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关注中国保险业进程 谁为我们保障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6:35 中国青年杂志

  2006年尚未结束,但全年GDP再次超10%已无悬念。中国,这个世界瞩目的庞大新兴经济体继续以惊人的速 度行进着;然而,在GDP持续高位运行的同时,消费乏力,正如一个巨大的阴影越来越令政府和经济学家们不安:尽管考虑 通胀因素后,银行存款利率已经连续数年为负值,17万亿人民币居民存款依然沉睡在银行里,不肯出笼……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消费?

  “父母要养老,要看病,自己的医疗、养老也没着落,孩子要上学……不存钱怎么办?”这,几乎是这个巨大的经济 问题最简单的答案。

  谁能老吾老,何以幼吾幼?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安排就业并对就业者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被打破 后,巨大的社会不安全感正日益销蚀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后劲。

  保险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保险能够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事关经济发展 的全局。6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被称为保险业今后一个时 期“纲领性”的文件阐明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了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更重 要的是提出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在保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筑就国家发展基石,保卫经济成长成果,呵护人民生存安全——没有完善发达的保险业,国家和个人都可能随时陷于 危险之地。

  拿起保险,保障未来。

  政策信号如此明确,现实却并不乐观。孱弱的社会保障体系,脆弱的个人安全线,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保险业似乎 正在迎来千舟竞发的好时代,但它仍要从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做起——居民保险意识普遍薄弱,保险公司产品及服务创新能力 孱弱,管理及人才瓶颈明显……

  中国保险业:保障未来

  文-艾新

  北京初秋的傍晚,从通县的肿瘤医院回来,艾雪身心疲惫。尽管已经是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功勋”营销员,尽管她“ 不主动劝说客户”买保险的个人原则令她在圈子里格外受尊重,但是这个傍晚,她突然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

  我的健康,我能托付给谁?

  数字显示:近20年来,医疗费用增长了28倍,大大超过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大、中城市住院费用每人次高达61 50元;而目前全国大约有76%以上的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险。

  今天艾雪去探望的,是一个她怎么也想不到的病人——北京一家都市报颇有名气的记者白栎。她和白栎认识还在五年 前,因为白栎的报社为女职工统一投保保额为1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天生热爱美食的俩人一聊之下相见恨晚,从此成为周 末四处淘吃的闺中密友。

  本着“不主动劝说客户”的原则,相交五年,艾雪从未向白栎推销过保单。甚至白栎的一些朋友慕名逐渐成为艾雪的 客户后,白栎的全部保险财产还停留在报社团购的10万元重疾险。三个月前,白栎忽然电话告知她因为可能患癌症入院,艾 雪的第一个反应是——“10万元保险可能不够”……今天,从病房回来,一路上算着白栎已经超过10万元的手术、前期治 疗费用和即将开始的后续化疗、恢复费用,耳边不断响起白栎无限忧伤的话——“真没想到我会得这种病……”艾雪感到一阵 深深的后悔:“如果我早点劝她增加保额……”

  疾病来袭时,白栎还不是最无助的。

  1993年以前,尽管医疗水平较低,但人们——特别是“城里人”基本不需要为自己的医疗费用操心。1951年 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城镇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和企业负担, 职工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

  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开始在 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改革试点;1996年试点推广到全国40多个城市;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决定》(国发[1998]44号),医改全面启动,公费医疗时代宣告结束。尽管医改目标 定位于满足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强调“低水平,广覆盖”,但从保障范围看,“覆盖”的仅仅是城镇在岗职工、部分乡 镇企业职工。部分城镇居民、9亿农民及全国的中小学生,都不在“覆盖”之内。据估计,目前全国大约有76%以上的人口 没有任何医疗保险。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医疗费用的大幅飙升,基本医疗保险的支持能力直线下降。统计显示,近20年来,医疗费用 增长了28倍,大大超过家庭收入的增长。有数字表明:一年中每人患病治疗平均五次以上,有6%~8%的人需要住院治疗 ,而每三个住院病人中就有一位需要手术,大、中城市住院费用每人次高达6150元。而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规定下有 “最低起付线”,即每年报销起点为当地上一年人均工资的10%,上有“最高支付线”,即每年报销上限为上一年人均工资 的4倍;超出上限部分可用大额医疗互助金报销70%,但每个年度内可报销最高数额不超过10万元。

