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药师协会会长:借争论复兴中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12:01 环球人物 | |||||||||
北京药师协会会长赵立冬接受本刊专访 借争论复兴中医 本刊记者 肖 莹
“张功耀发起所谓的‘取消中医’签名运动,引起强烈反应。这对我们中医来说,是坏事,也是好事。因为这场争论将众人的眼光重新引到中医身上,让人们再次关注并思考中医的发展问题。”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北京药师协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赵立冬,不像其他一些中医界人士那样反应激烈。尽管赵立冬也强烈反对“取消中医”的观点,但他同时认为,在目前中医不景气的情况下,这场关于“取消中医”的辩论,起码可以提升中医的“知名度”。 亲身体验中医“由盛转衰” 赵立冬是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这场大争论的。最初,他对此并不在意。这么多年来,“废除中医”的声音不少,但他认为那些都是闹剧,成不了气候。可朋友告诉他,这一次问题有些严重——反中医的人在网上发布了“宣言”,据说已有“上万人”跟帖签名。赵立冬意识到:事情可能真的闹大了! 于是,平时不怎么上网的赵立冬,最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网络。他要看看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不过,赵立冬告诉记者,即便不看网络,他也知道宣扬“取消中医”的那些人会说些什么。因为他从医30年来,不仅无数次亲耳听到过这种辩论,也亲身经历了中医“由盛转衰”的过程。 1976年,在大学里学过中医药知识的赵立冬,被派到北京市郊的密云县,参加乡村医疗救助工作。这些乡村“一无设备、二无专款”,医疗条件十分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带着当地的“赤脚医生”,行走于乡间,靠自己的双手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将小柴胡、白头翁等采摘回来,制成药剂,给那些发烧、感冒的村民治病。他们自制的这种中药还真管用,“找赵医生,花几毛钱就能治好病”,很快就在村民中口口相传起来。在那段日子里,中医药的“神奇”功效,使赵立冬很有成就感,也使他觉得那段时光分外美好。 但回城后不久,赵立冬的成就感在慢慢地减少。他逐渐发现:在城里,更多的患者喜欢看西医吃西药,许多西医大夫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也明显高于中医大夫;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不仅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反有日趋衰弱之势。 紧接着,同事无意中说起的一件事,更让赵立冬大受刺激:一位在中国的加拿大青年,在中医学院学成毕业后,来到一家中医院实习,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学习如何把脉、开药之类的实务,但一个月下来,他失望地回国,因为“老中医开的方子里,用的几乎全是西药”。 中医到底怎么了?回城后的一段时间,赵立冬从没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加上“中医不科学”的说法从未停歇,他有时也彷徨过。 原因不在“中医是否科学” 但赵立冬坚信,被称为“国粹”、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不应该就这样轻易地被否定。他查阅资料,深入调查,决心“挖”出其中的原因。调查越深入,赵立冬越感到担心。他告诉记者——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这100年间,我国中医界人数从80万剧减至27万,而且真正只开中医药方子的大夫已不足3万人;但同期,西医界人数却增长了近20倍。“虽说现在中医只有几万人,但毕竟还有人能站出来,应对那些‘取消中医’的言论,如果真有一天无人当中医了,那才叫惨!” 赵立冬渐渐找到了中医“衰落”的原因。他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政策上限定“望闻问切”和中药的收费标准较低,许多中医院生存艰难,无奈之下只能引进大批西医检测设备,通过收取成百上千的检测费,填补财政空缺;而中医大夫们也乐于给病人推荐那些价格昂贵、回扣丰厚的西药。 其次,中医没有一套自己独立的行业标准。这也是中医“不被信任”、被诬蔑的一个重要原因。赵立冬说:“中医之所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主要是因为人们习惯用西医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中医。这是很荒谬的,好比欧洲人说金色头发的才算是美女,中国若也用这样的标准,肯定连一个美女都选不出来,但你能说中国没有美女吗?!” 此外,中医难以振兴,中医界自身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在中医药行业工作了几十年的赵立冬有一个最深切的认识——“一些中医界人士举办的许多高层论坛活动,都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有时候还为门派问题搞‘窝里斗’。这种自我欣赏、自我为难的状态,怎么能让人们对中医有好印象呢?”这次“取消中医”的争论出现后,中医界作出反应的人并不是很多。赵立冬对此深感遗憾:“不趁这个机会讲清楚‘中医到底是什么’、‘中医的科学性有哪些’等问题,一些人对中医的认识还是会很肤浅甚至错误。” 赵立冬认为,不久前有关“取消中医”的讨论,实际上是以上问题和矛盾的一次小爆发,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类似的讨论还会继续,中医的弱势地位也同样不会得到改善。 中医急需补充的“营养” 在赵立冬和他的许多同行心中,中医如同黄河一样,是一条护佑中华民族健康并繁衍生息的“母亲河”。而今该如何拯救日趋枯竭的“母亲河”?赵立冬试图寻找答案。 赵立冬告诉记者,对比中医在国内的衰弱之势,国外不少地方掀起了中医药热——韩国小孩子流行喝体现中医养生理念的茶饮料,英国成立了3000多家中医诊所,加拿大温哥华颁发了700多个针灸执照⋯⋯这些让他更加坚信,中医绝非一无是处,只是人们缺乏正确对待。 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并接受中医,赵立冬利用自己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的身份,上书提议将中医药知识写进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此外,他还和同事尝试编写有关中医的卡通读物。 2005年9月,讲述韩国古代第一女御医故事的韩剧《大长今》在国内热播,一时间,那些体现中医文化精髓的食疗、药膳,开始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时尚。赵立冬思考这一现象后,得出结论:现代人推崇“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中医所用药物讲究纯天然,两者实质上殊途同归。中医“既能治病,也能养生”,作为一种文化,它已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于是,赵立冬四处寻找机会,宣扬“中医养生”的观点。2006年3月8日,赵立冬生平第一次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一个庆祝“三八”妇女节的茶艺展活动。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他一边品茗,一边面对与会的女士们,侃侃而谈中医文化中的“禅茶一体、茶药同源”理论,以及药茶配方和疗效。在场的人不禁愕然:“这茶里的学问这么多!” 后来,赵立冬又跑到饮食、旅游等行业“煽风点火”,宣传中医传统文化中有关食疗和出游治疗“心病”等知识。对此,他颇为得意:“在饮食中讲食疗、在旅行中讲养生。我在宣传中医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给商家提供经营的创意,这是双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 再接下来,就碰上了“取消中医”的网络大争论。在赵立冬看来,这次争论非但不会危及中医的生存,反而是借力复兴中医的一次大好机会,“就看我们这些中医界人士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让公众的这种关注延续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