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发明了“奥斯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17:45 新世纪周刊

  如今传入中国的奥斯卡的来历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则鲜为人知

  众所周知,“奥斯卡”就是学院奖小金人

  的昵称。在1934年的颁奖晚宴上,这个名字被首次使用。但是,究竟是谁发明了这个名字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故事大致都源自下面这个版本。1931年的某天,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女管理员玛格丽 特·赫里克

  (MargaretHerrick)

  在仔细端详了金像奖座之后,觉得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奥斯卡叔叔(实际上奥斯卡·皮尔斯是她的表哥,而非叔叔) 。专栏作家锡德尼·斯科尔斯基

  (SidneySkolsky)

  随后在小标题里写到:“工作人员亲切地称呼他们著名的小雕像为‘奥斯卡’。”

  但是,故事的另一半却没有传入中国。后来,根据斯科尔斯基自己回忆道:“其实我当时只是厌倦了在文章里提到小 雕像。我希望能够给那玩意儿起个名字--不仅仅是给自己的写作提供方便,而且还要让这个东西有自己的身份和个性。我觉 得,在颁奖晚宴这种名流云集的场合里,‘奥斯卡’这种名字不会掩盖名人们的光芒。”

  这尊小金人最初由米高梅影业的美术总监锡德里克·吉本斯

  (CedricGibbons)设计,雕塑家乔治·斯坦利(GeorgeStanley)

  制作。在吉本斯最初的手稿中,雕塑的形象是一个手握双刃剑的骑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基座上的五个孔代表了电影 学院最初的五个部门--制片、编剧、导演、演员、技术。这个雕塑最初被斯坦利制为灰色,后来又改成了用92.5%的锡 和7.5%的铜混合而成的镀金小人。

  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所有技术都被投入了战争,所以颁发的都是“小石膏人”。在战后,奥斯卡才恢复了自 己的金身。奥斯卡的获奖者们拿走小金人是不需要付费的,但是如果因为遗失、被盗或者损毁而需要复刻的话,则需要向电影 学院交纳费用。

  从1930年开始,美国电影学院每年都会从南加利弗尼亚锦标公司

  (SouthernCaliforniaTrophyCompany)

  定制50尊小金人,以确保奖杯不会遭遇短缺。因为虽然只有24个奖项,但是经常会有些奖项是由数个代表共同领 奖,这种情况在编剧和技术类奖项中尤其普遍。

  在宣布提名后,美国电影学院就会根据这一年的提名结果所可能导致的最大可能性,发出小金人制作订单。在194 9年之前,小金人都是没有编号的。于是,美国电影学会决定从501这个号码开始为小金人进行编号,因为,根据统计,大 约有500尊小金人已经颁出。

  把奥斯卡办成央视春晚?

  奥斯卡颁奖典礼今年恐怕要办成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了。因为按照国内媒体在2月初的说法,“奥斯卡颁奖礼 电视制作人萝拉·西斯金正式宣布,曾获奥斯卡小金人的乔治·克鲁尼将携手卡梅隆·迪亚茨、休·杰克曼和刚刚出演《00 7皇家赌场》的新邦女郎伊娃·格林联袂主持第79届奥斯卡颁奖礼。四人联手主持奥斯卡,这在以往的历史上也算少见。”

  实际上,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主持人依然是先前公布的脱口秀女主持埃伦·德吉尼尔斯

  (Ellen

  Degeneres)。2003年9月开办的《埃伦·德吉尼尔斯秀》在同年创下12项提名的辉煌纪录后,一举 拿下四座艾美奖。她本人也曾经三次主持艾美奖颁奖典礼。目前,

  德吉尼尔斯正在绞尽脑汁地准备颁奖典礼上的小笑话。

  至于国内媒体的“四人连袂主持”,全因为把奥斯卡的“颁奖嘉宾”(presenter)与“主持人”(hos t)混为一谈。不知道如果德吉尼尔斯在百忙之中听到这则消息会作何感想。

  颁奖典礼,为电视而造

  这场晚会不仅仅是电影行业的年终聚会,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是一场振奋人心的电视演出,因为许多收看奥斯卡颁 奖典礼的观众并非铁杆影迷

  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直播可以算是电视行业

  中最复杂的工程之一。但是,虽然工程浩大,但是制作人却从来没有失手过。每年2000万美金的预算,足够制作 人招来行业内最好的制作人才--从最才华横溢的舞台设计师到欧美电视荧屏上呼声最高的主持人,谁不乐意攀上这棵摇钱树 呢?