  与白栎相比,更多的人,一无社保,二无商保(商业保险),大病来时,个人和家庭经济毫无防御能力,轻者倾其所 有,重者四处举债,当下乃至未来的生活都陷入困顿之中……

  中国面临的困惑:二三十年后,老将何依?

  肖云妈妈曾是北方某中等城市商业局下属公司的员工,去年开始正式领取退休金,每月457元。尽管这略高于42 0元这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但距离全国社保退休金起付线625元还有相当距离。

  而疾病,只是人生诸多风险的一种。

  肖云的妈妈曾是北方某中等城市商业局下属公司的员工,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十年前就办理了“内退”,去年开始正 式领取退休金,每月457元。尽管这略高于420元这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但距离全国社保退休金起付线625元还 有相当距离。

  肖云妈妈的退休金还不是最低的。在许多经济落后城市,每月能领取数百元退休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这一直是 近几年社保部门的工作重点,但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在某些地区还是“努力”中的事情。

  和医疗保险制度一样,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也经历了数度变迁。从1951年到1984年,国营企业、城镇集体企业 职工的养老基本由国家和企业负担。1983年,针对城镇集体企业保障能力较弱的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 济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中提出,集体企业提取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金,逐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解决职工年老退休、丧 失劳动能力的生活保障问题。养老保险社会化艰难起步。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宣布在全国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开始搭建社会基本保险、补充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多层次体系 框架。1995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明确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具体办法。

  然而,对于“老人”来说,改革前并无个人账户积累,要他们自己一次性拿钱来填充前几十年的缺口不现实,于是采 取“视同缴纳”政策,事实上意味着国家和单位对这部分人负有隐性债务。按当初的设想,养老金一部分来自社会统筹,一部 分来自个人账户,“老人”的养老金则全部依靠社会统筹支付。

  然而,事实证明,社会统筹部分远远不够支付“老人”的养老金。于是,国家财政不得不一再填“窟窿”。从199 8年到2004年,中央财政陆续向养老保险基金补贴了1700多亿元。有学者估算,这个“窟窿”可能达到1.8万亿甚 至11万亿元。

  “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John.J.Ha mre,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席兼执行总裁在他主持的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 济分析》中不无忧虑地说。去年,这个报告在中国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中引起巨大震动。

  《银发中国》指出,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到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从目前的1 0%多攀升到24%;到2050年,将有近1亿中国人超过80岁,而届时劳动力将减少约18%~35%。

  这意味着,再过二三十年,中国的独生子女们必须面临赡养自己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的沉重负担。

  而在养老保险体系依然脆弱的情况下,他们的养老问题将如何解决?

  保险意识的集体淡漠,威胁着每一个社会细胞的未来

  调查显示:只有6%的消费者对保险的意义有正确了解,即使已购买保险产品的消费者,仍有40%对保险产品和保 险公司知之甚少

  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丈夫或妻子一旦出现意外,家庭生活将何以为继?

  家庭财产一旦遭受意外损失,如何复原?

  成长中的孩子未来教育、医疗支出可能存在的巨大缺口谁来填补?

