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 > 正文

创意先锋:李蔚然vs马岩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03:47 CCTV-经济半小时

    12月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创意先锋:李蔚然vs马岩松》,以下是节目实录:

  一个好的创意,可以马上变成一笔巨大的生意,在如今这个创意时代,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财富神话,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英国作家罗琳,这位一度靠领救济金生活的单身母亲,凭着脑子里冒出一个叫哈利·波特的男孩,就摇身一变成为全球顶级富豪。

  这样的神话越来越多,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产业正在脱颖而出,它的崛起靠的不是资本、土地、厂房、机器,而是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头脑,而这个产业的名字就叫创意产业,这其中就包括了像广告、建筑、摄影、电影、展览、动漫,也包括我们电视在内,等等很多的行业,那么我们就来关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创意产业。

  真的是“声名显赫,风光无限”?

  首先来认识两位在创意产业中淘金的年轻人。

  李蔚然:“在国内玩儿成这样,我觉得就的确是玩儿得算挺好。”

  李蔚然,1975年出生于云南,中国年轻一代的广告制作人。

  马岩松:“我不想占领全中国的市场,我不想让所有的中国人说这是最好的。”

  马岩松,1975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设计师。

  马严松:“94年的时候,我们俩都报考电影学院的广告专业,他考上了我没有考上。”

  记者:“这么巧啊,他也94年。”

  马严松:“对,当时那个考官,据他跟我讲,说你去学建筑,后来我就考建筑,当然也不知道建筑是干什么的。”

  记者:“你几月的?”

  马严松:“11月。”

  李蔚然:“我也是11月。”

  记者:“不会一天吧?”

  马严松:“我26。”

  李蔚然:“我24。”

  这两个年轻人以前素不相识,现在却一见如故,而且他们身上居然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两个人同年同月生,当年报考的是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专业,差一点成为同班同学,因为马岩松没有考取北京电影学院,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职业道路,但是,从今天取得的成就来看,他们两个人又是殊途同归,现在就从8年之前,他们事业开始的起点说起。

  李蔚然毕业初期的一部作品,让人们从此认识和记住了他,那件广告作品一举囊括了2000年美国、法国、英国的最高广告大奖,李蔚然一举成名,按理说自然是声名显赫,风光无限了,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李蔚然:“国内又没人知道这事儿,或者说也没人认同这个东西,这个奖在国内真正能有认得也是好多年以后了。”

  正如李蔚然所说,当时中国的广告业并不如现在的发达,国际广告界对他的认可,并不代表着国内同行也会对他认可,这一切需要时间。

  李蔚然:“当然这个都是会加分的东西,但是我没有说明显的意识到这些东西到底给我加了多少分,我觉得我还是踏踏实实一个一个工作。”

  李蔚然在接受市场对他的考验,而这一切是成正比的,在接受考验的同时他也在慢慢的被市场接受和认可。

  李蔚然:“两千块钱你帮我拍一个,那我就拍一个,拍了他觉得好了,下次再来找你,然后这时候可能同时有两个人来找我了,那我就说五千块钱拍一个,再下次我筛一万块钱拍一个,逐渐逐渐就起来了。”

  最佳创意方案不等于最终方案

  李蔚然在广告行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而此时的马岩松却还只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整天泡在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里,虽然他的才华不时的闪现在自己的作业当中,但是在美国建筑界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名字,直到有一天,一起震惊全球的事件改变了他的命运。

  马岩松:“当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部分人觉得这是一个纪念性的,跟原来的世贸或者死去的人有关的东西,像纪念碑似的东西,但是我这个设计我觉得纽约的旗帜是发展,所以我当时说最好的纪念碑是发展,就是往前看,往未来看,所以做了这样一个像云一样水平的建筑,也不争高度了。”

  马岩松:“我反而没有提到安全的事,大家说那不敢盖摩天楼,因为它不安全了,怎么样?我觉得那不是主要的问题,那是技术的问题。”