  对于制作人员来说,奥斯卡颁奖典礼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这场晚会 不仅仅是电影行业的年终聚会,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是一场振奋人心的电视演出,因为许多收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观众并非 铁杆影迷。

  奥斯卡电视直播远比电影学院奖和那些光彩夺目的艺人重要得多。约翰·奥康纳

  (JohnO’Connor)

  曾经在《纽约时报》上写道:“观众获取的不仅仅是那个事件本身,而是一整套电视语境。”从一年比一年漫长的红 地毯走秀直播到主持人和领奖者滔滔不绝的感言,这一切,都是为电视机量身打造的。

  在1955年,有位记者第一次注意到:“每个单词、每个动作都是为摄像机镜头准备的。珠光宝器的颁奖典礼不过 就是明星们在摄像机前的顾影自怜。奥斯卡终于放下自己25年来高贵而傲慢的姿态准备迎娶电视了。”

  这场直播的观众数量在历史上经历过惊人的增长。1948年,5000万人收看了颁奖的全过程,这个数字超乎了 所有人的想象。十年之后,这个数字已经翻番--8000万美国观众和1亿海外观众共同分享了那个奇妙的夜晚。

  疯狂增长的观众数量为美国电影学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在1952年,转播权的售价是10万美金,到了1964 年,这个数字已经是100万了。当年,谁也无法想象奥斯卡颁奖转播会成为电影学院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现在,根据一份 持续到2008年的合同,ABC电视网要向电影学院支付4000万美元用于购买转播权。

  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奥斯卡直播发生在1956年。那一年,电影《马蒂》

  (Marty)

  获得了最佳电影奖,历史上首部改变自电视剧的影片也为电视直播带来了46.7%的收视率和82%的收视份额。 相比之下,1986年的颁奖典礼达到了历史最低点--27.3%的收视率和43%的收视份额--那年的获奖影片是《走 出非洲》(Out

  of

  Africa),而表演奖项把提名都给了些无名之辈。

  奥斯卡颁奖典礼开始为国内大部分观众所熟知应该始于1999年。那场直播上,《泰坦尼克号》

  (Titanic)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Cameron)

  在台上一声疯狂的尖叫“我是世界之王”让全球观众至今难忘。ABC执行副总裁麦克尔·戴维斯

  (MichaelDavies)

  在当时说:“《泰坦尼克》将那些二十多年没看过电影的人拉回了我们的颁奖典礼直播,创下了34.9%的收视率 和55%的收视份额。”虽然已无法与巅峰时期的数字相比,但是这依然呈上了15年来最好的收视成绩单。

  四季轮回王中之王

  春天是奥斯卡奖,初夏是托尼奖,秋天是艾美奖,冬天是葛莱美,但是只有奥斯卡才是今年最受全球关注的娱乐奖项

  在美国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与四季更迭相

  伴随,四个重要的娱乐奖项瓜分了一年到头的电视荧屏--春天是奥斯卡奖,初夏是托尼奖,秋天是艾美奖,冬天是 葛莱美。

  奥斯卡是电影工业中最受瞩目的奖项,但实际上,奥斯卡早已超越了电影工业的范畴,在整个娱乐界和美国文化中都 拥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它的重要性超过了专为百老汇而设的托尼奖

  (Tony)、用于表彰电视成就的艾美奖(Emmy)以及唱片业的最高荣誉葛莱美奖

  (Grammy)。

  许多电影工业发达的国家中都设有“电影学院”

  (这里指的是电影行业组织,而非“北京电影学院”那样的学校),但是美国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是其中历史 最为悠久而且名气最大的一家,所以大部分人都直接称之为“学院”

  (TheAcademy)而非“美国学院”(AmericanAcademy)。

  英国电影学院(British

  FilmAcademy,BFA)

  于1946年成立,几经合并之后又于1975年更名为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ritish

  AcademyofFilmandTelevisionArts,BAFATA)

  ,英国学院奖每年表彰电影及电视方面的成就。但在美国,电影和电视工业难以融合,所以各自拥有自己的权威奖项 ,而奥斯卡的重要性远高于电视领域的艾美奖。

  每一年,美国的颁奖季

  (awardsseason)从圣诞节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ationalBoardofReview )

  公布拉开序幕,于奥斯卡颁奖之日达到巅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些奖项基本都是美国人的国内事务,但是在20 00年,英国电影学院也决定在其中插上一脚,把四月份的档期提前到二月份,介于金球奖和奥斯卡奖颁奖之间。