  ……

  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风险,如一只咻咻徘徊的恶兽,须臾未曾远离。

  医疗体制改革和养老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国人“国家保障”的心理期待,社会保障保险+企业保险+商业保险成为未 来安顿个人生存安全的基本公式。但保险意识的集体淡漠,正威胁着每一个社会细胞的未来。

  王旗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科研带头人,近年来成果不断,专利技术也相继进入市场,给他和家庭带来不菲收入。妻子 劝说王旗分散投资,拿出一部分资产购买保险,几次都被王旗拒绝了。“咱们还年轻,身体也不错,而且学校有医疗保险;再 说,如果真的得了大病,一般也治不好,买保险没什么意义。多余的钱不如投资股市,增值快,将来用做养老、孩子教育都可 以啊!”

  但2004年同事的一次住院经历,给了王旗醍醐灌顶般的教育。这位和王旗同龄、平时欢蹦乱跳的同事突然患了尿 毒症,历时两年多的治疗耗资数十万元。单位的医疗保险每年有支付上限,而且大量进口特效药无法在社保医疗中报销。和王 旗一样主要资产都投在股市中的他不得不在市场低迷时割肉变现,支付医疗费用自费部分。本来小有积蓄的家庭开始负债,未 来无底洞般的持续治疗费用压得全家形容憔悴……

  像王旗们一般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从1959年起,中国保险业停办了20年。20年的完全空白,使中国人对保险产生了集体“失忆”。即使在保险 业恢复20余年后,来自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只有6%的消费者对保险的意义有正确了解,即使在已购买保险产品的消费者 中,仍有40%的人对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知之甚少。

  2005年是中国保险业成绩斐然的一年,这一年全国总保费收入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即 使在这样的年份,从国际通行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核心数据——保险密度(人均保费量)和保险深度(全年保费 收入占当年GDP比重)来看,最高的北京,也只分别达到3293元和7.4%;在更多的地区和城市,这两个数据仍然低 得可怜——在贵州,它们分别是103元和2.12%,在四川,是216元和2.56%,即便是在富庶的浙江,也仅仅是 648元和2.4%——全国平均保险密度379元人民币,保险深度2.7%。而在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的保险密度和深 度分别是2000美元和5%~6%,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更是高达9%。

  从各主要险种持有保单比率看,2005年,我国长期寿险保单人均持有量仅0.1件——发达国家为人均1.5件 ;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为5%,即使被消费者相当熟悉的车辆保险投保率也只有30%,而发达国家这些险种投保率都在 80%以上;我国医疗费用由商业保险承担的比例不到2%,而许多发达国家往往超过50%。

  投连险,一道难以愈合的疮疤

  购买投连险的投保人必须有寿险保障需求,而在投连险风波中,大多数消费者把它当成了一种博取高回报的投资。中 国保险产品设计、销售的幼稚,投保人的不成熟,由此可见一斑。

  陈昌平如今在福州已经有四家连锁便利店了。五年前,他还只开着一家“沙县小吃”的时候,经历的那场投连险风波 ,令他至今记忆犹新。

  2001年春节,小舅子带来一个“做保险的朋友”,向陈昌平夫妇介绍一种叫“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险”的保险 产品。这是个“能让死人站起来走出去”的小伙子,他介绍的这种保险,夫妇俩大都没听懂,只记住了一个数字:每年20% 的投资回报。

  陈氏夫妇当时手里正有一笔“活钱”,犹豫着是存银行还是扩大店面。不用操心,不用出力,20%的“利息”,还 有“一堆弄不大懂的保障”,何乐不为?陈昌平第二天就把8万元存款提出来交给这位“朋友”——这几乎是他们当时的全部 积蓄。

  2001年底的一天,陈昌平忽然在报纸上看到福州三位投保人因投连险账户亏损向福州保监局投诉的消息,急忙查 看自己的账户。一看之下,惊出一身冷汗:账户里只剩下4.6万多元。陈立刻打电话给“朋友”,小伙子先说陈肯定看错了 ,后来承认陈的账户投资亏损,但“公司很快能‘扳’回来”。待陈提出要退保后,小伙子的手机便一直无人接听。陈和小舅 子连续半个月每天去小伙子的住处堵,也没能见到他的踪影。

