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霓》剧现象:延续的不仅是文艺界的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14:59 观察与思考

  在20世纪60年代,“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面旗帜,并用一次次地实践证明:无论是枪林弹 雨的浴血沙场,还是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这支英雄的连队攻必克,守必固。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面旗帜仍鲜艳地飘扬在 上海市南京路上。

  -胡喜盈

  今天的八连,营地依然地处上海闹市中心,用战士们的话说,就是“哨楼面对酒楼、操场紧挨舞场”。时代变了,虽 然可能没有老K、曲曼丽,但侵蚀思想的诱惑仍然存在。

  不忘八连精神,难忘军旗红。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如何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这是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要面对的 挑战。当我们思想模糊、力量缺乏时,更应该让优秀文艺作品成为精神上的援助,净化我们的灵魂。

  ……

  时隔45年,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将着“新装”现荧屏。并将以真实的故事、 跌宕的情节,生动再现那段岁月中永不褪色的军人赤胆。

  在这部电视剧的座谈会上,国务院“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刘吉曾指出:《霓》剧曾经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影 响过几代人成长。1962年上演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提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从革命 党变成执政党后,要不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要不要拒绝腐蚀等事关我党前途命运的问题。今天改编这部“红色经典”同样 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危害国家和人民利 益的触目惊心的腐败现象、丑恶现象。文学艺术的使命是什么?中国当代文艺真正的出路在哪里?一个有责任感、有良知的文 艺家的作品应该更多地反映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对国民灵魂的关注。

  好八连的今与昔

  “驻在上海的解放军某团八连官兵们,人人都有一个式样不同的针线包,有的是利用擦面油的空铁盒做针线包,有的 是用布做成小袋袋,里边装着颜色不同的线和大小不一的针。”这是1959年1月9日发表在《解放日报》“子弟兵”专栏 上的文章《针线包》。大姑娘的针线包怎么就成了官兵们的必备品?那一双双扛枪的大手,怎么下了战场就拿起了绣花针?文 章中,新战士任中日不解,看到老战士在灯下补衬衣,便疑惑地问:“缝它干啥?”缝它干啥?不仅仅是打个补丁,要补上的 还有“拒腐蚀,永不沾。”

  1949年6月,当这支仍带着战火余味的部队开进南京路时,上海滩初解放。在十里洋场南京路上,敌对势力叫嚣 着“共产党让他红着进来,不出三个月就让他发霉烂掉,滚出南京路”。但八连顶住了。时任指导员刘仁福,凭着“以绝大多 数人的生活标准作为自己生活标准”的世界观,和牢记伟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 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钢铁意志,带领全连官兵抵抗住了种种“香风毒雾”的诱惑,同时又让南京路健康繁 华、生机勃勃。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头版以8500字篇幅发表了吕兴臣写得长篇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当天 的《解放日报》头版还同时配发了社论)。

  好八连的长篇通讯发表后,《人民日报》等国家及各省市党报都予以转载,毛主席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八连颂》。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上海6387部队第八连为“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由此,好八连成了全国的典范 。

  如今,走进今天位于上海愚园路的八连营地,现任指导员黄森说:“《霓虹灯下的哨兵》是新兵下连、干部提干都必 看的电影。八连最不能忘的就是传统。”三班班长滕远健,至少将《霓虹灯下的哨兵》看了五遍。“早在山东老家时,就听父 母说起‘南京路上好八连’名号响当当。第一次对它有感性的认识,就是从电影开始。一听说自己被分进了八连,别提多骄傲 了。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新兵训练结束后,争当优秀的新战士。”炊事班班长刘明,记得最清楚的是赵大大那双补了又补的袜 子,“那会儿,我们还就这事情,写了关于‘艰苦奋斗’的心得体会,在全连广播。”还有五班班长戈安华,为八连战士不扰 民、露宿街头深深感动。“能到八连来是种荣誉,不能忘的,就是老八连人传下的精神。”

  从舞台走向银幕

  当年,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指示将《南京路上好八连》改成话剧上演,并由南京军区政治部 文化部部长、剧作家沈西蒙和导演漠雁及原上海警备区四团政治处副主任吕兴臣三人组成创作班子。

