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生意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12:22 青年参考

  成献/文

  

  中国第一家

  电影海报专卖店

  李建国原本在上海某事业单位上班,工作悠闲,待遇也不错。几年前,李建国下了岗。后来,李建国在一家贸易公司 找到了工作,但下岗的经历时时刻刻在提醒他,只有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活得踏实。

  不久,李建国开始在工作之余做礼品生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他的礼品店变得越来越冷清,礼品没卖出几件,倒 是经常遇到“有没有某某电影的海报”这类咨询。于是,李建国开始搜集有关电影海报的信息。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电影海报在国外有“电影名片”之称,像古董、

邮票和其他收藏品一样,电影海报 也有很大的升值潜力。在美国,1980年以前发行的原版电影海报,价格已经涨了50倍;一张极普通的20世纪20年代 的电影海报,至少能卖到数百美元,较珍贵的电影海报,售价可达数千乃至上万美元。比如一张《公民凯恩》的海报,1965 年时只值5美元,现在的售价高达数千美元;《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等海报的售价接近1万美元;卓别林的《城市之 光》等海报,其价值更难估算。

  李建国从电影海报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他通过进一步考察得知: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几乎没有一家电影海报的 专卖店。这使李建国兴奋起来:自己何不抢占先机,开办中国第一家电影海报专卖店?

  2004年下半年,李建国在上海静安寺地铁站附近开了一家电影海报专卖店,取名为“典藏海报馆”。店面的选址 让李建国颇费脑筋。“客流量是非常重要的;店面必须在年轻人经常出入的地方。静安寺的伊美时尚广场是年轻人经常出入的 场所,上海戏剧学院在静安寺附近,海报专卖店设在这里,容易吸引电影爱好者的目光。”

  

  打造小型

  “海报博物馆”

  万事开头难。海报专卖店刚开张时,由于不了解顾客的需求,李建国进了很多香港商业电影的海报,结果,看的人多 ,买的人少。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曾直言不讳地对李建国说:“时下的香港电影缺乏精品,没有多少回味的余地。而 欧美的一些经典电影及独立电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不如多进一些这类电影的海报。”随后,这位老师开了张单子, 列出了30多部电影,并留下了电话,希望李建国帮她找到这些海报。

  10天后,当李建国将厚厚一叠海报递到那位老师手中时,却遭到了婉言拒绝。李建国急了:“这些都是你点名要的 啊!”对方平静地说:“这些的确是我要的电影海报,但它们制作得并不精美,换了是你,你愿意收藏它们吗?”李建国顿时 哑口无言。

  李建国向不同厂家索要了海报样品,经过半年的考察,最终决定和要价较高的一家厂家合作。“我要对顾客负责。”

  找到了厂家后,李建国买来一大批有关电影的书籍“充电”。此后,他为专卖店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经典电影的 海报、最新电影的海报、抽象艺术海报、另类广告海报、动漫海报等应有尽有,小的只有16开的书本那么大,大的则有一人 多高。李建国的专卖店称得上是一个小型的“海报博物馆”。

  

  收藏海报

  收藏一份心情

  没多久,“典藏海报馆”便积累了一批忠实的顾客。此外,还有一些饭店、酒吧等团体顾客,想把海报当成具有特殊 美感的装饰品。

  2006年4月1日,李建国进了一批张国荣的电影海报。一个女顾客看到后,竟号啕大哭,买了很多跟张国荣有关 的电影海报。

  “每部影片都有剧终人散的一刻,而那些曾深深打动你的场景、故事和人物,你并不希望它们随风而逝。”李建国说 ,人们在收藏海报的同时,也收藏了一份心情。

  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李建国进了一大批足球明星的海报,球迷们争相购买。“典藏海报馆”的生意日益火爆, 月均纯收入在两万元以上。

  李建国说,做生意要做“长远生意”,优质服务,诚信买卖。对于未来,李建国信心十足:“根据美国评估机构的预 测,到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和相关产品市场将有大约15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中国影迷的个性化需求将得到更高层次 的满足。在这一背景下,电影海报市场的前景相当可观。”

  (据《职业圈·好财路》杂志,本文有删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