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胡锦涛出访越南等四国专题 > 正文

中印友好年:再话伟人尼赫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3:31 世界知识杂志

  李群英

  传奇一生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身名门,他的父亲莫蒂拉尔·尼赫鲁是名律师,当过国大党主席。贾·尼赫鲁16岁(1905 年)就去英国学习,获得英国律师资格。他学识丰富,努力探索
印度民族独立之路,也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思想上深受 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1912年结束在英国七年的学习回国,当了几年律师并加入国大党。1919年他放弃 收入优厚的律师工作,追随圣雄甘地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从1921年开始曾九次入狱,先后在狱中呆了九年。由于他们全家 都投入解放斗争,他的父亲、妻子、妹妹等亲属也都饱尝过铁窗之苦。他的父亲就是在1930年被捕获释后不久与世长辞的 。他的爱妻卡玛拉也因为革命奔波又经常入狱,在1936年年仅37岁时即病逝。此后尼赫鲁终生未娶,一直和他的独生女 儿英迪拉·甘地一家生活在一起,这在尚存多妻制的印度上层中是极为少见的。

  尼赫鲁1929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由于他主张完全独立,声望日益提高,逐渐代替了甘地的作用。1946年9 月英国被迫在印度成立过渡的临时政府,英国任命的印度总督韦维尔兼任总理,尼赫鲁以国大党主席的身份应邀担任副总理。 1947年印巴分治时,尼赫鲁成为印度首任总理。从此连续执政17年,直到1964年5月27日病逝,享年74岁。

  尼赫鲁在印度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每在群众集会上一出现,便是万众欢腾。人们争着亲吻他的衣角、他踩过的土地, 对他敬若神灵。

  1955年的万隆会议,达到了他人生辉煌的顶点。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缅甸总理吴努一道,在此前共 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亦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未经选举的领袖。

  中国情

  尼赫鲁总理早在1944年他写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就指出,“中国和印度通过佛教而彼此接近并发展了许多交 往”。1951年1月他在一次演说时又说,“我们印度与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友谊,虽然我们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小矛盾, 但当我们回顾那长久的过去,那包含着某些哲理的过去,就有助于我们彼此了解”。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北伐军取得节节胜利时,在欧洲的尼赫鲁就积极主张国大党领导层给北伐军 以道义支持。1927年2月,尼赫鲁作为国大党的惟一代表参加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代表会议时,与中国代 表宋庆龄等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的关系。同年11月尼赫鲁偕家人到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节时,又见到宋庆龄,她送给他 一幅她与孙中山的合影,尼赫鲁非常珍惜。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不断伸向中国。印度人民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尼赫鲁于1937年底 收到中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以及宋庆龄要求给予物质特别是医疗设备支援的来信后,主动向报界披露此事并介绍朱德在万里长 征中的功绩,赞扬万里长征是“军事上独一无二的业绩”。他复信给宋庆龄说,“整个印度都感到要与中国人站在一起”,并 表示要做出实际援助。1938年国大党向中国派遣了一个医疗队,尼赫鲁命名其为“援华医疗队”,并指定他的一位表兄爱 德华为队长,队员中就有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柯棣华大夫。

  为了支持中国的抗战,尼赫鲁还于1939年8月到重庆访问,受到蒋介石夫妇和中共驻重庆代表等的热烈欢迎。事 先尼赫鲁还致函毛泽东希望访问延安,到重庆后也接到了毛泽东的邀请电,但就在这时(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尼赫鲁只好匆匆回国,行前致电毛泽东对未能访问延安表示遗憾。

  新中国建交谈判的第一例

  在解放军占领了南京、上海、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尼赫鲁指示助手要将各种渠道所获得的新中国的材料,及时送给 他过目,不得延误。他知道中国与印度建交的份量,中国与印度是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要是中国与印度发出一种共同的声音 ,不仅在亚洲,在全世界都会令人刮目相看的。

  尼赫鲁主持的国大党政府经过短暂的犹豫,紧接缅甸联邦政府之后,于1949年12月30日宣布与蒋介石政府断 绝一切关系,承认新中国。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二个承认新中国、却是第一个与新中国 谈判建交的国家。缅甸1950年6月8日与中国建交,比印度晚了两个多月。

  尼赫鲁的理想是要让印度成为一等强国,而不是“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他也意识到要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能 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大国,没有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尼赫鲁认为,中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蹂 躏,决定了中国在反帝反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会与印度有着共同或者相似的立场。

  当然,他主张早日与中国建交,发展对华友好关系,还包含着想努力维护和保持从英国那里继承下来的在西藏的殖民 遗产和种种特权的想法。这也为日后的两国冲突埋下了隐患。

  为中国传话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进行武装干涉,中国除发表政府公开声明予以警告外,还决定通过外交途径向 美国再一次发出警告。然而当时中美并没有外交关系。10月3日凌晨1点,周总理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周总理要 印度传话的主要内容是“美军如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尼赫鲁总理当即分别致电美国国务卿艾奇 逊和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提醒他们中国有可能介入这场战争,并建议探索政治解决的途径,但均未被采纳。当时中国把上述重 要决策信息,经由印度传达,足见中国对印度的重视与信任。

  中国是我最崇拜的国家

  1954年10月,尼赫鲁总理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访问中国,实现了1939年的未了之愿。这是新中国 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首脑,也是尼赫鲁第二次和最后一次访华。同1939年8月那次他的重庆之行相比,世界和印、中两国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本人也从国大党领导人成为独立的印度第一任总理。这次他会见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弥补了当年 未能完成延安之行的遗憾。访问期间,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极为热情的欢迎,场面之盛大可以说在世界欢迎外宾史上是空前的。 尼赫鲁总理深为感动。他在北京各界欢迎会上说,“我生活在友谊、款待和热情中间,我感动极了,无法告诉诸位我受到多深 的感动”。

