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唱响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17:37 观察与思考 | |||||||||
-观察记者 黄俊英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 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一时间,“和谐”旋律响彻神州大地,“和谐”建设沸腾大江南北。在浙 江,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相融,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互动,注重各类社会成员的和谐共处,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
民主法治在浙江 得到切实贯彻落实 民主与法治,是安邦治国的基石,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历史的呼唤,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意愿。 多年来,浙江在推进民主法治、强化依法行政、维护民主权益、健全民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做 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在农村基层,还是在城市社区,漫步浙江大地,处处都能见到 民主法治不断推进的坚实脚步— 2004年6月18日,一个崭新的权力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出现在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在村级权力架构中, 它和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其成员由村民直选产生,行使监督村务的权力。经过两年的发展,在村民眼中村务监督委员会 权力很大,监委会主任现在成了后陈村最出名的人物。“第一任监委会主任张舍南名气很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采访过他很 多次;第二任监委会主任也不差,村民现在有事都不上访了,只要找主任就可以。”一位后陈村村民说。监委会成立之后,后 陈村各种破陈出新的故事在全国媒体上广为流传,后陈村也荣获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像后陈村这样以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自治工作已在浙江全省展开,村民 自治制度正在成为浙江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如宁波镇海区等地方实行的民主听证会制度、台州市的票决制和民主恳谈会制度 、杭州和湖州实行的“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金华市金东区成立的“村民议事中心”、奉化市实行的重大村务公决制等。 为了进一步拓宽公民参政的渠道,密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群众对人大工作的监督,浙江省人 大通过有关决定,允许普通百姓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和联级会议,今后还计划逐步允许公民旁听常委会分组会议。 为了使机关工作作风和效率有新的改进,在国务院《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浙江省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意见,修改了 与《行政许可法》不相符的规章66件,废止7件,废止省政府规范性文件309件;取消省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9 5项;取消省级批准立项的收费项目75项。浙江全省11个市共废止文件2191件,涉及行政许可(审批)项目2562 项,取消自行设定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558个,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根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浙江积极推进“法治 浙江”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浙江公安机关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抓起,开展“街面两抢”、“打黑 除恶”、“追逃”、“禁毒”、“反偷渡”等专项斗争和专项整治,有效打击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 浙江普法效果显著,普法20年,浙江全省累计有12483万人次接受了普法教育。11个市、90个县(市、区 )先后开展了依法治理工作,行业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88%的农村开展了“民主法治村”建设活动,96.7%的社区 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民主法治在浙江得到了切实的贯彻落实,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浙江90.8%的受访群众认为有安全感,这一认 可比例居全国前列;另据公安部对全国省会城市的暗访检查,杭州市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已达到95%,居全国第一。 社会公平在浙江得到重点关注 像城里人一样退休了可以拿养老金,看病可以报销医药费,在家门口还可以坐公共汽车走走亲戚,这些以前农村居民 想也不敢想的事,眼下开始在浙江大部分市县变成现实。经济突飞猛进的浙江已经高高举起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旗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浙江经济风生水起、快速发展,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制定 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在缩小城乡差别、更宽领域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方面取得了实 质性成效。 “政府给我减免了1000元的农业税,市里又给我发了1200元的种粮补助,这一增一减,我们老两口一年种田 就赚了4.38万余元!”桐乡市濮院镇新生新东村农民冯财产和田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去年的收入让他格外欣喜。 其实,像冯财产一样感到欣喜的浙江农民还有很多,这些都归功于浙江省有效的扶农政策。2004年,浙江省委“ 一号文件”就部署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明确了农民生产粮油免征农业税、“订单粮食”实行价外补贴、给 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29条措施,农民得到了不少实惠。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比上年实际增长6.4%,达到6660元,连续20年居全国省(区)之首。 而浙江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注,并不仅仅停留于此。 为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浙江省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农民进城 就业的种种“藩篱”开始取消。浙江省近两年来投入培训资金5.67亿元,累计培训270.95万人。大批经过培训的农 民顺利成为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力军。据统计,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已从2000年的52%提高到2005年 的67%。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推动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浙江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和“百亿帮扶 致富”三大扶贫工程 。有选择地推进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扶持欠发达乡镇困难群众下山脱贫,支持欠发达地区 发展特色产业和开展农民培训,着力形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机制。2000—2005年,浙江省各级财政 共安排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14.95亿元,重点支持“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实施。 