  2002年的春节,陈家几乎没心情过。平安保险福州分公司、福州保监局成了一家人几乎每天必去的地方。“那次 到保监局闹(事)我也参加了。”陈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认。终于,春节过后,陈昌平领回了他的全部退保金。

  当时终于松了一口气的陈不知道,福州投连险风波此时正在迅速向全国蔓延。

  1999年年底,平安首推投连险后,国内其他保险公司迅速跟进,并一跃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明星产品”。在保 险公司强大的营销攻势下,投连险红极一时,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根据保监会的统计,2001年投连险产品保费收入高达1 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26%,占到当年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16.5%。

  但是由于当时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各家公司的投连险投资资金基本都“押”在股市上,恰逢2002年股市持续 低迷,大量投连险账户出现亏损。消费者在发现实际账户价值与投保时代理人承诺的“高回报”南辕北辙时,一场大规模的退 保风潮在全国扩散。

  “我们为此付出了几十亿元的代价,董事长马明哲亲自向客户道歉,给业务员写公开信……”当年被推上风口浪尖的 平安保险公司,如今“伤痛犹在”。他们把“投连险风波”放进了自己的企业展览馆,以警示来者。而当年遭受投连险创痛的 ,远不止平安一家。有保险业人士感叹:投连险成了中国保险业“一道难以愈合的疮疤”。

  投连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如果投保人购买了传统寿险产品,在没有出险的情况下,所缴保费可以通过 保险公司投资增值,使投保人分得一部分投资收益。这本来是保险市场相对成熟后,满足投保人保障需求之外的一类升级产品 。在北美地区,80%以上的保险产品具有投资分红功能。但在新兴的中国市场,却仅仅因为20%甚至更高的收益承诺受到 狂热追捧,并最终以保险公司、投保人、市场三方受伤收场。中国保险产品设计、销售的幼稚和混乱,投保人的盲目、不成熟 ,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投连险,我们还能追捧什么?

  据有关资料,我国各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相似率达90%以上;保险公司新产品开发能力有限,只能押宝在少数几个大 险种上,在局部市场进行掠夺性竞争——为了促销,在航空人身意外险上,保险公司给代理人的手续费甚至一度攀升到70% 以上

  2006年,低迷已久的中国股市迎来了久违的“牛气”,投连险“借势复出”,重现昔日盛景。仅上海上半年销售 就超过4亿元;北京一家以投连险为主的保险公司,前四个月销售额300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

  陈昌平今年又买了投连险。“现在生意做大了,我和太太都想买些保险;我们也没有时间投资股票,交给信誉好的保 险公司,一方面有一份保障,一方面能得些投资收益。”

  陈说,现在他很清楚,投连险有风险。“我相信中国股市大趋势是涨的,所以即使一时账户亏损,我也不会再退保。 我准备放它20年,不怕它不赢利。”

  投连险二度重生,投保人在成熟,市场也在成熟。但投连险的再度热销也在拷问市场:除了投连险,消费者还能追捧 什么?

  综观中国保险市场,产品不成熟、供给单一、销售管理混乱等问题依然严重。

  目前,保险市场运行的许多险种针对性和适用性差,条款设计不严密,无法满足投保人的多方面需要。例如在寿险中 ,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抢少儿险市场;产险市场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至于责任、信用、 保证、医疗保险等,产品单一,供给严重不足——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各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相似率达90%以上。

  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新产品开发能力有限,只能将利润押宝在少数几个大险种上,导致市场局部出现掠夺性竞争,违 规经营现象相当普遍。比如提高或降低机动车辆保险的基本保费,为了促销,超比例支付保险代理手续费——在航空人身意外 险上,手续费甚至一度攀升到70%以上。此外,虚假承保、出险后承保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也加剧 了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