  沈西蒙接受任务后,剃了个光头,就来到八连一班当兵体验生活。一个多月后,沈西蒙执笔写出了话剧剧本《南京路 进行曲》。在修改过程中,剧名曾改为《霓虹灯下遭遇战》、《霓虹灯下的奇兵》,后在前线话剧团排演中正式定名为《霓虹 灯下的哨兵》。1962年底,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前线话剧团正式在上海公演,立即在军内外引起轰动,八连的影响 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同年2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进京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总部领导相继观看。据说周恩来总理7次观看 此剧,每次看完都要上台和编导、演员们亲切握手,称赞他们演了一台好戏。

  同样,一生只作诗赞颂过一个连队,那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毛泽东也曾赞誉说:“这个戏很好!话剧是有生命 力的。”

  此后,全国各地有48个剧组都在排练上演《霓》剧,全国几亿人民都在看《霓》剧。周恩来总理更在1963年时 作出指示:“将《霓》剧改成电影搬上荧幕,剧情一个字都不能改,演员一个不准换!”

  因此,后来人们看到的经典红色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里面所有的演员都是话剧的原班人马,而影片中的场景也 是在好八连实地拍摄的。

  电视版令人期待

  电视版《霓虹灯下的哨兵》将以新的视角再现1949年解放军解放上海、横扫国民党残余势力和社会黑恶势力,为 上海翻开历史新一页的壮丽画面。这部连续剧最大的变化是,根据电视特点对原剧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女主角沈傲君扮演原剧 中没有的新角色夏梦瑶,这一新角色和路华、罗效礼之间将展开一段感情纠葛。她和参军前的路华曾有一段恋情,后因种种原 因分手,嫁给了大资本家罗效礼。她的身世一直是个谜,最后她才知道自己是特务老K的女儿……而指导员路华也变成了上海 人,北上参军前就生活在上海。同时,由陶慧敏扮演的女特务曲曼丽戏份也超过了原剧中的林媛媛和春妮,成了女二号。在电 视剧版中,除了孙海英演连长鲁大成外,指导员路华由郭广平扮演、林媛媛由叶欢扮演、童阿男由傅程鹏扮演、陈喜由徐洪浩 扮演、罗克文由孙逊扮演……

  原著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连长鲁大成、三排长陈喜和妻子春妮、八班长赵大大、新兵童阿男、一副垫 肩戴到底的老班长洪满堂、卖花姑娘童阿香、女特务曲曼丽、旅美音乐家罗克文、进步女青年林媛媛等。其中戏份较重的当数 陈喜和春妮。新版电视剧同样重视人物群像的刻画,但不再以陈喜和春妮为主。根据主题需要,全剧对新老人物进行了重新设 计,确立了以连长鲁大成和指导员路华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连队内部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对敌斗争等为副线的思路。主线、副线 在剧中错综复杂地交织纠缠,副线又对主线起着推波助澜作用。每一个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都尽可能展示到极致,力图 营造大起大落、跌宕有致的艺术效果。

  为了拍电视版《霓虹灯下的哨兵》,已整整筹备了四、五年。曾有许多影视公司想取得拍摄版权,但最后前线话剧团 还是决定与上海文广影视剧中心、江苏广电总台联合拍摄,其主要演员也大多来自前线话剧团。

  为什么《霓虹灯下的哨兵》又会再度爆热?有专家指出,正是因为《霓》剧的主题是反腐倡廉,拒腐蚀、永不沾。所 以,《霓》剧重演在今天仍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老百姓渴望有像《霓》剧中那样朴实的共产党与子弟兵的形象。而且近年来 ,“红色经典”的改编和翻拍已成为影视界的一道风景,像《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沙家浜》、《红色娘子 军》、《小兵张嘎》等一大批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都先后走上荧屏。

  但“红色经典”改编的成败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一些对原著随意修改、任意扭曲原著精神的作品,招来 不少人的重重质疑。为此,国家广电总局曾下发《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改编者必须 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因此新版《霓虹灯下的哨兵》能否保留原作精髓,坚守原作品质,也无法避免地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严 肃课题。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