  英国学院奖将自己定位于奥斯卡奖的前哨站。过去,人们曾经怀疑过好莱坞是否会给这个英国奖项好脸色看。但现在 ,美国的大片商将大量资金投入了英国学院奖的争夺,希望能够借此影响到奥斯卡的结果,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英国学院电 影部门的主席斯蒂夫·伍利

  (SteveWoolley)

  曾经对《综艺》杂志说:“我们从美国大片商和独立影人那里获得了令人惊喜的回应。”

  另一个为国内观众熟知的同类奖项是金球奖。这个奖项在1940年成立,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

  (HollywoodForeignPressAssociation)

  颁发。当时,这个协会的90名记者覆盖了超过55个国家的数千万名读者。

  但是,金球奖在好莱坞从业人员心中始终难以取得奥斯卡一样的地位,因为奥斯卡的投票工作都是由电影学院里的同 行们完成的。在电影业艺人们眼中--特别是演员们眼中,电影学院的投票者们既是同行,又是评论家,还是潮流制造者。对 于好莱坞巨星们而言,没有哪个奖项可以既满足职场上的认可,又同时意味着公众的追捧。在万奖丛中,奥斯卡是唯一影响了 电影世界里所有因素的奖项:电影、业者和他们的受众。

  人工计票,6000张

  已经为奥斯卡奖提供了73年计票服务的普华永道

  (PriceWaterhouseCoopers)于2月初宣布,布拉德·奥尔特曼斯(BradOltman ns)

  与瑞克·罗萨斯(RickRosas)

  两位合伙人将负责79届奥斯卡奖的计票工作。

  73年来,只有12个普华永道合伙人数过奥斯卡的选票。今年,奥尔特曼斯与罗萨斯将带领一个守口如瓶的会计师 团队再“隐居”数日。6,000张左右的选票完全由人工清点,这使得每年大约需要1,700个人工时来计算及核实投票 。

  为了保密,奥尔特曼斯和罗萨斯需要在后台,在颁奖嘉宾上台之前迅速将信封递到颁奖嘉宾的手中。

  爱它,或者恨它

  虽然大多数电影业者都对奥斯卡心驰神往,但是依然有不少大腕们对奥斯卡的价值和公平性抱着一副愤世疾俗的姿态

  美国电影学院第二任主席威廉姆·德梅尔

  (WilliamC.DeMille)

  曾经说过:“一个工人可以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嘉奖来自于他的同行。对于我们来说,这远比公众的赞誉要重要得多。 ”但是,并非每个在好莱坞里干活的人都这么想。

  虽然大多数电影业者都对奥斯卡心驰神往,但是依然有不少大腕们对奥斯卡的价值和公平性抱着一副愤世疾俗的姿态 。在那些被奥斯卡提名却最终未能如愿得奖的人身上,一种矛盾情绪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对奥斯卡抱着强烈的质疑姿态, 但是在后来终于获奖的那一刻,这些情绪又在瞬间烟消云散了。

  汉弗莱·博加特

  (HumphreyBogart)

  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是因为1943年的电影《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第二次是因为1951 年的电影《非洲女王号》(The

  AfricanQueen)。第一次,他输给了保罗·卢卡斯(PaulLukas)

  ,而在1951年那次的奥斯卡预测中,所有结果都认为博加特胜出无望。

  那时候,博加特的朋友们问他,如果他意外获奖的话,将会发表什么感言,博加特回答道:“我谁也不感谢。我要上 去说,我他妈的就该得这个奖,我谁也不欠。”他认为,自己的成就就是靠自己打拼和天分换来的。在奥斯卡颁奖前,博加特 坚称“所有奖项对于演员来说都毫无意义”,奥斯卡就是“傻货,统统没用”,而且,在极端愤怒的情绪下,他还把奥斯卡称 做“冒牌货”。

  但是,当颁奖嘉宾在台上念出汉弗莱·博加特的名字时,他还是疯狂地冲上台去,像抚摸一个婴儿一样捧起了小金人 ,说道:“此时此刻真的太美妙了”。然后,他继续感谢起了同事:“这绝对不是一个人的成就。就像打网球一样,你需要一 个好的对手或者好的伙伴,以激发出你的最佳状态。约翰和凯蒂帮助我站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上。”

  与博加特如出一辙的还有简·方达(Jane

  Fonda)。在简·方达凭借《柳巷芳草》(Klute)

  获得第一尊奥斯卡之前,她曾经说过:“我根本不在乎奥斯卡。我拍电影就是为了自己所坚信的事业,而非任何荣誉 。”但是她的好友却向外界透露,她因为没能凭借《孤注一掷》(They

