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股票 | 科技 | 博客 | 播客 | 宽频 | 汽车 | 房产 | 游戏 | 女性 | 读书 | 考试 | 星座 | 天气 | 短信 | 爱问 | 邮箱 | 导航 | 通行证

人大代表:学术研究短期行为带来学术浮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21:51 新浪嘉宾访谈

  主持人:赫校长自己提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社会上一直认为高校的质量是在下滑的,王校长您觉得呢?

  王树国:我同意赫校长的看法。其实这里头有两个问题,大家要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谈。一个是学校在前一段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由于扩招或者是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的摆在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家长面前,感受到和原来的精英教育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原来学校就那么几所,而且这几所很规范。现在随着学校的膨胀或者是学校的扩招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大学,这些大学在办学的过程当中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有基础设施、教学规律的掌握方面,和原来的老牌大学确实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给社会直接的反映是现在的教学质量不如从前了,因为原来还是拿清华、北大,拿原来老的东北大学、老的哈工大这些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校,实际上这些学校和原来由于基础所限或者是发展的精力所限,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这是一个直接的标准。

  再一个这些老的大学在招收的过程当中,也随着师资的更替,有些年轻的教师走上讲台,就刚才我谈到的,可能这些方面也有一个在逐渐新老更替中间,“文革”断层到我们77级真正走上讲台有一个过程。现在看待这个过程已经过去了,师资队伍已经克服了新老交替这样一个断层的结果。所以,现在逐渐在走向稳定。大家在反映这些问题的时候,客观地说我承认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但是这些问题和学校的整个发展历史,就刚才赫校长谈到的,你能不能把这样一个办学质量的水平和整个由于扩招所带来的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把它区别来对待,而不要笼统地这样来说。所以,这样的话我觉着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但是在满足老百姓需求的时候,由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我们前期投入不足和基础不足带来的问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老百姓提这个问题情有可原,但是高等教育自身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向社会、老百姓、学生阐述这样的问题。另外,确实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需要一些中职的学生、高职的学生,还需要读研究生、读硕士、博士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前一阶段走过一些弯路,在培养层次上没有清晰的划分,而且老百姓又把所有的层次当成高层次来统一对待,这样高等教育培养的模式和老百姓的期望值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这样老百姓就会自然而然按照一个比较高的理想值来衡量现在你这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就会感觉到反差比较大。所以,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既不回避问题,也要认识到问题的客观存在性,这对我们今后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构建

和谐社会是有帮助的。

  主持人:如果我们要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王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包括现在建校几百年如牛津、剑桥还在讨论高等教育如何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就目前来讲,当前最需要是如何打造学校内涵的问题。在物质条件社会上讨论比较大,说学校现在没有把精力放在育人上,都把精力放在建大楼、买地、建

高尔夫球场上。真的,我就不知道全国高校有几个高校建高尔夫球场,估计很少、极少。但是因为老百姓在这种心态下,出现这样一种事情,对老百姓的心态是一种刺激,觉得是我忍受不了,本来学费挺高,还建高尔夫球场,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倒觉得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事,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问题。如果我们全社会都重视高等教育,我相信高等教育会是一个很好的核心的环节。现在是政府是不是真正把教育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上,这个问题中央一再呼吁,包括这一次温家宝总理的报告,还再三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上。问题是我们各级政府或者是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在他们规划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的时候,是不是真正把高校放在一个应有的地位上,这是其一。

  其二,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不是盈利性事业,它所要做的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人才。当然一些高水平的学校还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既然不能从事盈利性为本的经营,它的惟一做法就是育人,他是一个纯粹的公益性事业,当然必不可少它的资金来源主要还要来源于政府,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因为它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育人,从4年本科、两年硕士到三年博士,最短的期间内加起来也是十年,这十年期间走向社会,你还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还需要社会的磨炼,所以教育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我们的政府能不能耐得住寂寞,真正为了国家的未来。从今天开始,不为了三五年业绩的表达,纯粹是为了民族的未来,舍得下工夫给教育一个稳定的环境。这很重要。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短期行为,短期行为带来学术浮躁,今年一个项目立下去两三年就要出大成果。今年给你钱,明年要出高水平的论文。已经把教师,我认为教师挺可怜的,他们在兢兢业业工作,承担很大工作量,同时又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比如他们的科研经费得不到稳定的保证。比如他们在整个育人环节当中方方面面的待遇,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由学校,除了国家力保的基本工资之外,其它福利待遇都由学校自己来解决。所有这些都没有成文的规定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我们教师在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情况下你给他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要求他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做研究,实际上我们有时做校长真的觉得挺为难,为教师提出一些超过他们承受能力的要求。看到老师那么辛苦,我们其实心里也挺辛酸的。但是现在随着政府对高等学校的重视,这种局面会越来越好,但我还是感觉这种投入力度显然不足,还需要更大一些。如果我们政府投入的经费足可以保证学校的运转,乱收费可以很好解决。

  主持人:多少钱可以保证?