浙江在构建教育公平竞争方面首开先河,用公共财政资助优质民办高中。诸暨市政府率先开全国实行财政资助民办普 通高中的先河,此举为构建公民办教育公平竞争新格局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浙江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成绩也非常显著。从社会收入差距看,浙江2003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40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乡差距看,2004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是3.2∶1,而浙江是2.39∶1。为了更好地解决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浙江把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纳入了“法治浙江”建设,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 势。 此外,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与公平竞争,浙江在打击商业贿赂、维护市场竞争、破除垄断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部署,这 些都是朝着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迈出的坚定步伐,都将从根本上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诚信友爱之花 开遍浙江大地 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诚信友爱”这一人类文明 的普遍价值观则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道德土壤。 诚信友爱之花遍开,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是迈向和谐社会的“入场券”。 在杭州,“相邻的人,温暖的眼,柴米油盐,我们编织一个幸福的家园……”的《邻居之歌》广为流传,邻居之间快 乐时彼此分享,困难时互相帮扶,闲暇时聊天说笑,用真情滋润彼此心田,用友爱架起了一座和谐之桥。街坊们说:“有了邻 居节,我们的小家融入到社区的大家里来了……” 在宁波,有两个小故事在流传。安徽小伙子小梁在返乡前两小时发现银行往自己的存折里多打了9000元钱,他不 顾时间紧迫,把9000元钱主动退还。宁波一位摊主急切寻找一位将一个空盒当整盒茶叶买走的顾客,她怕顾客发现空盒后 ,毁损自己的诚信形象不说,宁波的形象被她破坏了则责任重大。事情虽小却折射出道德精神的可贵。 浙江是个经济大省,生活日渐富裕的城乡居民,十分注意关心身边的困难群众,发扬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各种形式 的志愿者组织活动十分活跃。全省县级以上单位已成立了88家慈善团体,慈善组织筹募18亿多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体50 多万人次。 看看身边,笑脸多了,真诚多了,温暖多了,幸福多了。 现代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浙江是市场经济的先发省份,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用缺失现象,浙江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信用浙江”的任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浙江的社会信用度。 各地、各部门积极投身信用浙江建设。杭州市确定把建设“信用杭州”作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一项重要 战略举措;温州市为了使信用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确定每年的8月8日为温州“诚信日”;湖州市广泛开展“信用意识培 育工程”;宁波市广泛宣传“信用宁波”建设,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使诚信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同时,浙江在全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包括企业和经营者个人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系统、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在 内的社会信用系统。 信用就是金钱,守信者得实惠、失信者砸饭碗,这在浙江省已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 管理办法》也已经在2005年9月1日正式实施。在“信用浙江”的指导下,浙江从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经济总量 名列全国第四,效益名列全国前茅,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名列全国第三。 浙江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热土 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物质基础。2005年,浙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是全国率先进入 人均GDP3000美元发展时期的省份。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浙江的上榜县(市、区)有30个,数量连续3 年位居全国之首,全省超过1/3的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04年实现了近5年来的首次回落 ,由2003年的2.43∶1缩小到2.39∶1。2005年,浙江省级重点扶持的211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 入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村由2003年的556个减少到30 0多个,1000元以下贫困发生率由7.8%降为5.9%。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 价指数评估,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列全国第三位,位居上海、北京之后。 浙江是最早完成经济主体市场化改革的省份之一,活跃的民营经济为浙江的发展创下了一个个奇迹。经过20多年的 发展,浙江省民营经济已从原先的拾遗补缺壮大为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呈现出数量扩张与质量飞跃齐头并进的良性态势。如 今,民营经济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0%以上,非国有投资比重占全省投资总量的70%左右。目前,全省共有个 体工商户176.9万户,资金580.8亿元;私营企业38.6万家,注册资本金6147.9亿元;全省共有内资企业 230万家,外资企业20232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活力的最集中体现。而 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人都是根本,人才都是关键。为了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 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作出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一次性推出10个人才 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文件,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如此大 手笔,在浙江省人才工作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至2004年底,浙江人才资源总量已达到307万人 。 尽管如此,浙江还是面临着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危机,针对这种情况,浙江已经相继制定出吸引人才的优惠灵活机制。 作为“人才强省战略”内容之一的“浙江省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将利用3年时间,引进1万名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所需的,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包括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支柱 行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承诺用10万-20万元、20万-50万元、50万-100万元等不同档次的年薪,提供富 有磁力的创业平台及生活条件,以回报为浙江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类精英。 