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座城市与一种力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09:58 《决策》杂志
一座城市与一种力量 -本刊记者 王运宝 营销昆明·昆明国正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漆焰,是“营销昆明”全过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1月15日,云南省商务厅2007年“一号文件”放在了她的面前,这个不同寻常的“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关于实施云南省“YC”认证的批复。“YC”是云南商品或云南商务的英文缩写,“YC”认证的背后,是正在云南全省铺开的“云品”工程。 以此为标志,营销昆明·国正公司作为营销昆明的载体,实现了从营销昆明到营销云南的跨越。随着活动的开展,由2001年11月营销昆明制造的冲击波,正在扩散到整个云南省。5年前,昆明提出营销一座城市,被称为是“打响中国城市营销第一枪”。那么,昆明为什么要将一座城市“打包卖出去”?如何“卖”?昆明能“卖什么”? 五个“怎么办” “世博会结束之后,昆明怎么办?”1999年8月,当世博会正在热火朝天进行的时候,时任昆明市副市长的雷晓明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1999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是昆明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但是,世博会总有闭幕的一天,而且,任何大型的会展活动之后,都会出现一个低潮期,如果这个低潮给昆明带来伤筋动骨的影响,怎么办?如何实现世博会结束而外界对昆明的热情不降温,就成为整个昆明都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这仅仅是昆明遭遇到的第一个怎么办。就在昆明寻找答案时,1999年底,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启动,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昆明怎么办?”这是昆明遇到的第二个怎么办。在整个西部,昆明的综合实力与城市竞争力,排在重庆、成都、西安之后,是“西部第四城”,处在不上不下的中间位置,作为整个云南省唯一的大城市与经济龙头,如何抓住国家战略政策的机遇,昆明需要找到一个抓手。 正当昆明在努力思索的时候,周边大环境出现了一次重大变化。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提出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昆明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桥头堡,昆明从一个西部内陆城市直接跃升为沿边开放的最前沿,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昆明怎么办? 同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入世,政府首先入世,全面开放的发展环境下,昆明怎么办?这是昆明遇到的第四个怎么办。也正是几乎同时发生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与中国入世,作为外力促动了昆明,成为营销昆明提出的重要外来力量,因为只有提升昆明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才能在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吸引外来投资者与消费者。 但是从昆明自身来看,雷晓明认为,相对于其他城市,昆明可赚钱的机会不多,而且,由于昆明的特殊自然资源,作为旅游城市的昆明,闻名于世。对昆明来说,旅游业的发达利弊参半,一方面作为经济支柱之一,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对昆明的其他产业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挤压,昆明大量的优新产品和投资机会,成为“水下的潜艇”。2001年,昆明的进出口总额只有2.7亿美元,到2001年底,昆明实际利用外资仅有8.9亿美元,因此,昆明亟需一个机会,也需要一种力量来表达自己,把自己的优势与个性告诉外界,此时的昆明应该怎么办?这是昆明遇到的第五个怎么办。 “五个怎么办”激发了昆明市决策层的思考,也搅动了昆明人的神经。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城市营销浮出了水面。而到2001年11月“营销昆明”概念的正式提出,昆明经历了一段长长的“前奏曲”。 营销“前奏曲” 700万元购买“春天的故事”,这个惊动四座的举动是昆明在CCTV做的城市广告。 2000年元旦,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城市画面,伴随着“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广告词,一股春意在严冬的寒风中制造出来的强烈反差,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心中,中国第一个城市广告诞生了,这是中国城市营销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昆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昆明通过电视广告的形式在差异化中完美地表达出了自己,效果出奇得好,其直接效应是2000至2001年到昆明的游客没有因为世博会的闭幕而下降;间接效应是给全国所有的城市“补了一堂课”,原来一个城市还可以打广告“出售自己”。 从昆明开始,通过广告进行城市营销已成为各地的常规动作。中国新闻网的“视点”栏目在制作《销售城市》专题时,曾做过一个统计,在2002年4月24日一天,在CCTV国际频道全天候节目的81个广告中,有14个为全国各省市的广告。在今天这种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昆明却在做出这个决策之前经历了长期的铺垫,而转变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1997年,原国家外经贸部在长春举行干部培训班,昆明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骆晓林参加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国家营销》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于是就把这本书带回了昆明。回来之后加印了3000本,昆明市领导、各委办局领导、县市区领导人手一本,也被定为昆明市干部培训的必读书。这在昆明掀起了思考城市营销与观念转变的小旋风:既然一个国家都可以营销,一个城市难道不可以营销吗? 于是,就在1997年,依托企业成立了昆明进出口商品营销中心。但是随着企业领导人的变更,营销活动随之结束,这件事使昆明市的决策者认识到,完全靠企业去营销城市靠不住。此后到1999年,围绕着世博会,昆明开始了新的城市形象塑造与对外宣传,虽然没有明确的营销概念,但筹办世博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外营销的过程。