  王树国:钱也不是很多,当然各个学校的基础、背景不一样,各个学校历史承担的包袱不一样,这里有所差别。大基本上来说其实不要算这个帐,帐是算不清的,不同的工科门类、理科门类成本都不一样,老学校、新学校,多少退休人员也不一样,基础设施,多少新房子、老房子也不一样。很难去准确核算出一个学校的培养成本,但至少现在每个学校都有一本很清晰的收入支出帐,就按它的培养成本,我的观点政府今后的增加经费就用来做基本上作为减少学生入学学费的一个基本支出,这本帐总是可以算的,我们国家更多给高校投入,但是高校更多把它用来惠及学生,这至少可以做到,至少可以让政府对学校的支持直接体现在对孩子们的关心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样的话,使得全社会都认识到高校是一个牵扯到千家万户利益的育人单位,政府的政策能够直接惠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我想这个社会会更和谐。

  主持人:好象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要求都很多,东北大学是不是相对于哈工大是全国性的重点大学,它可能还好一点。像一些地方的高校更多可能考虑是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其实学校也不是能够很安静地办学。

  赫冀成:哈工大是一个重点高校,不过跟我们东大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也是211和958工程学校。我现在谈高等教育常常从211和958来看。比如谈到高等教育有很多问题,我想211和958都很好,怎么能出现很多问题呢?升格的这些学校可能问题会多。这是补充一点。

  从东大的实际工作体会,比如笼统地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缩小这个差距。用积极的角度来看,怎么能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但是高等教育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有老师上课、有学生学。很复杂的,千头万绪,社会了解的并不多。因为我们每个方面都和国外的一流大学有差距,都需要继续去做。

  我特别想强调几点:第一,希望给我们这批高校有两个好的环境。

  主持人:哪两个好环境?

  赫冀成:第一,政策环境。

  主持人:什么样的政策环境?

  赫冀成:比如刚才王校长谈到高校就是高校,高校第一有它自身的规律和使命。所以,它不能什么事都能干。

  主持人:让高校干什么事情了(笑)?

  赫冀成:不是说我们干了什么事情。本来中国像我们这一批学校,我们承担的任务就比国外的高水平大学繁重很多。比如人家培养人才都是同样的任务。比如科学研究,我所了解的国外名牌大学主要是做基础研究,他们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手段就是论文,要做前沿性的、探索性的。可是我们的大学呢,基础研究做不好不行,然后技术开发做不好,转移不到生产力不行,这是不同性质的。另外,还要求你最好还能培育出高科技产业,就是说我们中国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是承担了科技创新的上中下游,全承担了。这个基础上中国大学还有吃喝拉撒睡全管了,学校老师都住在学校里,我们还要负责分配,学生找不着工作不行,这是就业。然后招商,这也很复杂。另外,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问题、医疗,什么都得管。像我们这个学校几万学生,上万的教职工,我们还得管离退休(笑)。这个负担作为校长来讲,所有的外国大学校长看到我们不可思议,我们是大学办社会,已经很有名了在世界上。比如以食堂为例,日本一个很有名的大学校长到东大开国际会议的时候,一定请我领他看一看我们的学校食堂。他看完以后惊奇得不得了,说像这种事情在我们那儿是不可思议。像东大中午这顿饭一天三餐,两万多学生同时就餐,在国外大学想象都想象不了。中午这顿餐主副加起来100多个,他说中华饮食有名,你们也太有名吧?另外还要保证吃得好、可口,更重要还要保证便宜。你想想中国大学的负担是多么重?

  所以,我认为好的政策环境是什么呢?这没关系,因为我们中国的大学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有一支非常成熟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替社会承担越多越好,都没有问题。但是我希望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时候,除了政府各个部门的政策是能够遵循教育规律的才好。不能光考虑自己这个行业、这个部门对高校有什么需求,出一条政策。这样的政策多了,弄得学校无所适从。我从来不赞成老师可以兼第二职业、第三职业,一个人不安心做一件事情怎么行呢?有的政策就是可以离开教师岗位下海,下海干不了回来还得要。这些政策都是违反教学规律。

  王校长讲的我很赞成,我们要鼓励老师耐得住寂寞。刚才我问王校长,今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他们学校有一个特别出彩的一等发明奖,是花了18年时间。现在老师耐不住寂寞是很大的问题,但是王校长说得很好,政府得给点补贴,我们也得耐得住寂寞,不能说明天拿得来我给你钱,拿不来我不给你钱。高等教育不是这样,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什么是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那是战略地位,不是战术地位,中央没这么讲(笑)。我不举太多的例子,因为涉及很多政策。

  第二,舆论环境。你们一定要理解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早就不是象牙宝塔封闭在那儿。今天中国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大学里都会有反应。我们大学还保持稳定保持得相当优秀了,都会有反应。

  举个例子,教师为什么不安心教书?外边的诱惑太多。再加上有的政策又引导他。学生为什么不安心学习?也是社会太多彩了,包括你们媒体,你们媒体演的那些东西都会使它分心。我就举个很小的例子。

  所以,大学出现点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有责任感去解决它,但是千万不要太关注大学,应该有理解和支持。因为我就想大学是公益性事业,公益性事业应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不光是指责。

  我所说的这两个环境我感觉比较深。

  我们大学内部好多好多差距,因为我们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和国外的一流大学比还有相当的差距,那是全方位的差距,不是哪一条的差距。我现在想一想,就像我们这个层次的学校,至少有两点应该受到重视:

  第一,中国的改革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世纪之交那些年我们国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深刻的改革,那一场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高考改革,很多,那几年里集中推动了改革,这些改革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会感觉到重要,因为它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奠定了一个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基础。这是我的看法。但是这些改革不能说都到位了。我认为学校内部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你比如说现在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了钱了,校园也漂亮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实力不断上升,差距还有什么?现在想一想的差距,最重要的差距是师资队伍水平。可是师资队伍水平再看看怎么建起来的,除了引进什么的,人事制度,到现在聘任制改革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做到位。如果我们跟着形势走,政府推动,重心会转移,我就认为要深化,如果推不到底现在还是没有效率,所以现在各方面的改革要继续深化。

  第二,大学文化一定要重视建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