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北京环状交通:单一中心负担过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16:33 新周刊 | |||||||||
王军 新华社记者、城市研究者、《城记》作者 北京的环状交通带来了几个方面的弊端。
从城市布局看:典型的“单中心+环线”布局,以六个环围绕一个单一的中心(元明清古城)向外扩张,以改造中心区的方式推进这一布局的形成,导致中心区城市功能不断聚焦,全市失去平衡发展,中心区成为就业区,郊区成为居住区,加剧郊区与中心区的交通紧张,引发大规模跨区域交通。 从路网布局看:以中心区的放射路与各环相连,强化中心区的交通可达性,使周围交通迅速向中心区集中,适得其反,中心区成为交通死结。 从交通工程看:兴建立交及全线封闭或半封闭方式形成环状交通,二、三、四环直接进入高密度的建成区内,强化交通的快速通过,削弱道路与两侧街区的联系,降低了社区对道路的分享,环线地带成为步行者的沙漠,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育能力,人性化的都市气息缩减,形成反城市的郊区现象。 从交通政策看: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里通过大规模环线支持汽车发展,使之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导,全世界尚无成功之例,这只会使交通量迅速增加并越发拥堵。国际通则是,高密度城市必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 从经济测算看:1.对中心区的强化,使其地价高涨,由于市场需求最旺的中心区只有一个,土地供应有限,更加剧这一趋势,并推高全市房价,加大城市运行成本(包括交通拥堵成本),削弱竞争力。2.市政基础设施随环线摊大饼式扩张,分散式向外蔓延,不易形成规模效应,加大建设成本。 从比较分析看:国际经验表明,大型城市应以“发展轴+多中心”的布局为宜,有机疏散城市功能,以全市的平衡发展——就业与居住在各区域内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交通,特别是跨区域交通的发生。各个高密度的中心区内,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安排。其优点包括:1.因是多中心,中心区的土地供应量大为增加,土地价格得以控制;2.各中心区沿发展轴分布,可共享发展轴上的市政基础设施,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建设成本;3.沿发展轴布局,可增强城市区域发展的灵活性;4.交通量的减少及公共交通的发展,可降低排放量,改善环境,提高效率,并保持合理的城市密度,回归人的尺度,形成都市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