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制与新闻专题 > 正文

全裸授课挑战禁忌引发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17:06 法制与新闻

  最近,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莫小新在一次现场教学研讨会上,当众脱光衣服,赤裸着身体向几十名学生及老师阐 述自己对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的理解。莫小新认为,现在很多所谓的人体艺术都被太多的公共舆论和道德准则所束缚,真正的 人体文化,应该是将人体上所承载的负面意义剥离出来,单纯地研究“人体”的人性内涵。从了解“人体”开始,慢慢地了解 人性、释放人性。

  “裸体教学”不仅是冲破人性禁区的一种教育方式,也在颠覆着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对莫小新所作出的惊世骇俗之 举,社会上既有认同和接受的声音,也有质疑的论调。

  (本刊特约记者)毛磊/文

  “裸体教学”震憾世人

  2006年9月14日,国内首家“人体文化艺术研究所”在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挂牌成立。当日 ,来自北京、重庆等地的学者在该研究所进行了首次大型学术研讨。9月15日,在一场以“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的现 场教学研讨会上,该研究所所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莫小新以特殊形式主持了这堂实践课。

  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一间画室里,挤满了30多位男女学生、众多艺术界知名人士以及多位来参观学习的 教师。莫小新副教授首先向大家阐述了人体艺术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动情之处,他激动地向大家表示,“人体可以反映一 个人的生命信息和时代特征”。随后,他情不自禁地解开上衣扣,脱去了自己的上衣。莫小新副教授的举动令在场所有人竖起 了“汗毛”。

  在接下来讲述人的身体特征时,“莫小新副教授的情绪看上去很激动,完全一副忘我的境界,说着说着就脱掉裤子, 赤裸着身体站在讲台中央的位置”。一位参加此次实践课的同学在回忆那惊人一幕时,用“今生难忘”来描述当时的情形。

  但莫小新副教授仍神情镇定地讲解说:“我自己56岁的身体形状,可以反映我那个时代的特点,强调劳动和自然美 。”他还

幽默地表示,自己的“虎背熊腰”是十几年的劳动经历在身体上烙下的“历史印迹”。

  莫小新副教授“裸体教学”的过程前后持续近1个小时,在这期间,他还聘请了两位七八十岁的老年模特儿脱去衣服 配合他讲课。此外,还有两名年轻男女也现场脱去衣服示范。据了解,其中的青年男子是学生志愿者,青年女子也是他聘请的 模特儿。

  莫小新自称是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用肢体语言进行授课和讲解的“裸体教学第一人”,但也有人说,他是“激进”的“ 艺术狂人”。

  “首先,在我们学校内,现在慢慢地能够理解我关于‘裸体教学’的意义、目的和作用。”莫小新如此说,“这使我 感到很欣慰。其次,授课之后,我发现那些学生对我是肯定的。我是一个规矩的人,老实的人,这是不会变的。所以我裸与不 裸都与我的秉性没有关系。现在,有人说我是变态狂,说我是不正常的人,我觉得那是对我的误解”。

  据莫小新介绍,1997年,在一次教学过程中,他遇到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对人体教学有误解;第二,学生对人 体写生发出了不健康的笑声;第三,裸体模特儿表现出了受辱的感觉。

  就是因为这三个原因,他当时情绪很激动,对学生大声说:“我来跟你们讲讲人体的问题!”然后他就第一次进行了 赤裸教学。莫小新认为,那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境下做的。从那次赤裸教学到现在已有9年时间,在这期间,他一直在研究 着人体艺术和有关人的问题。

  莫小新还认为,老师和模特儿的身份合为一体的时候,会带来很多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实际上有三个方面:最直接的 压力是摆脱不了以脱做秀、沽名钓誉的嫌疑。第二层是无形的心理压力,他是否患有露阴癖病症,是不是患有心理疾病。在学 生眼里,他这个老师还能受人尊敬吗?第三,是最深层的压力,他总感觉不自信。

  据了解,莫小新于1986年来到江苏常州从事艺术教学,一直倾心于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并出 版专著《审视赤裸》,他还在国家级美术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试图探索人与家庭、男人与女人、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中 的人性表现。2003年,莫小新开始着手筹备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并与国内多家知名专业美术院校的14位著名专家联合 申请国家级研究课题。2005年9月30日,莫小新等人如愿拿到了国家级年度研究课题的立项通知书,并主要负责此研究 方向的子课题。

  视觉污染还是文化启蒙?

