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孙立平:坚守公正的底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8:40 南风窗
孙立平:坚守公正的底线(图)

孙立平

  自由是这个时代的语法。然而自由不能离开秩序和一定程度的公平作为前提,剥离了这个前提的自由只能称之为一种“堕落的自由”。

  当年那些呼出“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等口号的知识分子,在权力与“堕落的经济自由”结合的过程中,半推半就地扮演起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角色。

  一个冷静的声音,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孙立平。若干年前,孙立平是一个书斋中的学者,出版过若干影响力有限的社会学专著。大概在2002年前后,他开始在媒体上连续发表随笔,介入公共话语。起初,他的文章停留在描述中国社会转型的态势上,客观地呈现1980年代以来至1990年代末各社会集团的分化和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他提出的“断裂”、“失衡”等词语,成为了描述这个时间段中国社会极有生命力的社会学概念。

  近一两年来,孙立平的关注进一步深入,从描述社会转型的轨迹到思考转轨中所发生的问题的根源,维护转轨期间的社会生活底线,守望沦落的家园。他追问,何以经济势力导致了政治参与权利的不平等?为何有权有势者可以被过度赋予人人该平等享有的权利?为何重刑的从轻使用要从权势者开始而造成“法律剪刀差”的出现?他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西西里化”,形成了一种以不信任为基础的稳定结构。在别人热热闹闹地讨论国有企业这个冰棍是应该任由它化掉还是贱卖的时候,他更进一步地问,为什么选择会变成只有化掉和贱卖两个?大热天的环境是怎么来的?

  他提出的另一个极有价值的概念是“基础秩序”,他指出基础秩序是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之后,体制仍能正常运转的前提,而基础秩序的丧失,如信任结构的垮塌,使两个体制都无法继续良性运转。

  孙的文章浅显易懂,但针针见血,促人深思。在孙的博客上,有人发问:“很喜欢阅读孙老师这种分析现实的文章,但问题是,在把现实分析得如此透彻过后,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自我安慰:如果连这种思考都没有的话,社会将面临怎样的状况?

  为孙立平教授的入选撰写这篇带有溢美之词的颁奖辞,在另一方面实在令人感到落寞。孙所坚持写的,不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吗?不就是一个只要保守着良知的知识分子就该做的事吗?但是,这种声音何以成为稀缺呢?将“为了公共利益”的头衔颁发给一位不过是尽其本分的学者,反衬出的是评选者面对这个时代的无奈。

  (李北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