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于凌罡:合作建房这三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5:48 新世纪周刊

  -特约记者/邵丛

  沉 寂了近一年的于凌罡又开始忙了。

  12月3日,他和上百名追随者在北京科技大学的一间教室开了一场咨询会,他们这次瞄准的地块是海淀区花园路2 5号地。

  于凌罡又开始频繁接受媒体的采访,12月2日是个星期六,他在位于朝阳区的办公室兼卧室接待了3家媒体的6位 记者,从红日初升到日头西斜,于凌罡连续四个小时滔滔不绝。冬日的阳光透过南窗洒进来,他脸上的兴奋愈加明亮。

  他像一个布道者,不情愿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从头到尾讲述他的思想、他的理念,这些内容和 他一年前所说的基本没有区别。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忍不住向他抱怨:“你总是在试图说服我。”

  大病求偏方

  于凌罡出道3年了,2003年的12月1日,从事过四年IT业的于凌罡在网上发帖提出合作建房方案。按照他的 设想,盖房子可以像攒电脑那样,把开发商晾一边,一群人合伙出资在北京买块地皮盖房子。

  那一年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却是个多事之秋,“非典”肆虐整个中国、

能源危机持续两月、贸易争端频发 ,但年底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的数字却几乎让所有人吃了一惊,中国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1%,刷新了1997年 以来的纪录。

  敏感的经济学家综合了这一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之后,吃惊地发现这和经济大扩张的1992年惊人类似,他们向 政府和社会发出警告:

中国经济处在过热的前夜。

  但那一年“北京的房价一点都不贵”,对于凌罡来说,合作建房虽然得到了一批网友的来信来电,但人们似乎更乐意 把它看成一场行为艺术。

  2004年,经济学家的担心变成了现实,预热了一年的中国经济开始全面发热,尽管政府做出强硬的姿态进行宏观 调控,但200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是七年来最强劲的。

  伴随着经济高歌猛进的是全国房价的“水涨船高”,2004年北京的房价以6.5%的涨幅摸到了7年来的最高点 ,焦急的民众没有看到政府的宏观调控把房价降下来,却意外地发现了于凌罡这片似乎能下雨的云彩。

  在2004年9月,媒体报道了于凌罡和他的合作建房方案后,于凌罡成了公众人物,他带着自己的合作建房方案频 繁做客网站、电视台,向不堪高房价的民众推销合作建房的实惠,便宜30%的诱惑迅速让一批人聚集在他的周围。

  于凌罡身上的道德色彩非常鲜艳,他告诉媒体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沾烟酒嫖赌毒,不喜欢有钱;自己搞合作建房是不 图钱的,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在车祸中失去母亲的儿子”,“为母亲和天下人立下一个志愿”。这个志愿是“居者有其 屋”。这句口号,让人想起15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的“耕者有其田”。

  和那次吸引了众多无地农民的运动类似,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一无资金、二无地皮的于凌罡被房奴、准房奴们奉 为“平民英雄”,其合作建房也成了似乎能够治大病的偏方。

  三次折戟

  2005年,于凌罡和他的数百名追随者成立了公司,带着他的合作建房计划向高房价发起了进攻。第一个目标是东 四十条新中街地块,但被他们的股东会否决,因为由15万调到24万的首付让许多参股者丧失了资格。7月的芍药居甲2号 地也在“准备时间足够充分,群众基础最好”的情况下,“倒在了首付压力的门槛面前”。

  这一年政府继续进行它的宏观调控以约束一路走高的房价,北京市政府要求开发商公布他们视为“商业秘密”的销售 数量;国务院下发了被称为“国八点”的《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一个月后又出台了八条直指房价涨幅过快的具体 硬性措施,被称为“国八条”;紧接着又有七个部门“挟风雷之声”联合推出新政,“直击房价居高的各处要穴”。