  此外,部分社会保障机构及部门强制代理、销售保险,扰乱了保险市场秩序。比如交警系统强制代理“机动车辆及第 三者责任保险”,计生委强制销售“母子安康险”等等,后续服务保障环节又跟不上,直接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公众形象。

  营销员困境和精算师稀缺

  初中毕业即可参加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十多年来留存率不足10%;与5000名需求相比,现有的40名精算师 凸现保险业人之困境。

  36岁的王芊1996年加入某知名中资保险公司,十年中先后换过四家保险公司,但去年年底,她毅然离开保险业 ,自己开了一家小店。

  为什么放弃做了十年的保险,王芊颇多感慨也很是伤感:“现在市场越做越大,也越做越乱。一些公司招营销员根本 不考虑素质,‘几粒老鼠屎坏了整锅汤’,营销员的形象越来越差,展业也越来越难。年纪大了,实在不想再和这些人混在一 起——虽然还很留恋……”

  外资保险公司不断进入,本土公司想方设法增加市场份额,各家公司不断增员,很多根本不具备基本从业素质和销售 能力的人涌入,各种各样乱相也随之出现了:比如营销员恶意压价抢单、欺骗误导客户、向客户返佣……

  王芊的感慨在很多保险营销员心里都有共鸣。在这个保险业最庞大的业务分支队伍中,很多从业人员羞于承认自己是 保险营销员。据有关数据,国内自首批保险营销员诞生到现在已有130万人,但十多年来留存率不足10%。目前全国保险 代理人平均持证率仅为58.54%,其中中资保险公司持证率尤其呈逐年下滑趋势。而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沪上在职保险 营销员中,高中、大专和本科、硕士以上学历构成的比例分别为68.8%、28.4%和0.6%。据了解,在国家各类要 求持证上岗的证书考试中,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的门槛是最低的——凡是完成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以上学历者皆可报考,即初 中毕业即可参加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

  “目前国内保险代理人的素质已与保险市场的迅猛发展不能相称。”一位专家指出,如果保险业放任持证率低迷情况 发展,其服务的专业水平必然受到公众质疑,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将成为问题。

  一方面是代理人等低端人员状况不如人意,另一方面,保险业的金领——精算师则呈现奇货可居状态。在保险公司中 ,精算师是核心部门的核心人才,主要负责新保险产品开发设计、保险产品管理、财务管理。据了解,目前国内具有中国精算 师资格的只有40余人,而专家预测,我国未来十年急需5000名精算师。

  精算师的培养过程相当漫长,一般要5~7年左右。由于稀缺,国内各保险公司精算师薪酬可观——平安保险公司的 Steven.Mile身价超过每年300万人民币,一般“国产”精算师身价也在50万~60万人民币。

  营销员是保险业的“面子”,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及市场拓展几乎全赖乎他们的素质与努力;精算师是保险业的“里子 ”,产品开发与创新、公司风险控制乃至未来发展系于一身。如何让面子更靓、里子更实,中国保险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而2006年12月11日,保险业对外资开放的最后时刻已在眼前。

  如何能担负起保卫国家、国人未来的重任?保险业需要关注,需要支持,更需要投身加入。

  青年与保险

  单身汉张柯的故事

  文-艾新

  单身汉张柯的故事

  自称“IT农民”的张柯今年27岁,在北京一家IT公司做技术工作。公司不大,而且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工作不 很稳定。但是因为各方面能力比较强,工作四年多来,张柯只换过两次工作,每次都比较顺利。虽然除了少量存款,张柯还属 一无所有,但过得还算轻松快乐。

  然而半年前认识现任女友——一位非常出色的女孩儿后,张柯感觉自己发生了不少变化。“以前总不想长大,想多玩 几年再说,现在觉得人沉下来了。感觉作为一个男人,必须心智成熟,身心健康,才能谈责任。”

  现在,张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有了更多期许和规划。因为听说买保险越年轻越便宜,张柯准备给自己买一份商业 保险。