  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9.11之后世贸大厦的重建方案,而马岩松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最后征服了所有的评委,顺利当选为最有创意方案,由此,马岩松的名字在全世界建筑设计行业传开了。

  马岩松:“那个作品让我们变成了一个空想家的设计状态,我们只想有意思,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做了,不是为盖的。”

  虽然马岩松的创意和理念征服了所有人,但最佳创意与最终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因为现有的建筑手段还不能完全实现最佳创意方案,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在马岩松毕业工作后的几年当中,他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

  马岩松:“我们做了两年,没有人盖房子,他说创意好,但是实现起来麻烦,比如说造价太高,他觉得结构太复杂,实现不了,他就觉得这有问题了,就没法做,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因为人很难接受自己以前没见过的东西。”

  马岩松一直试图在用自己的作品来说服建筑者们,可这同样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而此时与他同年同月差两天出生的李蔚然却已更加成熟,其创作理念和创意自成风格,俨然成为中国广告业中大腕级的人物了。

  李蔚然:“一是很真实,就是那个教室是那种旧的教室,第二这个学生迟到,他拿一把雨伞,那个老师拿一个教鞭,这个又是很真实的另外一步了,第三就是说我是一个镜头拍完的,我没剪过,我只有一个镜头,进来之后老师很生气,我就指你怎么回事,你觉得受侮辱了,就把那个伞打开,老师说怎么回事了,我指你不行啊,就变成击剑了,这个转折就很自然。”

  这个时候,在广告制作这个行当里驾轻就熟的李蔚然,已经成了中国广告业中炙手可热的人物,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开始主动找上门来,主动邀请他,而远在地球另一边的马岩松,经受了一次一次挫折之后,也开始意识到,光有好的创作理念和设计创意是不够的,还应该努力去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他开始调整自己的设计方向,终于,在前不久,他又一次让北美的建筑界对他刮目相看了。

  马岩松:“其实我这个设计,是在反对工业社会对高层建筑,对技术的崇拜,对高度的崇拜,所以这个楼的设计,是不想体现工业的那种感觉,更自然。”

  为美国多伦多市某建筑设计的方案,不仅创意得到了认可,更为关键的是经过各方论证,达到了建设实现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这成为马岩松事业的转折点。

  记者:“别人接受了就是买单了。”

  马岩松:“对。”

  记者:“那楼投资的金额是多少?”

  马岩松:“第一个楼是1.1亿美金,然后现在做第二个楼,也差不多。”

  记者:“你已经签约是1.1亿的?”

  马岩松:“两个都签了,而且两个都是明年初一起开工。”

  智慧点亮生活,创意制造财富

  马岩松拿下了多伦多梦露大厦的设计项目,他自己也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起点,我们知道,按照国际惯例,设计费一般会占到建筑投资总额的3%左右,如果照这样的比例计算,两栋大楼的投资总额两亿多美元,那么马岩松拿到的设计费至少也有600多万美元,这一笔大单让马岩松迅速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当然,同样在用创意创造财富的还有李蔚然,他现在一条广告的身价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元甚至是几百万元。

  李蔚然:“没有具体地统计过,大概统计的话,一百多条吧,不到两百吧可能。”

  智慧点亮生活,创意制造财富,李蔚然和马岩松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意推开了新财富的大门,而财富的大门开启之后,他们却又有了新的困惑。

  李蔚然:“始终觉得自己的创意,或者想法就是还不够让你兴奋吧,因为我觉得这有可能是兴奋疲劳,也有可能觉得你需要再补充营养了。”

  马岩松:“我们这些房子盖起来是不是能像我们说的那样改变城市,改变人们的生活,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与其说是困惑,倒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更高要求,而就在这时候,巧合又像是被刻意的安排了,两人竟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同一种解决之道。

  李蔚然:“现在手头上在做一个电影的剧本。”

  马岩松:“用电影实现它。”