  ShootHorses,Don't

  They?)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项而极度失落,因为她认为这是自己当时最好的演出。而且,在她以《孤注一掷》获 得纽约影评人奖

  (NewYorkFilmCriticsAward)

  的时候,她说:“这是我所得到的最大的赞誉。”

  不过也有少数“极端分子”与奥斯卡视同水火,毅然决然地划清界限。乔治·斯科特

  (GeorgeC.Scott)和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

  曾经因为拒领奥斯卡的传奇故事而为国内观众所熟知,但是他们并不是第一个不吃螃蟹的人。

  早在1935年,凭借《告密者》(The

  Informer)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达德利·尼科尔斯(Dudley

  Nichols)就曾经拒绝领奖。在1933年的劳工危机中,尼科尔斯和许多其他成员一道退出了电影学院。当 美国剧作者工会

  (ScreenWriters

  Guild)号召成员抵制颁奖的时候,美国电影协会和剧作者工会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尼科尔斯曾说: “如果我去接受奥斯卡奖的话,那就会与上千名剧作者工会的成员为敌。”

  至于国内观众熟悉的两位偏执狂--乔治·斯科特在数次拒领奥斯卡之后终于做出了妥协,因为他觉得拒绝领奖实在 给自己麻烦缠身。马龙·百兰度曾经在30岁时领过自己的第一尊小金人,但是后来却为了替印第安人争取权利而拒绝领奖, 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我想要感谢这些人……

  发自内心的情绪终究会在那个毫无防备的时刻彻底爆发,而先前所有的故作矜持和强装镇定也在刹那间土崩瓦解

  奥斯卡最佳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Stephen

  Spielberg)如此形容他获奖时的心情:“这就像在我人生中最漫长的干旱之后,终于迎来了一瓢甘霖。”

  获得奥斯卡通常被视作职业生涯的巅峰和一个电影艺人终身最伟大的成就。面对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漫长的焦虑之 后--在提名宣布和最终获奖者揭晓之间毕竟相隔了六周之久-发自内心的情绪终究会在那个毫无防备的时刻彻底爆发,而先 前所有的故作矜持和强装镇定也在刹那间土崩瓦解。

  2002年,首位黑人奥斯卡影后哈利·贝瑞

  (HalleBerry)

  的获奖感言令人动容。在莹莹泪光中,她感谢了所有可以想到的人(如果逐一列举的话,这份名单可能会占掉半页篇 幅。那段视频在互联网上几乎随处可见,不妨去YouTube上搜索一下)。

  哈利·贝瑞当时在台上几乎泣不成声,所有观众都多少被这个阵势吓了一跳。但是,事实证明,最惊讶的还是哈利· 贝瑞本人。她在事后接受美国《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专访时说:“那天晚上我几乎灵魂出窍。但是在次日早晨,当我看录像带时,我想:‘哦,天呐,我 完全失控了。’”但是,哈利·贝瑞为此无怨无悔:“那是我发自内心的声音,而且也让许多人为此思索。没有什么比这更好 的了。”

  奥斯卡领奖台上的感言从长度和内容上看都千变万化,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言简意赅地把话说完。费雯丽(V ivien

  Leigh)是惜字如金的典范,她在领取《乱世佳人》(GoneWiththe

  Wind)的奖项时感谢了“塞尔兹尼克先生、我所有的同事以及最重要的马格丽特·米切尔小姐”。

  近年来,这样简短的发言近乎绝迹。在1990年,乔·派西(Joe

  Pesci)凭借《好家伙》(GoodFellas)中的表演赢得了最佳男配角,这是当年竞争最为激烈的项目 。在接受小金人时,乔·派西创下了奥斯卡历史上最短感言的纪录:“不胜荣幸。谢谢。”(It’s

  myprivilege.Thank

  you.)

