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制出新型“人造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17:39 青年参考 | |||||||||
一种人造的、纯白色的、状似牛奶的液体,被称作“携氧治疗剂”,其携带的氧气量是我们自身血液携氧量的50倍 。研究员们声称,这种新产品将是治疗意外死亡的主因——颅脑外伤的最好方法。 比真血还要好的“白血”? ——科学家研制出新型“人造血”
刚刚和朋友吃过晚餐,格雷斯·勒克莱尔就接到了一个令每一位父母都胆战心惊的电话,电话的另一头是弗吉尼亚医 学院的牧师。“你的女儿出了一起严重的意外事故,你得马上来里士满。”此时,勒克莱尔正在弗吉尼亚的餐厅,到20岁的 女儿贝丝·琳正在接受治疗的里士满医院最快也得两个小时。 贝丝·琳的朋友回忆了今年3月车祸发生的来龙去脉。贝丝和朋友骑着自行车从一个陡峭的小山丘上疾驰而下,前面 就是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这时,贝丝·琳突然惊呼“刹车失灵”,她猛按刹车闸,但车轮仍旧飞速转动着,根本停不下来。 大难当头,她的朋友心生一计,忙呼“快将车拐入前面的小巷”。 虽说小巷就在十字路口入口的前方,但由于车速太快,贝丝来不及拐过去就迎面撞上了墙,首先是头部结结实实地撞 到了混凝土围墙上,不幸的是贝丝当时没有戴头盔。她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成为了颅脑遭受外伤的150万美国人中的一员 。
新“人造血”诞生 贝丝的母亲还在赶往里士满医院的半路上,这时,第二个电话响了起来,这回是医生打来的。格雷斯·勒克莱尔回忆 说:“医生说我女儿伤得很严重,如果我同意,他们将使用一种试验性的、尚未经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的药物,立 刻为贝丝动手术,抢救她的生命。他告诉我,这种药物将能增加患者大脑的供氧量。对我来说,只有对抢救有帮助就可以,所 以我立刻同意了。” 医院在获得了贝丝父母的口头准许后,立刻运用一种被称为“携氧治疗剂”的“人造血”抢救贝丝。之前,这种携氧 成分仅被弗吉尼亚邦联大学教学医院用于临床试验。在动物身上的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成分能使颅脑外伤减轻一半。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它的微小粒子能携带氧气通过肿胀的、受损的血管,而我们体内的红细胞却无法通过,而脑 细胞缺氧是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医生们接下来的工作,是要证明上述结论在人体上也同样适用。包括贝丝在内的8名重大事故受伤者,将参与该携氧 剂第二阶段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检测“携氧治疗剂”的安全性及其疗效。如果“携氧治疗剂”在后续的试验中表现良好,它将 获得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成为治疗颅脑外伤的第一药物。 在美国和一些频繁发生冲突的国家,比如伊拉克,这种“人造血”将可以大展身手。
“白血”赢了“红血” “携氧治疗剂”是人造血液中的最新产品。关于人类血液替代品方面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那时医生甚至 用牛奶补充损失的血液。20世纪80年代早期,迫于艾滋病的巨大攻击,制药公司争先恐后地研发人造血液,以解决由于血 液被大量感染,导致亲缘血捐赠不足的燃眉之急。当时的基本想法是,用“人造血”代替捐赠血进行手术中的输血。 两种新产品很快就浮现出来。一类是红色代用品,它部分由人或动物的血色素制成,因为人体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能携 带氧气;另一类是白色代用品,它完全由全氟化合物(PFCs)合成,其化学特性类似于不粘锅的聚四氟乙烯。PFCs具 有很高的气体和液体相溶性,配合输氧设备的使用,让血液能携带比普通情况下多出许多倍的氧气,比基于血色素的血液替代 品携氧能力更快更强。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型临床试验中,研究员们对比了人造血液与真正血液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使用人造血 液的患者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概率太高,原因被归咎于设计缺陷,这次试验也导致许多生物技术公司纷纷倒闭。 又过了20年,在耗费了10亿美元进行研究后,科学家获得了最有价值的教训:人工血液与真的血液根本无法比较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就像一条供给线,为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输送营养、激素和氧气。当血压异常或与传染病作斗争时,血液 循环系统甚至会加班工作,而人造血液仅能传输氧气。但基于PFC的血液替代品,传输氧气的能力却非常强大,大概相当于 我们血液输氧能力的50倍。 由于这个原因,现在的血液替代品通常被称作“氧气治疗剂”,并且厂商不再将它们用于临床试验。 事实上,实践经验以及严格的筛选,已使捐献的血液很安全,人们不用担心血库里有携带病菌的血了。尽管如此,医 院对通用的、能携带氧气的液体仍有很大需求,特别是对捐血短缺的军队而言更是如此。于是美国军方投资了至少1000万 美元,进行血液替代品研究,期待制药公司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医生们对“携氧治疗剂”期望很大,而且普遍看好。如果这种成功的血液替代品能赢得美国军方 的认可,那么军方将帮助进行该药物的临床试验。在不远的将来,医生们也许就能用“携氧治疗剂”挽救更多的生命,至少这 是人们的希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