  李蔚然:“那有可能就是你有兴奋感,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你想拍一个电影有兴奋感。”

  马岩松:“电影是有可能,把你的这个观念变成一个视觉的东西,然后让人能看,让所有的人都能看。”

  李蔚然想用电影来找回自己的兴奋感,而马岩松希望能通过电影这种表现方式提前让人们接受他那些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创意,当然了,他要实现这个目标远不如李蔚然现实,因为他不是导演,不过不要紧,这次真的可以刻意的安排一次巧合了。

  马严松:“94年的时候,我们俩都报考电影学院的广告专业,他考上了我没有考上。”

  记者:“这么巧啊,他也94年。”

  马严松:“对,当时那个考官,据他跟我讲,说你去学建筑,后来我就考建筑,当然也不知道建筑是干什么的。”

  马严松:“如果真有一个电影的话,尝试在未来城里生活。”

  李蔚然:“是,我觉得找一个空间结合。”

  马严松:“没错,不光是这些,以故事为主。”

  李蔚然:“跟电影不一样,电影是讲故事,故事讲不好,画面再好看,这个也不会好看的。”

  不用刻意的引导,两位创意大师的碰撞还真就产生了火花,两人越聊越投机,马岩松兴致盎然的拉着李蔚然参观他的设计作品,并且开始探讨电影实现的可能性。

  李蔚然:“如果是作为一个,把设计放在电影里的概念的话,肯定故事是第一,给人们一个环境,一个场景是放在未来,但是整个故事人们围绕人物的命运讲故事,你不可能就是说,你看电影就是给观众看的东西,观众接受的话还是故事打动人。”

  马严松:“我其实原来也在想这个事,建筑只是,如果是电影的话,只是一小部分,有很多其他。”

  看来马岩松真是受益匪浅,而且,他还有了具体想法。

  马严松:“那和张艺谋聊聊。”

  李蔚然:“对,没准,也是08年之后的事,08年之前不可能动了。”

  记者:“你觉得他说的对你有帮助吗?”

  马严松:“我觉得从操作层面挺有启发的,原来光想有这么一个东西,建筑都在电影里,现在电影怎么实现,如果跟故事结合,才能实现吧。”

  有很多共同点的李蔚然和马岩松现在又有了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拍电影,而且看起来,双方还有合作的可能,对他们来说,没准儿,这又推开了一扇新财富的大门。

  下面说一下创意产业在其他地方创造的价值。

  在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自1997年以来,英国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9%,到2002年已达1125亿英镑,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

  在香港,2001年,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高达460亿港元,占GDP总量的3.8%,到了2002年,全港创意产业企业已有3万多家,从业人员达17万,吸纳了香港总就业人数的5.3%;

  在北京,创意产业迅速崛起,2005年产值已超过960亿元,其增加值约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14%以上,成为重要的增长点。

  半小时观察:中国经济要学会“软硬兼施”

  当微软公司创造的利润第一次超过美国老牌企业通用公司时,《纽约时报》就说,微软的唯一资产就是员工创造力,无独有偶,在大洋的这一边,韩国浦项制铁株式会社的大门上前些年也挂起了一个标语,叫做“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缺少创意,但是把创意当作一种战略资源来开发,把创意产业当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却是近几年才有的新做法,比如说,十年之前,英国制定了扶持创意产业的战略,很快,创意产业就替代了传统强项制造业,成为英国最有

竞争力的产业。了解到了这样的背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英国会出现平均每天挣相当于 170万元人民币的女作家罗琳。

  而现在,我国的邻居韩国也在把创意产业当作会下金蛋的鹅来喂养,比如说韩国电视剧和韩国的游戏产业,每年都在我们身上赚走了几十亿人民币。

  在创意经济的较量中,我们起步是晚了一些,但是我们并不缺少优势,创意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的强项。如果有一天我们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意这两方面左右开弓,那么中国经济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主编:马洪涛

  记者:黄勇

  摄像:沈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