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4:03 青年参考

  《大中华文库》全球发行

  本报记者黄智慧

  

  1月12日,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全球首发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大厅隆重举 行。身穿洋装的《文库》丛书装满了整整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柜,吸引着众多嘉宾和媒体的眼球。

  为了烘托气氛,举办方还特别安排了7个小孩,排成雁阵,用中英文诵读了《论语·学而篇》。随着孩童们抑扬顿挫 的朗读,有嘉宾还拿出书本跟着默念。

  《文库》出版工作自1994年由新闻出版署批准以来,已进行了十余年,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向外输出的巨大文 化工程。《文库》几乎涵盖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全2册)、荀子(全2册)等51种 典籍92册,共计5800万字。

  编委会计划在2009年出齐105种,共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等16家出版社参与其中。为了保证书籍的质量,编委 会邀请的都是当今在翻译界享有盛名的专家,如上世纪30年代就曾留学英国的杨宪益等。

  

  《文库》

  已现身耶鲁大学

  “近百年来,对于西方,我们奉行的一直是拿来主义,如今,是应该送出去的时候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嘉璐在首发式上说。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时,就将《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中的《论语》、《礼记》等作为礼物, 送给耶鲁大学。如今,耶鲁大学的学生在图书馆就能看到中国人翻译和出版的中国文化经典。

  在这次首发式上,《大中华文库》总编辑杨牧之等人还向应邀前来的埃及大使馆、德国大使馆、爱尔兰大使馆代表赠 送了《大中华文库》部分经典。

  28岁的纳吉·哈巴是埃及使馆的三等秘书,他和同事代表使馆接受了这份礼物。

  “很遗憾,我在大学的时候没有看到中国人对古代经典的英文译本。”精通阿拉伯语、法语的纳吉哈巴毕业于开罗大 学政经学院,才到中国4个月,已经登过万里长城,但还没有看过中国的古籍。纳吉·哈巴告诉《青年参考》报记者,在开罗 的书店,他都没发现阿拉伯语和法语的译本。

  读不到有关中国经典的书籍,当然无法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经典在世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 中华文库》(汉译英)版本只是个开头,以后还要尝试法语、阿拉伯文等其他版本。”《大中华文库》总编辑杨牧之介绍说。 光一个汉译英版本,已经耗时10余年,如果继续翻译成其他文字,工程之浩大,犹如修建一道文化的万里长城。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的第四次浪潮

  如此大的工程对中国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许嘉璐在演讲中指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曾出现过三次浪潮。一次浪潮是从汉到南北朝,沿着丝绸之路,中国商品、 典籍、技术走向了世界。第二次浪潮是唐宋之际,很多国家派使者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第三次浪潮是从明朝时的意大利传教 士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论语》开始,后来的传教士纷纷在中国购买中国古籍与文物运往欧洲。

  许嘉璐说,前三次浪潮都是小规模的。而这一次(即第四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应世界人民之需,开始有计划地 使汉语、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到世界各地去。

  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创办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始,中国在1年零7个月的时间里,在56个国家 建立了124所孔子学院。目前还有400多个学院待审议。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

  在民间,通过电影、歌剧等形式展现的中国文化也逐渐进入西方主流世界。最近由张艺谋执导,谭盾谱曲的大型歌剧 《秦始皇》在美国公演,轰动一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而影星巩俐、章子怡、导演李安早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近百年来,中国学习了很多西方先进文化,现在到了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优秀文化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在首发式结束之时,德国大使馆参赞白苏珊(中文名)用流利的中文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