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网民数超过美国有何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13:29 财经时报

   网民数超过美国有何意义

  时至年关,一个互联网业界十分关心的话题又将浮现,2006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会不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国家。

  早在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给出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1.23亿,而同期美国的网民数量为1.5亿左右,按照中国互联网依旧高速发展的状态,以及中国人口的巨大基数,就曾经有各种官方人士在不同场合预测,2006年底中国网民数将超过美国。

  事实上,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将在2007年1月19日左右出炉,届时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的谜底就将揭开。

  对于网民的概念,CNNIC是这样定义的: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超过1个小时的6岁以上中国公民。但许多国家与地区采用的使“全球互联网研究计划”的定义(“你现在是否使用互联网”,简称WIP定义),这种对网民的定义,往往会带来一定数据的偏差。

  至于何种统计方法更为权威,《财经时报》并无意去比较,我们更关注的是:中国互联网现状。

  你在用自己的电脑上网吗?

  截止2006年上半年,统计中国能够上网的计算机数超过5500万台,而多家机构已经预测,2006年全年,中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将超过6500万台。与此对应的是,按照CNNIC定义的网民数量,2006年底预计超过1.5亿。

  这个数字意味着,在中国一台能够上网的计算机平均承载着2.3-2.5个网民,也就是说有许多人并没有自己的计算机,而是与其他人共同拥有一台上网的计算机。这部分人群一般意义上包括家庭用户的成员、网吧用户。

  在某种意义上,2006年“100美元笔记本电脑”、“山西方山县清洗网吧”等新闻事件之所以引起中国网民的极大关注,在于中国在短期内还无法降低迅速每台上网计算机承载的网民数,也就是说许多网民短时间内还无法拥有自己的电脑。

  计算机价格的更加扁平化、公众上网环境及政策的改善,都将是中国2007年度网民最为关注的事情。《财经时报》在2007年,也将重点关注家庭普及上网及网吧监管环境的政策变化。

  尽管许多网民要和不同的人一起分享电脑,但在2006年,中国网民平均上网时间却是居世界第一。CNNIC的统计口径是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甚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平均18%的速度增长。

  美国调研机构Ipsos Insight的最新调查结果则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周在线时间为17.9小时,位居全球首位。据Ipsos Insight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周在线17.9小时,日本13.9小时,韩国12.7小时,加拿大12.3小时,美国11.4小时,而墨西哥为9.2小时。

  网络是你的另一半吗?

  网络现在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有接近一半的美国人对此的回答是,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一样重要。美国《数字未来》杂志举办最新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43%的美国网民将网络世界视为和现实世界同样重要的生活环境。据悉,50%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每天最少要登陆一次网络社区。

  然而,中国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已经丝毫不逊色于目前的世界第一网民大国美国。

  最大的变化是:网络已经使相对内向的中国人变得十分浪漫。

  艾瑞咨询公司在2006年6月推出的全国首次网络婚恋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三成的人愿意尝试网络婚姻。

  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现实生活中缺乏社交机会,网上沟通更加便捷,近四成的人认为婚恋网站能提供比传统婚介更多的选择机会。超过七成的被访者认为通过网络可以增加交友机会,八成以上的人可以接受通过网络完成恋爱婚恋的过程,其中三成愿意自己亲自尝试这种方式。

  但值得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中国的网民与美国网民都呈现出同样一个特征,就是身边的知己朋友越来越少。在美国一项调查表明,美国人能够互相倾吐心声的身边的朋友已经从两年前的平均3个,减少到目前的2个。

  中国即时通讯软件(QQ、MSN等)用户早已跃居全世界第一,玩游戏已经成为网吧业的主要支撑,在中国网民36.2%的第一大网民人群—学生中,问及学生玩游戏的目的时,“为了结交朋友”的回答最高。

  在重大决定时,你会向互联网寻求帮助吗?