昆明借助世博会这样一个超大型的活动项目,其城市建设、环境打造、对外知名度等一步跨过了十年。更重要的是,昆明从来没有这样与世界亲密接触。于是,借世博会的“东风”,就有了CCTV的电视广告。2000年下半年,昆明又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城市广告。 这样一来,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昆明,牢固地树立起来。但是雷晓明发现,旅游业“一股独大”,对昆明的发展不完全有利,如何在旅游业高歌猛进的同时,加大对昆明的产品、外贸、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就成为一件急迫的事情。 但是除了旅游产品,昆明还能推销什么?巧妇要为“有米之炊”,先就要摸清家底。从2001年9月开始,由昆明市外经贸局牵头,整合技术监督局等17个政府部门,加上两个开发区,就把昆明市数千个产品放到一个平台上,从中遴选出“名、特、优、新”产品8大类400多个品种。 到2001年11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巧合的是,远在波斯湾畔多哈城的中国入世协议,成为最后的推动力。面对入世后政府职能的转变,昆明选择了城市营销。就在中国入世协议签字两周后的11月28日,第一次正式冠名“营销昆明”的推介发布会举行。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营销昆明”终于掀起了红盖头,昆明的城市营销从以前的产品展示、广告、旅游促销等零散、不自觉的营销活动,进入到自觉地营销一座城市的新阶段。 “打包卖出去” “朋友,当您踏入昆明,您就投入了春的怀抱,花的海洋,融入了25个民族绚丽多彩的生活,步入了2300多年历史陈年的多民族文化长廊。”这是2002年5月出版的《营销昆明》一书中,写在最前面的一句话。 但是,如何把企业营销中的方法运用到营销一座城市上?城市不同于一般产品,是挪不走的,但营销活动是动态的。对于昆明这样一座西部城市来说,营销就是让城市获得一种力量“动”起来,从而把自己的个性与吸引力表达出来,让昆明的优势随着营销走出去,同时让投资者与消费者随着营销走进来,换句话说,营销就是创造出一种长期性的“消费机遇”。 因此,雷晓明认为,营销就是帮助企业卖产品,帮助投资者来投资,帮助游客来旅游,甚至是帮助外地人移民到昆明居住。由此可见,营销昆明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这是城市营销中继“旅游思维”与“项目思维”之后的第三种境界。正如原昆明市外经贸局局长、“营销昆明”的实际操作者胡琨所说,如果单纯拿出某一个部分来营销昆明,是不可能的,必须是各方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因此,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营销昆明通俗的解释为将一座城市“打包卖出去”。 要“卖”一座城市,从哪里开始呢?昆明市的决策者在分析后认为,外人皆知的优势不需要宣传,对外营销的重点要放到外界不知道的产品、个性与独特资源上,因此,昆明把营销的“第一炮”放到了昆明市的名优特新产品上,从卖产品切入,可谓是有的放矢。 2001年11月28日,冠名“营销昆明:昆明优新产品、工艺、技术推介会”的城市营销工程,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启动。到2002年3月20日,这项推介一共进行了8轮。从形式上看,第一阶段的8轮展示,是一种集中兵力的“集团军作战”。 通过这次实战,营销昆明获得了全市认同,一开始的争论与不解都随着营销活动的深入而烟消云散。2002年3月,“营销昆明”破天荒地出现在昆明市长章振国向昆明市人代会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昆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城市营销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在中国还是首次,昆明再次“拔得头筹”,一个西部内陆城市以自己的创新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注。 但是,对整个营销昆明来说,8轮展示还仅仅是一次“练兵”,但是,证明了昆明的品牌经得起“检阅”,同时也表现出了昆明的深厚底蕴。于是,昆明市决策层决定“主动出击”,走出昆明。 2002年9月,在第三届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上,举行了“营销昆明”专题发布会,营销昆明成为整个商务节上最抢眼的活动,中央、地方与海外媒体不约而同地把镁光灯聚焦在了“营销昆明”上,昆明在继世博会之后,再次在国内外掀起一次高潮。当时甚至有人说,朝阳商务节变成了“营销昆明”商务节。在中国,第一次有一个城市到北京去营销一个座城市,不仅提高了昆明的知名度,更提升了昆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接下来,在2003年的第十届昆交会上,成立了昆明优新产品展示营销中心,其特色之一是全年不闭馆,成为“永不落幕的昆交会”。同时,还成立了营销昆明公司,建立起营销昆明网站。营销昆明进入到“正规军与常备军作战”的阶段。 这些营销活动,政府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对此,雷晓明概括为“政府牵头、媒体跟上、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因为能够营销一座城市的只有政府,任何企业不可能主动付费为城市做广告宣传,因此,政府就要做最前面的“1”,后面的很多事情都是“0”,没有这个“1”,再多的“0”也没有用。由此可见,昆明以自己的实践成为全国后来所有城市营销的“活教材”。 到2003年,随着一系列营销活动陆续展开,“营销昆明”四个字本身也变成了一个品牌,成为昆明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作为昆明营销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漆焰认为,营销昆明就是注入一种力量来表达自己,因为昆明一直以来都缺乏一种表现力,没有一个走出去能够让外界的受众接受的标识。 而此时的昆明,也因为自己的新锐表达,入选中国城市营销10大经典案例,以致于直到今天,任何一部区域营销学的书,都会将“营销昆明”作为必备案例进行介绍。2003年,昆明市长章振国也被中国城市学会评为中国十大最佳市长,营销让昆明很“露脸”。到2004年底,随着营销的逐步完善,营销昆明在具体活动上全面转入市场化运作阶段,政府与市场跳起了“双人舞”,营销昆明迈出了新的一步。 2006年底,一串数字再次触动了昆明敏感的神经:2006年,昆明旅游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230万人次;外贸总额突破40亿美元,达到47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5年增长了18倍。虽然不能说这些都是营销昆明的结果,但营销功不可没。 直到今天,营销昆明仍然在“发酵”,城市营销已成为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共同选择。也许后来的城市营销比昆明做得更好,但是一座西部城市的华丽转身,更具有样本意义。■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