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好官教出好“衙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8:25 《小康》杂志

  有权势的父辈不足以依赖,惟有靠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留钱财给子孙,不如留下智慧与德行。

  ★文/杨红林

  “衙衙内”是我国古代对官宦子弟的一种称呼,它在大多情况下带有贬义色彩。因
为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官员对子女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教育,导致他们凭借父辈的权势为非作歹(如《水浒传》中的高衙内),令百姓怨声载道。有鉴于此,历史上有很多官员对其子女从小就严格要求,以免重蹈覆辙。

  在中国古代,《颜氏家训》可谓家喻户晓,而它的作者颜之推就堪称官员教育子女的典范。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曾在好几个朝代担任过高官。在那个时代,很多官宦子弟,根本不需个人奋斗,年纪轻轻就可以登上高位。许多官宦子弟从小醉生梦死,无所事事。更有甚者,有的小孩刚一出生就被封为四品的高官。于是在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他们不学无术,一遇到学校考试,就赶紧雇人代考。更可笑的是,当他们举行宴会时,竟也常常附庸风雅地吟诗助兴,而那些诗也是提前请人代劳的。但在日常生活方面,这些官员子弟则非常讲究,穿着长袍大袖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束着名贵的腰带,还要剃净面皮,涂脂抹粉,外出时则要乘坐高大豪华的马车。

  面对这种弊端,颜之推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提出“爱而有教,严而有慈”的家教原则,不断鞭策子女们潜心学习,他经常教育子女说:父兄不能长期依靠,家中的财产是不能永远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测之祸,就会失去庇护,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靠自己。他还认识到,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少年时期,很容易受社会的感染。因此他特别注意子女们的交际圈,以防他们误入歧途。为了使子女们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他还告诫他们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要求他们注意交际对象,远离那些不学无术的寄生虫。

  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也是一位善于教育子女的官员。虽然大权在握,但他却从不置办家产,反而时时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有一年,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临行前向后主刘禅汇报了自家的经济状况以及对子女的安排。他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以长尺寸。老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在他去世后,其子孙果然就靠着“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生活。

  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类似的远见卓识。林则徐长期担任封疆大吏,位高权重,但他对子女的教育却极其严格。他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样,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决不要在奉禄之外,妄取民间或下属的一分一毫。为此,他曾在家中留下一幅著名的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历史上在教子方面最成功的官员,恐怕非晚清名臣曾国藩莫属了。曾国藩因对朝廷的巨大贡献而备受器重,曾长期担任封疆大吏,可谓位高权重。生活在这样显赫的家庭里,一般官员的子女难免会出现问题,但曾家却是个典型的例外。

  曾国藩长年在外,公务繁忙,但他却经常抽出时间写信教育子女。这些书信,后来都被编入著名的《曾国藩家书》,作为官员教子的典范流芳千古。在家信中,曾国藩要求子女勤俭谦劳,禁绝奢侈懒惰。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他们攒钱买地,不准他们穿华丽的衣服,不准他们训斥仆人,甚至还要求女儿们亲自做饭织布,更不允许她们出嫁后欺负婆家。曾国藩认为,严谨的家训和淳朴的家风能形成良好的

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后代健康成长。据说在同治三年,当他担任两江总督时,随行的妻子和女儿竟要白天下厨做饭,晚上纺纱织麻。史书记载称:“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

  为了给子女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曾国藩处处以身作则。他的饭桌上通常只有一个荤菜,身上的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最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教育子女们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毕竟在封建社会,做官是大多数人的最终梦想,许多官宦子弟常利用特权达到这一目的。而曾国藩却独树一帜,他再三向子孙们表示,不希望他们做官,而只愿他们成为饱读诗书、明白事理的君子,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其家族中果然再没有出过大官,但却涌现出不少知识型人才。比如他的长子曾纪泽就精通诗文书画,学贯中西,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外交官。据统计,在近两百年中,曾国藩家族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却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与之相反的是,有些为官者因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最终酿成了恶果。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三国时期,刘备在战乱中得子,因此对其倍加呵护,百依百顺。由于一味溺爱自己的儿子,刘备从不让刘阿斗随军征战,也不让他尝试着治理国家。临死前,刘备又将儿子托付给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殊不知这样一来,更使得刘阿斗不思进取,只会吃喝玩乐。

  还有些官员,由于他们本身的人品道德就存在很大问题,无形中成为了子女的反面教材。北宋时期的奸相蔡京,曾长期执掌朝廷大权,作威作福。他有个儿子叫蔡攸,从小就深受乃父的影响,为人狡诈,贪恋权位。在父亲的庇护下,蔡攸一路平步青云。不料想,贪得无厌的蔡攸竟觉得不过瘾,开始与自己的亲老子争风吃醋,成天在皇上面前攻击蔡京。最终父子二人各自拉拢党羽,分立门户,将朝廷政治闹得乌烟瘴气。有一天,蔡攸居然当着众多客人的面,一把抓住父亲的手,然后装作关切地为其号脉并问道:“大人脉势舒缓,得无不安乎?”随后他便指使手下上奏朝廷,迫使“患病”的蔡京提前退休。几年后,由于政局的变动,皇上将蔡京及其子孙二十三人统统流放,而骄横一时的蔡攸则被诛杀。后世评论说:“其父杀人,其子必学为劫,则又有倍焉者矣”,蔡京的下场无疑是罪有应得。 

  另一位大贪官,明代奸臣严嵩,在教育子女方面也非常失败。严嵩为人阴险狡诈,在嘉靖皇帝时长期担任首辅(宰相)的要职。他的儿子严世蕃,从小就凭借父亲的权势进入官场并迅速得到升迁,很快成为内阁成员。在父亲的教导下,严世蕃也成为一名阴险狡诈、善于揣摩人心的政客。后来,由于严嵩年老眼花,许多国家大事就交给自己的儿子处理,因此当时朝野上下流传着“大丞相”、“小丞相”的称呼。严世蕃凭借手中的权势大肆

贪污受贿,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据记载,当时就连嘉靖皇帝的三儿子都被迫凑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给严世蕃。然而好景不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上书弹劾。嘉靖皇帝下令剥夺严嵩一切公职,将其子严世蕃发配到雷州。两年后,朝廷又将严世蕃逮捕下狱,随即抄家问斩。至于严嵩,虽然捡了一条老命,却被迫寄居在祖坟旁的一所茅屋中,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史书评价他时认为:“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