重别人就会主动做到礼貌自觉 《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 怎样改变固有习惯
《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 中医已到告别时? 关于中国节 《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 制定法定节日 让其自由发展

  新浪宽频原创节目《锐话题》之关注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有很多人认为当前中国出现了文化断裂。面对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中国人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标识。我们是谁?我们是否有办法重构中国文化?取消中医、保护传统节日等社会热点问题,是不是都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断层才出现的问题?新浪《锐话题》,网络主持人马骧与网友一起探讨中国人的集体身份焦虑。

  主持人马骧: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大家能够光临我们新浪宽频的直播间,这里大家看到的是我们新浪的原创节目《锐话题》,我是主持人马骧,我们的口号是“言无不尽,锐气十足”。

  今天我们本期话题的讨论是这样一个大家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中国人集体身份焦虑。不知道各位朋友听到这个词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您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区别于其它的民族和国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请来四位嘉宾,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李楯blog)。李教授您好。

  李楯:你好。

  主持人马骧:欢迎光临新浪。另外三位嘉宾都来自《中国新闻周刊》。从左到右,坐在李教授的左手边的是中国新闻周刊专题部主任主笔李径宇(李径宇blog)先生。

  李楯:你好。

  主持人马骧:接下来是中国新闻周刊时政社会部主笔黄艾禾(黄艾禾blog)。欢迎您。最后一位嘉宾是《中国新闻周刊》国际部主任刘婉媛。

  刘婉媛:您好。

  主持人马骧:为什么请了三位《中国新闻周刊》的朋友和李教授一起来和我们探讨这个话题呢?因为《中国新闻周刊》的第300期是一个特别的一期,特别在哪儿?请三位嘉宾来介绍一下?

  黄艾禾:是这样,我们300期的选题叫做“我们是谁”,但是我们实际上分两期做。第一次做是第298期做的,现在已经出来了。我们正在筹备马上要做的是正好是第300期,也是这个主题,分两次。

  主持人马骧:为什么这一个话题要分两次做?一次做不下?

  黄艾禾:我们觉得它实在很庞大。

  主持人马骧:给大家看一看我们手中的杂志,大家也跟随我们的镜头看一下,“我们是谁”,这个我们是指的中国人?

  黄艾禾: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主持人马骧:先说上半期,已经出来的这一期,主要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黄艾禾:主要会讨论中国人文化标识的种种东西,比如我们穿的衣服、我们住的房子、说的语言、行的礼节、过的节日这些。这部分是讲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境之内的事情。我们还会跟整个世界打交道,就是说我们在对待国际关系的时候,我们究竟把我们放到什么位置,是永远在一个被人欺负的位置,还是我们已经变成了似乎是“老大”的地位,还是一个什么位置。

  主持人马骧:就是要看清自己。

  网友:中国人是一群怎么样的人我有答案,我们没有信仰,没有廉耻,没有理念,没有文化传统,没有道德观念,妄自菲薄、自豪感全无,没有情操,一切一切只有两个字,就是悲痛。

  主持人马骧:这是一个悲观主义的网友留下的,对这位网友一系列的排比句李教授怎么看?

  李楯:我们要正确对待我们的问题,我们确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我们不用做这一期杂志了。我们这些人认同什么,靠什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确实有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应该积极看我们有没有办法重构中国,或者叫重构中国文化,使大家能够有认同,能够凝聚起来。如果我们只是一种讲我们存在什么文化,灰心丧气,心灰意冷也不是好的结果。

  139XXXX4487:这问题有必要讨论吗?就跟讨论你自己知不知道自己是谁一样,当然知道了。

  主持人马骧:有没有讨论的必要性?

  李楯:我们确实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不知道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主持人马骧:这是李教授的看法,另外三位?

  李径宇:我是谁这是一个终结性的命题,但是我是谁指的是中国人是谁,这个特定的语境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越来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究竟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外国人面前或者出现在全球的格局面前。比如现在正好一点钟,有人正在吃饭,吃中餐还是西餐,穿的什么样的衣服,是西装还是中式服装,包括他说的什么样的话,包括他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是中式的建筑还是西式的建筑,都是反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包括现代文明下发生的一些情况。在这些情况下面,一些中国人,有这种身份的焦虑,中国人以前传统的符号,包括汉字,包括汉语的示威,包括中式建筑的示威,包括很多中式的符号,包括儒学几千年的礼节,包括中式服装,这些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之后,中国人究竟还是怎么样的中国人,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是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问题。

  李楯:不只是一般的发生变化。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有一种变化。传统和现代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关键是我们这里存在一种文化断裂。我们曾经完全否定传统,以至于到今天我们确实已经找不到我们的传统了。或者我说它不是一个要保持原样的传统,而是要有延续的文化传承,我们缺乏这个东西,所以我们无法认同。

  主持人马骧:听您这话,刚才我读网友的留言中,这几个排比句中,没有信仰,没有理念,没有文化传统,没有道德观念,您觉得他说得过分吗?

  李楯:我觉得说得不过分。问题是我们不要只谈自己的问题,我们现在不是要重温一个旧有的大国之梦,而是能不能构建一种既有文化传承,同时能够面对开放的世界,能够积极地走向21世纪这个开放的世界,这样的中国人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马骧:李教授同意刚才那位网友的看法,问问其他嘉宾。

  刘婉媛:我感觉现代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开放了,所以说他跟世界打交道的机会比以前都多。可是我们对外来的东西、外来的文化,当然就像刚才各位都说的一样,本身身份定位都很模糊。我们在跟外界打交道的时候,也就非常模糊,不知道怎么样去看外来的文化,看外来的那些东西。

  就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现象,我们跟外界打交道的时候,一个是非常的崇洋媚外,全然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全盘接受西化的东西。另外要不就是觉得西方什么都不好,又把西方的东西全部否定,有一种非常非常极端的排外情绪。

  李楯:妄自尊大。

  刘婉媛: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今后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人和世界打交道会越来越多,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也好或者是中国人自己跟外界打交道会越来越多。我们怎么融入这个世界?怎么和其它国家更好地打交道,我们还要探讨这个问题。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