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6:01 观察与思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遵循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要求,贯通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承续和拓深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认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新 的发展的实践要求,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陈华兴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中共中央关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深刻、具体又全面、系统,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进一步深化 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 的认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和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本质属性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状态。依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由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观念)关系等组成,它们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运动生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 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存在 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观念)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运动构成了社 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勾画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面貌和根本线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 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规律。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社会 是同位统一的,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 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正因为如此,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一直成为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属性。属性是指事物的特性、特征,包括状态、动作、关系等,如一个物体的形状、大小、颜 色、气味等就是它的属性。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联系,是指事物存在的根本性质 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质属性是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并能规定一事物之为一事物(或能规定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 的特性;非本质属性是指一事物不必然具有或不能以此与他事物相分的特性。如一事物的广延性和运动性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 ,一事物的气味、颜色是该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事物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社会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之为社会或社会区别于其 它存在物的特性,和谐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在价值,是人类社会之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性,是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属性。首先,社会和谐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固有的基本状态;其次,社会和谐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存在内容和内在要求;第三,社会和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和谐作为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属性规定着社会必须不断克服和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达到统一和完善的状 态。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但最基本的是动荡、混乱、失序和稳定、和谐、有序这两类 状态。这两类状态之间的相互接合、相互过渡又产生出许多的中间状态。动荡、混乱、失序状态,往往会造成对生产力的极大 破坏,对生活的极大破坏,人类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受到极大破坏;稳定、和谐、有序的状态,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有 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治国理政,根本上都要讲秩序、讲规范、讲稳定、讲合作,维护社会的稳定 、和谐、有序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

  社会和谐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胜利到曲折、从曲折到新的希望的 历史过程。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这表明社会主义思想一开始就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 反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的正义的呼声。空想社会主义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而且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种种美好的设想,这 是被压迫、被剥削人们的价值愿望,也是社会主义历史中—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血的代价)孜孜追求的社会理 想和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现实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但理论毕竟是理论,它必须具有精神元素和思想材料,这 个精神元素和思想材料就是社会正义和谐。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看,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内涵有两个,一是生产 力发展,二是社会公平和谐。社会主义之所以从空想到科学,首先是因为它获得了“现实基础”,而这“现实基础”的主要内 容就是生产力的大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肯定,肯定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生产力的发展,“资 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 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里,马克思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高度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同 时也把生产力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得以诞生和生存的基础条件。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然而,社会主义虽然要富,要发展生产力,但并不是富了、生产力发展了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它的价值目标, 这一目标就是人人平等、社会和谐。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实践,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它们都要 建立人人公平正义的

和谐社会。这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离开这一本质要求去谈生产力发展、去 谈富裕,那必然会丢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因此,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属性,它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也是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 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渗透或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显现出社会主 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内在统一的,离开了生产力发展谈社会和谐,即是脱 离了现实基础的空想,空想社会主义、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我国的“文革”左倾危害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样,离开社 会公平和谐谈生产力发展和“富裕”,也是缺乏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的,它容易导致社会主义发展的无原则、无方向。“生产 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是社会主义的理性本质的内在内涵,前者是工具理性的体现,后者是价值理性的体现,两者的统 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理性和现实理性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理性和实践 理性的统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发展生产力 视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这种从生产力的基础和经济富裕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方法论 指导作用,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然而,社会主义虽然要富,要发展生产 力,但并不是富了、生产力发展了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它的价值目标,这一目标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因此“生产 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是社会主义的两个内在统一的本质规定。邓小平的“富裕”是“共同富裕”,这“共同”二字正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它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公平”、“正义”和“和谐”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对于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具有 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从多种维度去拓深和完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随着信息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关系日益紧密,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并呈多 样化趋势;另一方面,生产的高科技化使得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界线日益模糊,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交织,“ 社会”的内涵日益丰富且比重增加,“社会”的问题日益凸显且不断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客观上要求 拓深和完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社会和谐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突破 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位一体”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论,既传承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是一个富裕的社会,而且必须 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失序无范更是社会主义必须防止的,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讲,富裕和和谐一个都不能 少,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和谐社会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 的全面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 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论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 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客观实际和现实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

  总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遵循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要求,贯通了社会主义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承续和拓深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认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 践和新的发展的实践要求,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停留于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必须立足 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立足于我们工作的实际过程。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现实问题出发,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 牢记

科学发展观,始终牢记稳定和谐是发展的前提,始终牢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目的,始终牢记走和平发展 的道路,我们才能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现实活动统一起来,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