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浙江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平安社 会,2004年5月,浙江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力求让平安融入浙江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2005年,浙江省各类事故的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 7.1%、10.3%、30.9%;全省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上年同期减少668人。2005年以来,浙江省各级公 安机关树立“命案优先”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浙江全省命案侦破率达到90%以上。 “如果《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到我们村来,他肯定会大叫‘我说的没错吧,这里找不到一个贼!’”浙江乐清市 象阳镇东岙村村委会主任石金煜十分自豪,现在村里不少村民就算家中无人,门也放心地敞开着。而以前,因为村民被抢遭窃 、工厂物资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人家会在门上加上一道又一道的锁。而治安的好转,得益于2004年4月乐清市开展 的“平安千村工程”。 一系列的数字、一系列的措施让人们感叹,“平安浙江”确实是一项合民意、得民心的“生命工程”、“民心工程” 。 在全省建设“平安浙江”的号召下,发生这样的变化可不止这些。杭州的“大平安网”、宁波的“平安社区”、温州 的“文明社区”、绍兴的“篱笆工程”、舟山的“铁桶工程”等,也都让老百姓越来越有安全感。 除此之外,浙江还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大政府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2005年,浙江全省教育事业 费支出2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科技支出4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卫生经费支出64. 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0%;社保支出356.05亿元,比上年增长51.1%。同时,省财政安排促进再就业专项 资金5000万元、城乡低保专项补助资金7490万元。除此之外,其它各项社会发展支出也有大幅度增长。 随着组织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浙江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方法,努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动社会组织的发 展,发挥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浙江目前民办非企业单位达8000多家,全省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组织超过1万个。浙江通 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工作机制。各地在严格落实信访领导责任制的同时,开始努力探索建立“大信访”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司法调解、行政调解、 人民调解与人民信访相结合的矛盾纠纷社会联动调解新机制。2005年,全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成功率同比提高3.2%, 省、市、县三级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1%。 在最近一次的中央综治委组织开展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评估中,有超过96%的被调查者认为,浙江是全国最具有安 全感的省份之一。另据国家统计局测评,2005年浙江省群众安全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9个百分点。 浙江儿女共创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人民生活更殷实、人与自然更和谐,这就 是生态浙江描绘的美妙蓝图。200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遵循自然规律,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建设“ 绿色浙江”的要求,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正式通过。以“绿色 ”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省建设,正在浙江大地向纵深推进: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业到农业,浙江人民在发展中探求着“绿色”的 途径。 在温州,采取了“有多少治污能力,安排多少生产”的限产轮产措施,连续多次开展整治大行动;在台州,当地政府 两次对全市的不法排污企业采取关停、限期治理等措施,其中涉及重点监管区内企业共131家;在金华,针对有20多年历 史的永康小冶炼问题,当地政府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打了一场取缔小冶炼的歼灭战,全市1361家小冶炼全部取缔。 针对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差距扩大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突出问题,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环境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 康示范村。目前已累计有近400个示范村和3550个环境整治村基本完成建设和整治任务。 为了对城市污水和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浙江省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达43座,日处理能力372.8万吨 ;建成投入运行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82座,日处理能力23812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4.5%。 为控制钱塘江流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浙江省环保部门采取了“先整治、后许可,先规范、后发展”的审批 原则,据初步统计,钱塘江流域27家氨氮排放大户减排废水3200多万吨/年,减排氨氮3800多吨/年。 为了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实行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全省已有100余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此外,政府部门还编制了环杭州湾产业带生态建设 规划和温台、金丽衢产业带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系列得力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浙江的环境质量。中国科学院日前公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浙江 的环境支持能力排在西藏、海南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数据显示,浙江省52.1%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 量III类标准,地处平原河网地区的嘉兴市多年来首次实现部分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全省11个市空气质量年均值均达 到国家二级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基本稳定,食用贝类麻痹性贝毒测试结果均在安全食用的标准范围内;全省城市声环境质量多 年来总体保持稳定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经略既张,宏图已举。可以相信,浙江构建和谐社会之路前程似锦。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