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民生功课要做到实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17:25 观察与思考

  -海 雄

  时下,关注民生的话题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关注民生 ,多办实事,就是要花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在关注民生问题上, 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满足于刷标语造声势,喊空口号,搞花架子;真正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的 实事却很少。

  比如,有的地方喊出的口号是今年要实现“村村通公交”,但到相对偏远的乡村一看,连进村的道路都还是坑坑洼洼 的不成样子,解决行路难问题八字没一撇,却奢谈“通公交”?有的地方腾出个小房子、挂个“医务室”的牌子,弄几个游医 一坐诊,就说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可当地居民有个头疼脑热的,还要往城里医院挤。类似问题不胜枚举。

  我们虽然不能断言这些地方的干部就是喜欢做表面文章,但有一点可以指出,某些干部在关注民生事项上,不具体、 不深入,没有切身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没有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有哗众取宠之意、无实事求是之心,因而导 致实功虚做、流于形式,甚至劳民伤财。

  与那些花花草草的表面文章相对照的是,有些地方在关注民生方面频出实招,成效显著,百姓满意。这些地方的成功 ,就在于领导干部作风扎实,善于从具体问题抓起,深入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使决策得民心、顺 民意、有实效。

  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紧抓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加以破解,先后创办了民工子弟学校、为民工追讨工钱先垫资 、实行收支两条线、完善社区医疗、组建“平安总队”等等,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做,而且持之以恒,不断深化、拓展和 完善,赢得了群众拥护。据悉,许多便民措施,都是区领导利用休息日到民工聚居区、老居民小区跑跑看看、听听问问,切身 体味民情民意后作出来的,因而能“招招见实”。

  老百姓是很注重实际的,他们既要听你说了什么,还要看你做了什么和怎么做,也要看你是说得多还是做得多。这就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基本情况,摸准群众的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决策。那种下车伊始就咿哩哇啦式的决 策,往往会吃力不讨好,更有甚者,还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这样的教训为数不少,也为害不浅。

  尤其是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要调查研究,摸清群众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 ,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解决困难群众在就业、子女上学、就医、住房诸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困难群众解决好基 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 生活,解决低收入群众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是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促进不同收入阶层和谐共处、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城乡 低收入人口还为数不少,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每年因各种灾害需要救助的有上亿人次,还有大量残疾人、五保老人和 孤儿需要扶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还需要注意的是,关注民生也不是比“烧钱”多少。事实上,许多便民为民措施是可以做到不花钱、少花钱的。比如 上海市爱卫办倡导的“人人知道自己血压”的活动,就是在社区添了几台企业赞助的血压器,政府不掏钱却照样方便了市民。 可见,只要各级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善于开动脑筋,真抓实干,就完全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实功虚做,真正用切实有效的决策和 行动造福百姓。

  关注民生,多办实事,就是要把实事办好、办实。实事一定要实办,不能只听雷声、不见雨点,或雷声大、雨点小。 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真执行、真落实,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天地之间有杆秤 ,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多关注民生,多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人民不会忘记,群众会永远感谢。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