  而网络购物的逐渐兴起,使得中国有超过3000万的网民会使用网络来购买物品,占整体网民的1/4.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中国

人民银行(央行)对于网络支付手段、网络虚拟货币近期频频发话。

  对于虚拟货币这种由互联网衍生的“物品”,是否属于个人财产,目前中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说明。而网民在网络上赚取的各种“货币”,到底属于什么样的性质,恐怕也要在2007年有个明确的说法。

  2007年度,有关部门会不会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网民的“物权”,将是值得高度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CNNIC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在生活方面,

网络电话和网上预订正在迅速兴起,目前分别有大约900万人和600万人在享受网络电话和网上预订带来的好处。

  在娱乐方面,截止到2006年6月份,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的规模已经达到4500万,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也超过了4000万。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网络视频、数字音乐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而据非盈利组织Pew互联网和美国生活计划(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在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有45%的被调查者承认,过去两年里,他们在做出重大决定或面临人生转折时曾到互联网上寻求帮助。在2002年的一次类似调查中,这一比例为40%。

  按照45%的比例计算,约有6000万美国人在做出重大人生决定时会到网上寻求帮助。调查显示,约有2100万美国人在寻找培训机会时会到网上寻求帮助;约有1700万美国人依托互联网为家庭成员选择学校或医院;约有1600万美国人购买汽车或投资时使用互联网;约有1000万美国人通过互联网寻找新居驻地。而超过35%的美国人会通过网络,作为选举的最重要参考。

  互联网如何影响了你的生活?

  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上,2006年中期,中国宽带用户超过美国肯定将是浓重的一笔。

  宽带的普及,对于一个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宽带连接不仅意味着高速下载电影及音乐,通信网络的质量是推动一个国家生产力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因为它可以提高产品及服务的效率,并有助于开拓新兴市场。

  英国市场调查公司Ovum曾发布报告称,过去三年中,中国宽带业务年增长率高达79%,今后仍将呈高增长趋势。预计2007年中国宽带用户量将达到7900万户,2010年将达1.39亿户。普华永道中国娱乐及媒体业务部主管合伙人唐徽也乐观地表示,中国宽带家庭用户的数目将以29.3%的综合年均增长率增至2010年的1.3亿户。

  但相较于中国人口总量,目前中国家庭宽带普及率仍较低。

  市场调查公司JupiterResearch高级分析师伊恩·弗格(Ian Fogg)表示:“中国人口居全球之首,将来肯定将成为全球最大宽带市场。”JupiterResearch预测,到2006年年底,美国家庭宽带普及率将达44%,中国将达3.4%。

  目前西欧各国的宽带普及率在6%~61%之间,其中荷兰最高(61%)。但在宽带的技术上,美国和中国一样,都落后与北欧及日本、韩国。这也就是说,在宽带的接入方式上,中国的宽带运营商并不能将追赶目标定义为美国。

  这是因为,目前韩国、日本、瑞典等国已经开始普及下一代宽带,即通过光纤网络传输数据,速度可比DSL或者有线网络快100倍。但光纤网络在美国等国家尚未获广泛使用。

  在宽带接入方式上,中国在短时间内还无法追赶北欧或者日韩,在中国由于电信运营商的垄断地位,运营商并没有主观能动性去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根据日本官方在2006年9月公布的数据,日本光纤用户在2006年连续10个月持增长态势,而ADSL用户在大城市逐渐减少。目前在日本,光纤上网的数据传输速度达到每秒100Mb(兆比特),而服务价格则与竞争的ADSL相等,甚至更便宜。

  令中国互联网业者不能掉以轻心的是,前有要追赶的发达国家,后面也有一个印度,在互联网发展上死死“咬住”不放。甚至在某些环节上,印度还略胜中国。

  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comScore Networks公司在2006年9月公布最新统计数据称,印度在线人口的增长率在全球是最快的。

  comScore Networks引用印度通讯社的新闻报道说,在截至于六月底的3个月中,印度的网络用户从上一季度的1671万增长了7.8%达到1802万。

  在线人口的标准是有能力使用互联网的年龄超过15岁的人,调查不包括在线的网吧和使用手机的人。comScore Networks还称,中国被证明是全球第二个互联网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期的增长率为5.2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