  奥斯卡历史上最长的感言纪录创造于电视直播之前。1943年,葛丽亚·嘉逊(Greer

  Garson)

  在台上感谢了所有人,甚至包括“那个把我带入世间的医生”。她后来回忆道:“当我走入后台的时候,有个人告诉 我:‘你说了总计五又四分之一分钟。’”葛丽亚·嘉逊知道自己打破了“一个可怕的规矩”,因为“最佳女主角应该做的就 是谢谢、谢谢,然后痛哭失声”。她迅速在好莱坞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笑柄,被一次又一次地在聚会上开涮。在接下来的十年中 ,她都拒绝在任何公开场合哪怕说出一句话。

  但同样是滔滔不绝,有人却可以令观众饶有兴致地把话听完。朱莉亚·罗伯茨(Julia

  Roberts)第一次登台领奖的时候用歇斯底里的笑声打破了45秒钟的感言限制:“我实在太高兴了……我喜 欢站在这里。”然后她对负责催促领奖嘉宾下台的乐队指挥说道:“先生,你的工作很了不起,但是你挥动指挥棒的频率实在 太快了,为什么你不坐那儿歇会儿呢,因为我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站在这里了。”她的感言成为当晚最大的亮点,而台下观众也 完全忘记了大嘴美女演讲的惊人长度--3分50秒。

  奥斯卡的暗面

  并非所有奥斯卡奖获得者都会迎来职业生涯的一片坦途。有时候,奥斯卡也会适得其反

  关于奥斯卡得主平步青云的故事我们已经

  听得够多了。地球人都知道,相比于那个金光闪闪的小金人,好莱坞大老板们更看中奥斯卡的宣传效应所能带来的可 观利润。但是,并非所有奥斯卡奖获得者都会迎来职业生涯的一片坦途。有时候,奥斯卡也会适得其反。

  一些倒霉的家伙刚刚放下小金人,事业就陷入一片低迷。见钱眼开的经纪公司迫不及待地为艺人接下大量片约,希望 能够借助刚刚获得的名气迅速致富。

  第31届奥斯卡影后苏珊·海华德(Susan

  Hayward)就是一个失败的范例。在《我要活下去!》(IWantto

  Live!)之后,她拍的电影多半都是些不费脑子的爆米花电影--经纪公司看她获得了奥斯卡,就希望尽快靠她 赚到更多的票房。公司希望通过《日中惊雷》

  (ThunderintheSun)和《疯狂的女人》(AWoman

  Possessed)两部影片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结果却双双遭遇滑铁卢。

  哈利·贝瑞的例子在近年颇受“瞩目”。在凭借影片《死囚之舞》(Monster’s

  Ball)获得奥斯卡奖之后,她接下了一部跟风而做的动漫英雄电影《猫女》(Cat

  Woman)。上映后恶评如潮,成为2004年评论家眼里最糟糕的电影之一。这部投资近9000万美元的影片 ,首映第一周仅以惨淡的1700万美元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三。次年,该片囊括七项“金酸梅奖”(Razzie

  Award),成为好莱坞的大笑话。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旦有演员获得奥斯卡奖,那就必须担负上被“定型”的风险。好莱坞演员们时常抱怨,如果他们拿 下奥斯卡奖,那么在此后就会不断接到类似的角色邀请,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摆脱相同模式的束缚。这种情况在配角 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很多人只要拿了一次奥斯卡最佳配角奖,就立刻沦落为千年老二,吃一辈子的“second

  bananas”。

  这些都还是奥斯卡为职业带来的风险,而好莱坞艺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被奥斯卡弄得妻离子散,连朋友见面都被小 金人闪得退避三舍。好莱坞就是个小地方,在那儿所有大牌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1975年,在获得了第四次最佳女配角提 名后,李·格兰特(Lee

  Grant)说:“我最大的担忧就是(获得同样提名的)布伦达·瓦卡罗(Brenda

  Vaccaro)、莉莉·汤姆林(Lily

  Tomlin)和我之间以后还有多少话可说。”

  而这种压力如果带到夫妻之间,破坏力绝对大得惊人。2006年初,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万克(Hilary

  Swank)宣布与结婚8年的影星老公乍德·罗夫(Chad

  Lowe)分手,原因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罗夫主要从事电视表演工作,但他的演艺生涯一直处于成功 的斯万克阴影之下。而当斯万克凭借《百万宝贝》

  (MillionDollar

  Baby)再夺奥斯卡之后,罗夫因为无法忍受妻子比自己更加出名而终止了这段感情。

  “有机”奥斯卡

  奥斯卡主办方于2月1日向媒体展示了本届颁奖典礼后的晚宴(The

  Governors’Ball)

  布局和菜单。此次将一改往年的圆桌造型,采用更自由舒适的自助餐方式,并凸显“健康”、“慈善”主题。

  主办方表示,今年换成自助餐的形式主要是为了方便那些明星嘉宾们走动和聊天,使他们可以轻松自在地庆祝狂欢。 对于身穿长裙、走动不便的明星也不用担心,当晚会有数十名侍者将食物送到会场各个角落。并且,当天晚宴上提供的所有菜 肴都是有机食品,绝对为明星们的健康着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