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意大利巨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7:01 新世纪周刊

  尽管路易吉·贝利尼花费了巨大的力气把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作品带给中国民众,展览的票价也低到只要40元人民 币,但画展在公众中产生的影响可能并不能让他满意

  -本刊记者/张鹭

  “艺 术作品的独一性也等于是

  说它包容于所谓‘传统’的关系网络中,两者密不可分。”本雅明在他的著名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这 样说道。反过来也可以说,一幅艺术作品的产生,实际上是其所属“传统”的关系网络的凝结。

  从这个意义上,北京皇城艺术馆在2006年12月25日推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绘画原作展”可以理解为两 个时空系统的一次对话,它以最直观的方式将当代中国与几百年前的意大利城镇对接起来。

  但是,这种对接有时会因为巨大的时空隔阂而显得脆弱。2006年年初,北京另一家美术馆举办的文艺复兴艺术展 就场面冷清,该展览的策展人、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无奈地说,“这与观众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有直接 关系”,“现在人们更多关注时尚文化,同样是展览,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中国就很摩登”。

  有鉴于此,这次展览不但加大了宣传力度,展出地点也选在了离天安门咫尺之遥的皇城艺术馆。画展组委会秘书长周 志平说,“皇城艺术馆虽然比较年轻,但内部设施和地理位置都是最理想的,而且紧邻古老中国的象征天安门,选在这里设展 寓意感比较强。

  ”

  大众与小众

  作为展厅,皇城美术馆的地下一层铺满了绛红色地毯,厅内的墙壁也被装饰成红色。这是应画的主人、意大利贝利尼 博物馆馆长路易吉·贝利尼(Luigi

  Bellini)的要求而做的设计。贝利尼家族在艺术界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统 治者美第奇家族的表亲分支,不但在文艺复兴时代曾资助过很多画家,其先祖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更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

  “之所以要以绛红色为背景,是考虑到欣赏画作时视觉的舒适”,贝利尼家族的中方代表王守仁对《新世纪》周刊介 绍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多是为贵族画的,画框一般都会镶上金箔或金粉,配上绛红色会比较相称。”

  与其他画展不同的是,每幅原作的下方都有一个装满水的红色小脸盆。这是保持湿度的需要。在12月9日到25日 之间,这里曾有为期半个月的面向学生和专家的预展。由于室内温度过高而湿度不够,很多画的画框出现了变形,一些木版画 的表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

  这次画展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巡展。配合意大利年的风潮,在2006年1月1日从上海开始,经过了一年的 时间走遍中国各大城市,北京是最后一站。为了这次为期一年的中国之旅,路易吉·贝利尼花费了很大精力。意大利政府规定 ,很多国宝级的原作不能出国,或者必须通过文化遗产部的审批才能出国。

  这次来中国展出的作品中,贝尔纳多·斯特罗齐(Bernardo

  Strozzi)的《妇人形象的静物画》(Naturamortaconfiguradi

  donna)的出国时限为一年,2007年1月,这幅画必须准时回国。这49幅文艺复兴原作在中国的保金是3 5亿人民币,与这个数字有关的一个事实是,有两幅预备今年来华展出的作品,还在韩国展出时就失窃了。

  尽管路易吉·贝利尼花费了巨大的力气把文艺复兴带给中国民众,展览的票价也低到只要40元人民币,但画展在公 众中产生的影响可能并不能让他满意。周志平介绍说,在预展时,学校组团参观的情况比较多,一些画家和学者也会来。但在 正式展出时,并没有出现其他城市那样几千人排队观看的状况。在讲解员稀缺的情况下,多数普通观众只能走马观“画”。

  在雅克布·福斯基(Jacopo

  Foschi)名作《女人肖像》(Ritrattodi

  donna)前,一位参观者说:“头一次这么近地看文艺复兴的原作,连女人头饰上的金线都能看清楚。

  ”

