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糊涂的消费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3日12:14 青年参考

  ——《消费的秘密》前言

  消费世界曲径迷宫,帷幕重重。商家与官人的联手,欺诈与自欺的交织,八面四方的博弈,都令其错综万状,充斥着 难以计数的丑陋或美丽的谎言。

  不去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将糊里糊涂地被这个疯狂世界的消费巨口吞食。一旦为此动心动脑,我们便可望具备一个 智者的基本素质——以边缘人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郑也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这本文集是选修我的课程“消费社会学”的同学们的作业选编。

  这门课从2003年2月开始,截至2005年底,共上了五轮。头两轮是在人民大学,课程名称“消费批判与快乐 研究”。第一轮选课的同学大约60人左右。2001~2003年是我在人大授课的高峰,至今难忘,常常是第一堂课爆满 超员,只好更换教室。那一轮课程安排在该学期的前一半。同学们论文的选题已讨论完毕,调查即将开始,不想非典爆发,校 园封闭,社会调查无法进行。最终只有少数同学完成了作业。第二轮课程始于2003年9月,还是人民大学。31人选课, 大大少于此前。我发现同学们开始了分流,一部分同学变得务实,不愿跟随我做这种绝非实用的思索。

  2004年2月我调到

北京大学。学校的课程早已安排,我没有赶上。我坚持要求上这门课,系里同意,通告给本系 的硕士生。第一次上课来了5个人。我提出中止课程,答应下学期再开。选了这门课的同学心有不甘,发起挽救运动,表示一 定要达到我的要求——凑出10名同学。但10人的阵容只伪装了一次,实际上凑出了8个人,但他们的用心感动了我。自这 一轮始,课程更名为“消费社会学”。原因是随着我阅读和研究的深入,日益感到一仆难侍二主,一门课难容两大题目——消 费和快乐。于是这门课摈弃了快乐的主题,专门探讨消费问题。这轮的8个学生,和在人大的阵容反差太大了,我轻易地将原 因归结为课程是临时安排。故2004年9月重开此课,也就是这门课的第四轮。本系和外系共13人选学。由此我开始领教 北大,其学生的心高气傲,其师资的奢华浪费。甚至萌生了离开北大的念头。我更愿意面对30名同学,而不是10名同学, 即使后者稍许优秀。好在自本学期(2006年春季),我来北大的第三年始,我的通选课报名者达到了百名的限额。2005 年10月去北大深圳研究生分院,第五次讲授这门课程。那是一个院系很少的“孤岛”,同学们课程选择的余地很小。39名 同学选了这门课。

  本课程五轮下来,共计150人选学了这门课程。这本文集是从150篇文章中筛选出来的24篇文章组成。如果不 是那年非典的干扰,文集的内容一定更充实。

  我从来不教授必修课,我的课程统统是选修。我不希望发生误会,不想委屈不喜欢我的课程的同学。来者都是自投罗 网,甘上贼船,且出自多门,特别是我在北大任课时外系同学大大多过社会学系,所以来者动力比较充沛,思路比较多样。

  1999~2001年我在人民大学讲授过三轮“城市社会学”。其副产品是课程结束时,完成了一对姊妹篇:我的 著作《城市社会学》,同学们的文集《都市的角落》。我在《都市的角落》的前言中说:

  课程风格有些怪异,就是从始至终交织着两个旋律:我教课的内容偏重理论,而要求和指导同学们做的是一篇经验性 文章。指导学生们写作占了课程三分之一的时间。首先是选题。必须经我批准选题后,才可以开始调查和写作。我屡屡告诫同 学们,选题是一种智慧,要通过我们的讨论提高选题的能力。……每每帮助同学们定下题目后,我都有播下种子的感觉。古希 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我们不能无中生有。”我对先哲的回应是:“唯有农人和教师是幸运的。”我常常有打开作业后惊讶 和欣喜的感受。……同学们敏锐的触角、辛勤的探访,使我了解到许多一直包围着我们我却所知甚少的东西。特别是当这些文 章凑在一起,便有了规模的力量,或者说,小有了一点气候。

  那篇前言几乎完全适合本书。两书也极其相似。我以为,本书比前书稍有进步,特别体现于其中最好的几篇文章上。

  这次同前番一样,还是姊妹篇一同问世:我的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和同学们的这部文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 同阅读。

  本书冠名为《消费的秘密》,以彪炳我们的追求:揭示消费的秘密。消费世界曲径迷宫,帷幕重重。商家与官人的联 手,欺诈与自欺的交织,八面四方的博弈,都令其错综万状,充斥着难以计数的丑陋或美丽的谎言。破解其间的秘密自非易事 ,况同学涉世不深,更与万丈红尘之现代消费存诸多隔膜。但我们的志趣正在于此。因为这是当代生活的秘密,是今天的世界 对一切智者(其实是知识分子的另一称谓)的斯芬克斯之问。解答的如何不是关键。不去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将糊里糊涂地 被这个疯狂世界的消费巨口吞食。一旦为此动心动脑,我们便可望具备一个智者的基本素质——以边缘人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我笃定是这样一个怪物。这些同学和我走了一程,日后去从各有抉择。不管同路与否,我们毕竟师生一场,且留下了这本以 边缘人之解释为特征的永久纪念。

  (《消费的秘密》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