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千年--碎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6:40 新民周刊 | |||||||||
沧桑千年--碎叶 在中国,学习历史的人,大多知道碎叶,可是很少听说有人来过这里。 撰稿/王邦维
“素叶水城” 在玄奘西行求法的路线图上,碎叶是一处重要的地方。碎叶是一般的称呼,玄奘自己,是把它叫做“素叶”或“素叶水城”的。 从“大清池”边的巴雷克切镇出发,我们的车,向西北行,约3小时后到达托克马克。托克马克说是一座城市,看去却只像是一处大一点的村镇。入城的路口,是一处不大的环岛,竖立着一个颇大的标牌,上面几个大字Tokmok。车队穿过城,折向西南行,半个小时后,到了一处地方,望去是一片荒野。远处有河,还有农田。近处竖立着一块标牌,上面有吉尔吉斯、俄和英三种文字,写的是同样的内容:Ak-Beshim Site,意思是“阿克·贝西姆遗址”。啊,这就是碎叶了,我心里不禁激动起来,加快了脚步往前走。 遗址十分荒凉,土丘起伏,杂草丛生,四周稀疏地长着一些树。不仔细寻找和辨认,不会发现土丘的后面还有少许残垣断壁。但是我知道,这个地方,对当年的玄奘,以及对唐代的中国,曾经意味着什么。 玄奘的传记讲,当年玄奘也是沿着“大清池”,向西北方向走了五百多里,到达了素叶城。他来这里,是希望见到西突厥的首领叶护可汗。在玄奘西行这个时候,西域最有势力的,是西突厥。西突厥可汗的军队,号称有数十万之众,是西域的霸主。玄奘西行,要想顺利,必须得到可汗的支持和帮助。 当玄奘到这里时,“叶护可汗方事畋游”,正在打猎。玄奘见到的,是颇为壮观的一个场面: “戎马甚盛。可汗身着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编发,围绕左右。自余军众,皆裘毼毳毛,槊纛端弓。驼马之骑,极目不知其表。” 望着阿克·贝西姆遗址四周广阔的原野,我想,这难道就是当年数十万突厥军众驻扎的地方吗?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历史有着何等巨大的变化! 可汗命令在军中寻找通解汉语和各国语言的人。这时恰好有一位少年,曾经到过长安,住过数年,通解汉语。可汗当即封为摩咄达官。又写了给沿途各国的国书,命令麻咄,送法师到迦毕试国。同时还赠送给玄奘一件绯绫法服,五十匹丝绸。再亲自与群臣一起,送玄奘十余里而别。 玄奘以下的行程,能够顺利实现,无疑与他的这段经历以及叶护可汗的支持有关。 碎叶地处楚河流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它在中西交通和军事战略上的价值,足以使它在中亚的历史上留下永远的名声。可是,作为一座城市,它具体的位置,后来却又奇异地遗忘在历史的迷雾中。只是到了近代,从苏联时期开始,考古学家在这一带进行发掘,才在今天叫做阿克·贝西姆的地方发现了这处遗址。发掘的成果很丰富,但这是否就一定是玄奘讲的素叶水城或中国史书中的碎叶,一直有着争论。直到1982年,在一次发掘中,出土了一尊汉式的佛像,佛像的底座上刻有汉文的铭文,铭文的文字虽然有残缺,但“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和“上柱国杜怀宝”“敬造一佛二菩萨”的字样却清晰可辨。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现在的阿克·贝西姆遗址,就是当年的碎叶。最近的一个发现是在1997年,在碎叶城墙的南边,也出土了一块汉文的残碑。碑上文字的内容和语气,说明作者是戍边的军人。此前从遗址出土的,还有许多唐代的铜钱。 在中国,学习历史的人,大多知道碎叶,可是很少听说有人来过这里。在玄奘之后1300年,我们居然有机会亲临此地,追溯历史,凭吊古迹,这怎么能不让人兴奋不已? 我们打开从中国带来的“国酒”,摆放上酒杯,把酒倒进杯里,再高举酒杯,以酒酹地,遥祭我们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李白以及当年戍边的中国将士。 至于玄奘,他是僧人,酒为禁物,我们原本可以像当年的叶护可汗,以“蒲桃浆”作为供养。此时没有“蒲桃浆”,我打开矿泉水瓶,以水代浆,把水洒在了碎叶遗址的黄土上。 撒马尔罕都市记忆 如果说塔什干是今天中亚最大的城市,在古代,中亚最大的城市则非撒马尔罕莫属。 在《大唐西域记》里,撒马尔罕称作“飒秣建国”。古今的这两个名称,其实是相通的。玄奘离开石国,也就是塔什干后,中间还去了一处地方,叫窣堵利瑟那国,然后从窣堵利瑟那国到了撒马尔罕。 在玄奘的记载中,撒马尔罕是一派繁荣富裕的景象。商业、农业、手工制造业发达,还出好马。军事强大,还是地区性的大国。 不过,当玄奘到达撒马尔罕的时候,佛教在撒马尔罕的影响已经不大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撒马尔罕城,已不是玄奘所见到的城市。现在的撒马尔罕城建成于13世纪以后。13世纪时,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旧的撒马尔罕城全部毁于战火。蒙古军毁灭了旧城一些年后,人们才在旧城的南边,重新建起了现在的撒马尔罕城。旧城只剩下一处遗址,现在的名字叫做阿甫拉西阿卜。 今天的旧城遗址,远远看去,是一大片略微起伏的土丘。土丘上完全是荒原,有人在土丘上放羊。土丘上个别的地方,还能依稀辨认出房屋的遗迹。土丘的正东面,是一段低洼地带,有一条纵向的沟豁。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传说中“中国门”的位置。从公元初到中世纪,撒马尔罕一直是中亚的商贸的中心,商贾云集,四方的奇货聚集于此。玄奘7世纪初的记载,不过是如实地反映了这种情形。来自遥远的中国的丝绸等物,从东边运进城市,内城向东的城门,便被称作“中国门”。虽然如今城门的遗迹毫无存留,但作为中国人,今天来到这里,凭吊这一段历史,实在也别有一种意味。 在阿甫拉西阿卜遗址旁边的博物馆里,陈列的是多年来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所发掘出的部分文物。中间的大厅里是壁画。画面上画的,有骑马猎兽的武士,有骑象行进的国王或者贵族,有国王和他的部属,还有的看去像是商人。最有意思的是一条船,一位显贵和他的随从乘坐在上面,随从们手持乐器,正在奏乐。博物馆的人讲,这是一位中国王子。陈列柜里,有各种古钱币,其中许多是中国的古钱,“开元通宝”的字样清楚可辨。博物馆规模不大,陈列和布置的水平却是一流。内容中有一部分是有关阿甫拉西阿卜考古发掘的历史和研究成果。 玄奘到达这里,是在公元7世纪初。玄奘之后,撒马尔罕仍然在中亚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另一个辉煌的时期是在铁木耳帝国时代。公元14世纪后期,同时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统的铁木耳,通过征战,建立了一个包括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域的巨大的帝国。铁木耳帝国的首都,就在撒马尔罕。铁木耳和他的继承者,利用战争中积累的财富,在撒马尔罕大兴土木,建起许多规模巨大、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伊斯兰建筑。这些建筑包括今天还能见到的铁木耳墓和几处伊斯兰学院。它们让铁木耳留名。今天的撒马尔罕城,最有特色的是这些中亚风格的伊斯兰建筑。我们参观了其中一些,一致的感觉是,撒马尔罕确实名不虚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撒马尔罕城名列其中。作为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它名副其实。(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梵语文学、梵语与汉语佛教文献、印度和中国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