  在尼赫鲁访华期间,毛泽东竭尽地主之谊,同尼赫鲁进行了四次谈话,并破例出席印度驻华使馆举办的招待会。

  对于尼赫鲁总理的这次访华之行,当时为他当翻译的白春晖先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51年至1957 年在印度驻华大使馆工作,成为印度著名的“中国通”)在199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记述了生动的片段。他说,尼赫鲁访 华时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尼赫鲁总理同意了我的意见,在北京饭店设宴回请近800名中国领导人时备了酒。这也 许是印度近代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在宴会上用酒。因为印度政府是禁酒的。我们在每一桌上都备了低度的中国黄酒。周恩来 总理喜欢茅台,因此尼赫鲁总理特别同意在主宾席上摆放茅台酒。

  人生顶点

  1955年4月18日,划时代的亚非会议在印尼开幕。

  在会上,绝大多数代表都主张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关系的准则。但也有个别代表污蔑共产主义为“新 殖民主义”,有的甚至提出中国有一千多万华侨,中国将通过他们“颠覆”住在国政府。尼赫鲁总理强烈反对这些提法,显得 很激动。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为了不使会议走上岔道,决定将原来的发言稿用书面散发,并利用短暂的午休时间,亲自 起草新发言稿,在19日下午的会上宣读。这就是著名的“求同存异”的讲话。当周恩来总理回到座位上时,许多代表过来同 他握手祝贺。尼赫鲁总理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印度报纸也纷纷赞扬周恩来的这篇演说。

  24日会议闭幕,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并提出了“和平相处并发展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的 实质和中印、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所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一致。

  亚非会议,使尼赫鲁达到了他人生辉煌的顶点。他是亚非会议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亚非会议的成功包含着尼赫鲁的心 血,尼赫鲁也成为不结盟运动未经选举的领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装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后,印度一方面及早与中国建交,开展友好关系;同时又悄悄地向中 印边境传统实控线中国一侧不断推进,在外交交往中则不提边界一事,以期让中国接受既成事实。

  中国多次向印度提出,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应维持边界现状,不采取片面行动,更不应以武力加以改变,待时机成 熟时,以互谅互让的态度,考虑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准备有步骤地通过友好协商全面加以解 决。

  1959年8月和10月,中印边界发生了两次武装冲突,周恩来总理怀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诚意,于1960年 4月再访印度。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对印度的访问。周总理这次访印一周期间,与尼赫鲁进行了六次共17个小时的会 谈,但未解决分歧。

  在右翼压力和“外交与国防并重”方针的指导下,尼赫鲁总理在与中国进行外交周旋的同时,也加紧了备战步伐。1962 年10月12日他出访锡兰(今斯里兰卡)时,宣布已下令把中国部队从塔拉山脊“清除掉”。中国边防部队于1962年10 月20日在中印边界全线发动自卫反击战。

  11月14日,是尼赫鲁总理73岁的寿辰。印军选择这一天进行全面反攻,想向尼赫鲁的寿辰献上厚礼。但印军仍 以失败而告终。

  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当时法新社驻联合国记者评论说:“印度军事上的失败以及印度不得不把自己的痛苦处境告诉英美,要求它们提供武 器——这些事实大大损害了印度在联合国中的道义地位和政治地位,重要性迅速下降”。

  与此同时,尼赫鲁总理的健康状况也江河日下。英国《每日快报》(1962年10月23日)驻新德里记者说,印 军在东北边境地区受挫后,“尼赫鲁总理面色阴郁,脸颊浮肿,对谁也不说什么话。这可能使尼赫鲁的已经很危险的健康情况 更加恶化”。

  1962年12月尼赫鲁到印度国际大学参加毕业仪式。那时中印边界停火还不到一个月,大家都以为他会在年会上 对中国大肆攻击。出乎意料,尼赫鲁却说了下面一番话:

  “在尽责保卫国家的时候,我们必须牢记印度文化的原则。比方说,在国际大学你们有许多部门,……这是一件好事 ,会使你们经常记住你们的现在和将来都不会与中国文化或者与中国的伟大开战。你们对中国人不会发生恶感……如果你们认 为有好几亿人的中国是你们的敌人,那就不对了。……”

  尼赫鲁是1964年去世的,享年75岁。周恩来总理当天就致电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和尼赫鲁总理的女儿英迪拉 ·甘地夫人,对尼赫鲁总理逝世表示哀悼。第二天,周总理偕陈毅副总理等到印度驻华使馆吊唁。

  翻开新的一页

  此后20余年,中印边界始终处于一种不战不和的状态。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尼赫鲁的外孙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才有 所改观。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总理抵达中国,重修旧好。双方都同意边界问题可以暂时搁置,先在别的方面进行 合作。1991年12月,李鹏总理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31年来对印度的首次访问,中印关系翻开了新的一 页。继2003年 6月瓦杰帕伊总理访华后,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 伙伴关系。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踏上印度国土。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当中印两国真正强大起来,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的时候, 那就是亚洲世纪的真正到来。到那时,我希望我们两个国家兄弟般的合作关系依然存在,并将友谊深藏在两个东方民族的心底 。”这段话,道出了两国人民的心声,我相信,这也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心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