  公司给员工上了社保四险一金。根据保险代理人的建议,张柯选择首先考虑为自己购买意外和健康险。保险计划之一 是利用万能险或者投资连结险去附加重大疾病、住院医疗、意外,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年轻的特点,投资型作主险自然 费率扣保费比较便宜,同时可以享受一份大额重疾保障和可能的投资收益。

  某家保险公司为他提供的保险建议包括:投资型主险附加重疾险,保费为2100元/年保最少10万元重疾;意外 险+住院医疗保费900元左右应该可以保20万元意外伤害、3000元/次意外门诊费用,50元/天意外疾病住院补偿 ,每年3万元的住院医疗费用。总保费为3000元/年左右。

  此前对保险一无所知的张柯,通过购买自己第一份保险,对保险的基本原则有了初步了解。买多少合适?一个简单的 公式是:保费=年收入的7%~10%——当然,这是针对像张柯这样还没有结婚,未来可能还有买房买车等大宗支出需求的 年轻人而言。如果年龄再大一些,收入稳定、大宗支出也基本稳定,保费支出可以更高一些,比如个人或者家庭年收入的15 %,甚至20%。

  买什么保险?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原则是:首先考虑意外和重大疾病险,其次是一般住院医疗、养老险;如果有了家 庭和孩子,首先需要保障的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其次是孩子。

  比如年轻的时候,可以购买保障利益大于储蓄或保值性的保险,也就是消费型保险。比如意外、医疗保险等。随着年 纪增长,可以考虑购买一些适合自己的养老保险。特别要注意的是,养老保险年纪越大保费越贵,所以养老计划趁年轻时应该 列为整体计划的一部分。

  当然,如果你在理财上比较有计划和感觉,养老计划也可以通过投资完成:比如购买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优势是 长期来看,投资增值幅度可能远远超过养老保险,劣势是风险相对较大,而且没有强制储蓄功能,对计划性不强的人来说,很 可能留不到养老之需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保险不能买得太多,要在经济上给自己留余地。张柯的一位师兄最近买了房子,每月一下多出还 贷3000元的大宗支出——师兄的收入大概在每月7000元左右——加上正在准备结婚,考虑到每月必须的必要家庭生活 支出,此前每月轻松缴付的1000元保费一时间变得十分“负担”,想退掉一些保险,但是又要承担不小的经济损失。

  壮壮妈的保险规划

  36岁的壮壮爸在外企工作,工作稳定,年收入20万元左右,公司除社保的四险一金外,还有大病互助和意外险。 壮壮妈32岁,是一家报社的美术编辑,年收入大约6万元,也有基本的社保。两人都喜欢旅游,壮壮出生前每年都会拿一笔 资金,花20天甚至一个月时间出行,结婚多年没有周密的理财计划。两年前儿子壮壮出生后,旅行计划暂时停顿下来;为人 父母后,两人的责任感也被激发成长起来,于是,购买合适的家庭保险成为壮壮妈最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保险代理人告诉壮壮妈,由于壮壮爸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首先要为他做足保障,以避免因为他的意外使家庭经济 、特别是孩子的未来生活、教育计划受到影响。尽管壮壮爸的公司已经为他提供了一定的保险保障,但相比家庭目前需要的保 障,保额还不足。其次是她自己和孩子的保障。

  具体而言,壮壮爸妈的保障总额可以以一个简单的公式大概估算:最低保额=家庭年生活支出×5+家庭负债。壮壮 家房贷尚有80万元在归还中,年家庭支出约10万元,算下来,两人的保障总额最低应该是130万元(10×5+80) 。

  保险代理人建议的家庭保障计划包括:壮壮爸妈分别30万元、20万元的意外险,各30万元重大疾病险,各10 万元的住院医疗保险;选择20年缴费,每年约需要支出2.1万元。壮壮爸是金融投资的拥趸者,已经拿出相当多资产进行 股票基金投资,因此两人决定暂时不购买养老保险。