  但这一年北京的房价既没有像于凌罡一样蹉跎而过,也没有向政府的强硬服软。2005年北京的房价像跃上了跟斗 云的孙大圣,一举上涨了近20%。

  虽然两次拿地都铩羽而归,但房价的疯涨反而让于凌罡的合作建房更加诱人,于凌罡身边仍然围着一堆拥趸。合作建 房也呈星火燎原之势,媒体报道上海、沈阳、广州等城市也出现了一批于凌罡们。这时媒体对于凌罡是不吝惜版面和时段的。 2005年底,当于凌罡宣布他们的最新目标是工体北路四号院时,媒体甚至掀起了一场关于于凌罡是否抛弃了“平民路线” 的大讨论。

  可是尽管于凌罡宣称工体四号地是个“巨大的里程碑”,但他却缺席了竞买现场,资金仍是个绕不过去的障碍。吊诡 的是,当工体四号地被拍出天价后,和于凌罡指责开发商哄抬地价类似,他也被媒体指为是该地皮的一位“炒手”。

  理性与非理性

  三次折戟之后,迟迟拿不到地的于凌罡以及他的合作建房方案受到了质疑,于凌罡的风头也很快被另一位“民间旗手 ”抢走。

  新的旗手来自深圳。在全国进行宏观调控一年多之后,深圳关内的房价却冲破了万元大关,市政府今年5月份发布的 数据显示,深圳第一季度房价同比上涨35.46%。

  然而和于凌罡的“自己动手,另辟蹊径”不同,深圳市民邹涛的策略抄袭了甘地的不合作运动,发起“三年不买房运 动”。这一运动“以连它的发起人都未能预见的速度”,从深圳迅速波及全国。

  在于凌罡眼中,不买房是不理性的,和邹涛两次会面之后,于凌罡对这位“旗手”绝望了:“热情必须和理性结合在 一起,否则,就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对他绝望。”

  但理性的于凌罡的宏大计划却还停留在纸上,他开始了反思,反思他拿不到地的原因。

  开发商是应该指责的,他们“势力强大,合作建房遭到既得利益者最强的反对。”政府也有责任,因为“可叹”的土 地供应潜规则让不法的开发商侵犯公共利益。

  媒体也有责任,在于凌罡眼中,一些媒体的报道别有用心。“有一些媒体,或者说有一些记者,我不可能举证他就一 定收了钱,但是有些事情大家心里都看得很明白。”他说。

  当然,民智未开也是原因之一,“作为发起人,我最常看到的嘴脸,就是:房子盖起来没有,地买了没有,赶紧买好 地,盖好房子,我好参加……”于凌罡忍不住抱怨,“由于每个人心中的私欲和整个社会缺少必要的诚信,在中国组织合作建 房,又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柳暗花明?

  2006年,政府对高企的房价继续围追堵截。国务院连续颁发“国十五条”、“国六条”等政策,招招都被评为指 向高房价的“练门”,但房价还是实实在在地涨。

  “若不解决

房地产市场中的官商勾结,所有的宏观调控都收效甚微。”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国 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对政府的房产调控政策提出了公开批评。

  这不是于凌罡和他的合作建房能解决的,但是合作建房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却迎来了柳暗花明。

  11月15日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天温州市个人合作建房项目以1亿多元的价格拿到了温州市政府挂牌出让的地块, 成为国内首个拿到土地的个人合作建房项目。1亿多元的资金全部由参与合作建房的成员筹集,他们仔细核算之后,发现可以 便宜30%甚至更多。

  于凌罡称这一天“对于中国的合作建房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他非常兴奋,因为“温州的成功证明了我们的方案是 可行的。”他仔细研究了温州成功的原因,发现其首要原因就是温州人“借鉴、甚至抄袭了北京合作建房的模式和方案,这让 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近一年的沉寂之后,于凌罡又活跃起来。11月22日、12月3日,十天之内他连开两场咨询会,对外宣布最新 目标是海淀区花园路25号地。

  在接受采访时,于凌罡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不要求政府给予优惠。”

  2006年已经快要走到了尽头,然而于凌罡对自己能否在年前拿到地并没有十足的信心。“这要看政府,”他说。

  当于凌罡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时,他对媒体却开始不耐烦起来,甚至指责记者磨叽。“我现在很忙,请你抓紧时间 。”他说。

  无论如何,于凌罡又忙起来了,尽管过去的三年他几乎一事无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