  市民的胜利

  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来看画展,这次主办方特意打出了“大众化”、“市民化”的宣传口号。“我们在挑选作品时并 没有考虑这些,而是以普通观众的眼光来选的”,曾经代表上海美术馆到贝利尼家族位于佛罗伦萨的博物馆选画的高茜对《新 世纪》周刊说,“但最后选出来,市民题材的作品占了五分之一。”

  在这些市民题材的作品中,意大利的城市风景和世俗风情,参观者可藉此看到那个时期罗马、佛罗伦萨及威尼斯人的 城市生活和郊区度假场景以及乡野风光。路卡·戈莱瓦里斯(Luca

  Galevaris)的《游人散步的威尼斯风格的广场》(Unapiazzadaveneziacondel le

  personea

  passeggio)里像照片一样精确地画下了18世纪的威尼斯场景,穿着窄马甲和宽裙子的女人们和穿厚大衣 和黑帽子的男人们,在日落的广场悠闲地散步、聊天。

  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理念或者说理想,就是如何让艺术回到人自身 ,表达普通人的内心想法和观念,因此强调自我创举与市民道德”。市民道德最常见的趣味是讽刺,这种趣味在《科学的寓意 》(Allegoria

  della

  scenza)里特别明显。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化妆舞会的场景,画面最右边身穿白色搬运工衣裤的人是16世纪意大利作家西尔维奥·弗奥里 诺笔下的人物,虽然有贪吃、自私的缺点,但不乏智慧和可爱。相反,中间衣冠楚楚的巴兰佐内博士是博洛尼亚的知名学者, 总是想显示出自己的文化品位却老是遭到仆人的嘲笑。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市民拿来消遣的可不只是神甫,科学家也逃不过。

  如果留意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出身,我们不难发现,达·芬奇和卡纳莱托的父亲是画匠,丢勒出生于首饰匠家庭 ,多那太罗出身于纺纱工家庭……除了他们外,这样的名单还可以罗列很长。但在这些市民画家们的作品里,《科学的寓意》 这样油腔滑调的毕竟不多,大多数人的创作还是比较肃穆的,在文艺复兴早期尤其如此。

  然而这种肃穆与中世纪相比,已经柔和了许多。在49幅原作中,贝阿托·安吉利科(Beato

  Angelico)的《圣母玛莉亚怀抱婴儿坐在宝座上》(Madonnacon

  Bambino)在美术史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让人望而生畏的宗教题材作品里,这幅画第一次给圣母的眼神赋 予了母性的光辉。正是这温柔的凝视,在教堂内部点燃了人性的欲动。

  身体与细部

  这次展出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应该是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的浅浮雕作品《耶稣下十字架》(DeposizionediCristodalla

  Croce),这幅价值7200万欧元以上的作品保价7亿人民币,是贝利尼博物馆的排名靠前的镇馆之宝。不过 这幅作品在创作之初,却引起了一场关于身体的争议。

  “这场争议的焦点在于,浮雕中表现出的耶稣的身体非常柔韧”,王守仁介绍说,“当时,以耶稣被放下十字架为题 材作画的情况很少见,画得比较多的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觉得耶稣的尸体应该是僵硬的”。最终米开朗基罗坚持了 下来,理由很简单:耶稣是神而不是人。

  对身体的研究最为深入的画家当然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Da

  Vinci),傅雷评价他“是发现真实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这次展览的达·芬奇作品《骑士》(Ca valiere)并没有画完,但从已画成的部分还是能分辨出,这匹马是完全利用想象进行“嫁接”的结果,作者把欧洲马 和非洲马的特征结合在了一起。画中骑士手中的长枪应该也是他的“发明”,因为到目前为止,谁也没见过这种怪模怪样的武 器。

  尽管如此,马的结构比例却十分精确,与实物无异。人物的鼻子、耳朵、眼睛这样的细部描绘一丝不苟,脸部的褶皱 清晰可见。这幅作品的另一个肉眼无法看出的特点是,“画中人物的坐姿是高度符合力学原理的,每个力点都在它实际上应该 在的位置”,王守仁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