  壮壮的保险包括重大疾病大病+意外,同时参加北京市的幼儿大病互助基金。至于教育基金,他们也决定以定时定额 投资基金的方式积累,而没有考虑保险公司也能提供的教育保障计划。

  在了解各家保险公司产品的时候,壮壮妈发现有一种“全家保险”的新产品挺适合他们的情况。这种产品可以为全体 家庭成员提供保障,省去了反复选择保险产品、填写多份保单的麻烦。如泰康人寿的“爱家之约”提供近20种可保险种,涵 盖了养老、医疗、教育、意外、女性等多种保障,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这些保障融于一张保单之中,将来无论家中何 人需要,都可以仅持一张保单到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另外,如果家庭中每个成员各自购买自己的保险,不免会有重复投保的现象,购买全家保险是减少保费支出的好办法 。

  但壮壮妈最终没有选择全家保险产品,是想再观察几年,毕竟这个产品刚刚推出,不如一些传统产品那么成熟。

  方军的故事:投保要趁早!

  “我身强体壮、抵抗力强,得大病怎么也还得十几二十年。”现实中,保险意识薄弱的,不仅仅是年轻人。

  方军是一位大学教师,年届40。专注科研教学之外,家庭是他的另一个生活重心。妻子在一家民营广告公司工作, 一直缺乏保障和安全感,去年,征得方军同意后,为自己买了一份年缴保费1万多元的组合保险。当时妻子极力劝说方军也买 一份,但他坚持自己在学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没必要”。今年方军因为严重的胆囊息肉入院手术,前后花了两万多元,出 院后到校医院办理报销,惊讶地发现自己只能报销7000多元——除了根据工龄自己必须负担的20%住院医疗费用外,还 有大量手术、治疗用药都不在社保报销药品名录上,只能自己负担……此外,方军还了解到,社保住院医疗的报销每人每年另 有最高额度限制,各地规定略有差别,在他所在的城市,是6万元。

  “幸亏我得的不是更要命的大病,如果一下用了十几、几十万,社保只能是杯水车薪。整个家还不得被我拖垮!”一 身冷汗之下,方军主动联系保险公司投保了20万元保额的健康险——因为年龄偏大,而且有手术史,同样保额的一份保单, 方军需缴的保费比妻子多出近2000元。更让方军意外的是,在他印象里来者不拒、越多越好的保险员,居然拒绝方军投保 更高保额的健康险:“按照公司规定,您这样年龄、健康状况的客户,如果保额超过20万元,必须接受公司严格的专项体检 ;即使体检通过,保费也会上调很多……”

  保险业大事记

  ●公元前4500年,古埃及出现应付风险的丧葬互助协会,被认为是保险的最初雏形。

  ●公元前916年,《罗地安海商法》正式规定“共同海损”原则。

  ●公元1347年10月23日,意大利签发了最古老的一张船舶航程保单。

  ●公元1666年,伦敦发生特大火灾。

  ●公元1667年,英国人NicholasBarbor开设第一家火灾保险商行,开创现代保险业务的经营方式 。

  ●公元1762年,英国创建公平人保险公司,标志近代人身保险制度形成。

  ●公元1805年,中国出现第一家保险公司──“广东保险会社”。

  ●公元1858年,英国出现锅炉保险,揭开工程保险序幕。

  ●公元1875年,清政府保险招商局在上海成立,开中国民族保险业先河。

  ●公元1880年,现代责任保险开始形成。

  ●公元1888年,美国签发了第一张汽车保险单。

  ●公元1949年10月,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财经委员会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

  ●公元1959年,人保国内业务全面停办。

  ●公元1980年,中国恢复保险业务。

  ●公元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实施。

  ●公元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成立,下设三个子公司。

  ●公元1997年,永安保险公司被接管,堪称为中国保险业首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