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策-恶搞-述:2006恶搞变奏曲(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23:07 国际先驱导报
文策-恶搞-述:2006恶搞变奏曲(图)

2006年的“恶搞”,有的确实有反讽意味,而有的则缺乏创意,属低级无聊之作。

  【文策·恶搞·述】

  【栏题】述

  【主题】2006恶搞变奏曲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但汉松 本报记者 许由

  【提要】因特网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民间广场,导致恶搞在民间的泛滥,也引发了今年对它的口诛笔伐

  【正文】

  2005年岁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频在网络的广泛流播,使得“恶搞”成为2006年网络最为火爆的话题。虽然在“馒头”之前已经有诸多文本、图片、视频等恶搞作品现身网络,但无疑,今年是恶搞最为流行的一年。因此,国内媒体在年终盘点的时候很多将今年称作“恶搞元年”。

  【小题】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恶搞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恶搞一直是有权势者的专利,贫贱者几千年只是一部“被搞史”。当然,也有例外发生,比如俄国人巴赫金发现,欧洲中世纪的狂欢节其实就是“脱冕”和“加冕”颠倒过来的广场恶搞。但整体而言,草根阶层恶搞的“集体无意识”是被统治者严格压制的。

  文艺复兴之后,恶搞开始在欧洲的有闲文人当中流传,但其名通常被称为“梅尼普讽刺”(后世学者也称之为“戏仿”或“反讽”)。基本特征就是,一本正经地把帝王恶搞成乞儿,把娼妓恶搞成女贤者。代表性的作品首推拉伯雷的《巨人传》。等到艾柯恶搞另一部恶搞作品《洛丽塔》时,恶搞已经成为了欧洲文艺工作者的时尚。当然,“恶搞”这时被叫成“解构”或“反文化”。

  国内的情况比较复杂。上世纪60年代红卫兵给老师剃“阴阳头”、坐“喷气式”,按理说也是天才级的恶搞。但光有形式感和颠覆性还不够,加上“笑文化”才能建立恶搞的三位一体。

  上世纪90年代的周星驰算是先知先觉的人物,《国产零零漆》中那把菜刀极具恶搞的先锋性。但此时的恶搞,依然只是艺术家的“无厘头”创作,群众只能高山仰止。直到民间恶搞的开山之作《大史记:分家在十月》出世,中国恶搞史才算走进广大人民当中。

  【小题】e时代之恶搞

  因特网的标志“e”与“恶搞”的头文字谐音,这绝非偶然。因特网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民间广场,使恶搞能够便捷、匿名地在广大受众当中传播。Web 2.0又让网民从单纯的下载阅读,变成上传写入。同时,多媒体剪辑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让讽刺文学造诣不高的大众也能赋予恶搞作品必要的审美形式。

  对各种偶像进行改头换面或视觉扭曲(简称PS),催生了第一波恶搞热。早期恶搞者多为技术派出身,不仅考虑到光源光感、透视效果,过渡地方的羽化效果更是要细微到单个像素。集大成者的例子是“小胖回眸图”,其脸蛋和表情契合了太多后现代的元素。

  网速的提高和DV的普及,让恶搞载体从平面的图像升级为动态的影音。2005年岁末胡戈携“馒头”登场,带来了恶搞史上的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他不仅挑战文艺界的正统派,还试图颠覆所有的正统话语体系。胡戈之后,恶搞大片已经成为了一项续火传薪的使命,但后期的效颦之作都无法超越“馒头”。

  真人秀恶搞是今年恶搞的新方向。除了对口型恶搞流行音乐的“后舍男孩”之外,另一个名为“非常真人”的团队开始走红网络。他们戏仿热门娱乐事件进行真人演出,将照片以多格漫画的形式发布在博客上。这种恶搞形式避开了素材的版权问题,同时通过加入赞助商广告,甚至还实现了商业化。

  【小题】2006:恶搞成疯

  恶搞的小风,就这样吹遍了长城内外。为了实现炒作目的,有人甚至主动恶搞自己。风头正健的妖妃娘娘和国学辣妹等人以弄丑为能事,网上更是不乏“肌肉男向徐静蕾求婚”、“裸奔男追李湘”等奇人异事。甚至连小胖也主动现身,举办恶搞自己的比赛。殊不知恶搞是禁忌的微型起义,是嬉皮笑脸的革命。一旦对方摆出“欢迎来搞”的高姿态,恶搞立刻就失去了G点。

  恶搞艺术也开始时髦起来。诗人赵丽华开“梨花体”风气之先,让没落的诗歌在临死前又惨遭回车键的恶搞。莫小新教授在大学课堂讲授人体艺术时,忘情地除去通身衣衫。学院派画家安迪一边戏仿伦勃朗等美术大师,一边以大俗入画。文艺复兴名作被精致地恶搞成《阉割祖德》的油画,让人哭笑不得。

  各路经典同样也没逃出恶搞的魔爪:并未与现代人有任何冤仇的潘冬子被诬蔑参加了青歌赛,还认潘石屹当了爹;杨子荣有了私生子;“红色娘子军”去了洗浴城;雷锋叔叔的名字上了安全套;而《开国大典》则被某饭庄篡改成了“开饭大典”。新版《红楼梦》摄制组海选演员,干脆让一位酷似焦大的男青年成为贾宝玉的候选人。

  恶搞运动的泥沙俱下,让人们不禁惊呼“恶搞成疯”!为此,光明日报社专门召开“反恶搞”座谈会,对恶搞者的败德深感忧虑。广电部计划立法审批视频作品上网,堵住恶搞作品流传的源头。与之相应的,视频恶搞派代表人物胡戈改变方向,提出“正搞”的概念。而电视剧恶搞派代表人物宁财神也参加论战,用“艺术自由”的观念回击六小龄童对日本人恶搞《西游记》的指责。

  恶搞,究竟是后现代社会反崇高的“群体性心因事件”(又称“群体性癔症”,因群体性的心理作用引发),还是现代人为逃离主流秩序进行的狂欢化宣泄?恶搞,究竟是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低俗和荒诞,还是会帮助我们在嬉笑中直面压抑和虚无?或者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写下这些疑问,在未来寻求答案。(29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