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易宪容:没落的“学术明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17:45 新世纪周刊
-东方愚 学术明星像影视红星一样,演艺生 命也是有周期的,不是谁想当高仓健就能当成的。易宪容也不例外,他正在没落。 “没落”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越来越得不到别人认同,二是自己不开心、干活没劲。易宪容现在都沾上了。他现在 写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没有哪一篇像2004年7月其《谨防房地产要挟整个国内经济》一文一样,能引起强烈反响;他现在 名气甚大,但你到北京学术圈问问,或中国社科院走走,常会听到有人说易宪容其实甚为 “边缘化”。 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一样,学术圈与传媒界能如此混搭,混搭得甚至有些疯狂。所以,几年前老易据理直陈房地 产N宗罪时,在媒体推波助澜下,一石击起千层浪。而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找其聊天,以及对其的“警告”,在得到他倔脾气的 顶撞后,又被媒体当作噱头,炒了一把,在这种情形下,长期以来对政府房价调控失望的民众,以为找到了救星,甚至200 5年年底盘点的时候,有人把易宪容与张保庆等列在一起,誉为年度“最敢说真话的人”。而成为媒体经济学者的老易同志, 开始频繁受激,写专栏,做嘉宾。 你采访老易,他一般都不会拒绝,于是不少人觉得他率真。然而正是这种率真的脾气,成为他明星生涯开始没落的导 火索。因为率真,所以不会拒绝。原先他对房地产经济有感才发的的路径,变成了被动地为媒体填格子。他一天能接受N个采 访,写X篇文章,某日凌晨三点,笔者给其发了封邮件,不到一个小时他就回复了…… 后来与媒体的许多朋友聊天,提起老易,大家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老易开始由房地产金融的专 业研究,转为“多元化经营”,对股改、银行改革等领域,他也频频发表长篇累牍的观点,特别是当加息、股市大涨或大跌等 关键时日,他甚至一口气就同一主题,整出好几篇文章来,名曰“多角度”。 从2006年年初,易宪容的文字已呈现出乏善可陈的苗头,暂且不论原先人们一直质疑的“有没有经过调查”的问 题,文章的口号化色彩更是与日俱增。事实上,中国从不缺乏口号,霸权与谋私的利益集团也从未惧怕过口号。比如全国人大 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贺铿去年说,官商勾结严重阻碍了房地产调控,除了能给媒体次日的版面做一些贡献外,再无 其他效用。 建设部某司长当初找易宪容“谈话”时,自称为“小人物”的老易甩话道:“这是我自己的判断。如果你们觉得对了 ,就当作是一个参考,如果觉得错了,就当我没说。”在当时,此言可谓铿锵中浸淫谦逊,至少,行政部门听着不舒服的,民 众觉得舒畅、在理。然而现在,其最后的堡垒也在失去。再看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现场,易宪容不但被任志强、水皮 等人搞的屡屡语塞,仅有的发言,因为大都是疾声的“呼吁”,越来越被人们视为真正的“小人物”。 住在北京北郊的易宪容,被自己昔日“易粉”们背叛,更为自己的日渐“没落”感到沮丧。元旦过后的一天晚上,他 爬上自己的博客写下“谁想到我的博客里撒野,不仅会被删除,也可能追究法律责任”的愤愤之词。昔日的学术明星,已开始 为非实名时代的网民批评感到郁闷并较起真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这一点上,他甚至还不如不羁的韩寒“想得开”。 我更愿把易宪容看成是一个群体的代称,看成转型时期中国“媒体经济学者”的一个缩影。无论曾赢得多少掌声,也 无法逃脱没落的宿命。甚至可以说,现在我们所痛斥的所谓为强势利益集团代言的经济学家,他们一开始何尝不想做一个耿直 者,只是权衡之下,因为机会成本太高而放弃了。放眼当下,在高校与机构院所里真正埋头苦干的学者或得不到认可,或囊中 羞涩,乐于出世并在媒体上发表真知灼见的学者却走不出没落的怪圈,而底层民众越来越不相信行政部门,甚至不相信媒体, 这是谁的悲哀?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