  针对莫小新副教授的“裸体教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施步洲说:“学校从不主张教师采用这种教 学方式教育学生!学校在教学方式上一向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尤其是艺术类学科的教学。但是,同样是出于教学效果的考虑 ,学校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不得不重新认真审视莫小新副教授令人咋舌的裸教方式,以防止出现不良的后果。”

  该校其他负责人也表示,“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这个课题本身就很前卫,存在社会接受度的问题,进行研究是 可以的,但是放到课堂实践中,由老师亲自作为模特儿进行教学,值得商榷。老师就应该是老师,模特儿也只能是模特儿,这 两者应该分清。

  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田军亭表示,在我国申报的各类研究课题中,经过专家组 评审论证并立项的“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课题,目前国内仅有一个。就莫小新“裸体教学”一事,田军亭认为,国家级 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不一样,现阶段,有些东西只能探讨和研究,但直接将此用于教学过程显然并不妥当。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史论家陈醉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曾因出版《裸体艺 术论》而轰动全国,被称为“中国裸体艺术的第一人”。陈醉表示,成功申请“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的国家级研究课题 ,说明国家对这个领域的重视,另一方面,常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艺术氛围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更重要的是,有莫小新副教 授和他的同事这样一群对人体艺术抱有满腔热情和执著的教师。但对于莫小新“裸体教学”这件事,陈醉的态度很明确:从精 神上尊重他,但肯定不支持、不鼓励。作为教育者来说,主要还应该对学生灌输一种思想,教会一种具体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尽管莫小新副教授以神圣的“行为艺术”之名进行教学,但如果从医学上讲,莫小新有患上 暴露癖的嫌疑。如此“裸体教学”,亵渎了神圣的大学课堂,亵渎了“人体艺术”本身。幸亏莫小新教的是“人体艺术”,万 一他教的是解剖学,岂不是要在教学现场拿刀表演“掏心”?

  另有人从法律角度指出,莫小新未经学生允许便“全裸授课”,实际上侵犯了学生的权益。学生没有义务观看老师的 裸体,莫小新也不能以艺术研究之名突然宽衣解带,最起码,他也应事先声明“我的裸体可能引起您的不适”,让学生自行选 择留下或者离去。

  社会上也有支持莫小新的“裸体教学”的声音。

  有人提出,正视裸体需要健康的心灵,也需要健康的文化氛围。人体艺术,向上一步,就充满神圣,让人感受到自然 造化的美妙;但向下一步,就是色情淫秽,引人做低级的遐想。裸体在课堂上通过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如果学生们能够沉浸 在知识的氛围中,能够因此对人体充满尊敬,那么这样的裸体展示教学是应该被允许的。如果这种方式屡遭学生们的不尊重, 并影响到正常教学,则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宽容对待,让他们通过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尊重教师来提高心灵品格;另一方面, 要考虑教学是否超出了学生们接受的程度。

  还有人认为,在艺术家眼里,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无价之宝”,都有发掘的价值,皆可入艺术。莫小新副教授显 然是从艺术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身体,这样的“身体力行”,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裸体教 学”的争议不过是一场艺术与传统的博弈!“裸体教学”在本质上并不存在着对与错,是与非,关键是一个认识与观念问题。

  教学期待宽容

  在我们这样一个“性文明”并不发达的国度,莫小新的举动被看作“异常”显然是意料之中的事。裸体教学引起争议 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有争议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恰恰反映出社会对此并非漠然视之。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凡是涉及人体、性的事物,无论是艺术也好,非艺术也罢,都面临着来自传统的重重伦理考验 ,也面临着重重的世俗偏见。西方人体艺术所体现的人性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自上世纪初西方人体艺术输 入中国,其内涵和意义就非常复杂和特殊,一方面被看作是反封建反传统的、现代文明的象征,另一方面又被视为“洪水猛兽 ”,对以服饰礼仪文明为特征的中国传统人性文化构成巨大冲击和威胁,人们对它只能敬而远之,更有思想陈腐者完全不能接 受它的存在。

  江苏省常州市是杰出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的故乡,这次争议不禁让人们回想到上世纪初,当时美学意义上的裸体写 生课被刘海粟先生引入中国,而他当时能找到的惟一的模特儿是一个15岁的男孩子,没有一位女性愿意成为艺术模特儿。

  当时有人在参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学展时,对刘海粟大加抨击:“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是教育界的奸贼!公然陈列 裸体画,太伤风化,非惩戒他不可。”一个极端的例子发生在1926年,大军阀“五省联帅”孙传芳给刘海粟写信让他的教 学适合中国国情,别有伤风化,刘海粟却置之不理,为此孙传芳恼羞成怒,暗中通缉他,最后还是经法国领事帮助调停方才作 罢。

  尽管中国古代也有裸体艺术作品留存下来,但中国儒家

传统文化占主流文化形态,讲究长袖宽带,不露形体。正是这 一主流文化形态对人体艺术的禁锢与漠视,才导致现在的校园里出现“裸体教学”就会成为一个文化新闻事件。

  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也无论人们赞同与否,莫小新副教授的“裸体教学”实践,将成为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研究史 上重重的一笔。当我们不再为“裸体教学”这类小事喋喋不休争论时,才是人们的心理常态,才是艺术发展的常态。E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