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股票 | 科技 | 博客 | 播客 | 宽频 | 汽车 | 房产 | 游戏 | 女性 | 读书 | 考试 | 星座 | 天气 | 短信 | 爱问 | 邮箱 | 导航 | 通行证

人大代表:高校师资不流动影响教育质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21:51 新浪嘉宾访谈

  主持人:感觉这是一个特别虚的概念。

  赫冀成:一般会感觉大学怎么会没有文化?大学有知识,但知识和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什么文化呢?最重要的一个是人文精神,一个是科学精神,这两点在今天的大学里都需要相当的加强。精神方面创新大学文化,要把大学创建成精神家园。现在我们的学生和教师有没有对事业追求的价值观,还是功力主义的一些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有这些科学家,包括哈工大最近拿大奖的这个,都是对事业的追求,而不是对分配的追求而做出来的,那是做不了大事情的,这是第一人文精神。第二,科学精神。有人惊呼学术腐败,舆论也说,但是我认为学术腐败还是少数,学术泡沫是大量。但是一个充满学术泡沫的国度、国家和民族很难做出重大创新。因为它标志着一个学生,或者是研究生也好、教授也好,可以用最小的努力获得他最多的东西,这是做学问绝对不行的科学态度。包括我们现在研究生的质量问题、论文问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涉及到学术评价体系问题,科学精神要大大地提升。

  主持人:但是这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怎么培养的,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赫冀成:是难。比如科学精神,其实搞学问的人心里都明白,我认为这里关键是政策导向,有比较合理、科学的,比如学术评价系统到现在也没有太明确的,你到底怎么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因为除了水平之外如何考虑他的贡献,这些事情现在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把它搞清楚。

  主持人:有钱了更多的问题其实更不好干了,你把硬件建设好了,其它软件的东西反而是难做的。

  赫冀成:比如反思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拿到学位,其实我们的环节很多,比我们在国外当年拿到博士学位程序复杂得多。但是换句话说哪一关是实质性很严肃的把关?花了那么多程序、那么多时间,如果大家都是很不认真,都是说好话的话,真正实质性的把关有一道就可以。据我所知德国的博士学位也不需要你在什么杂志上登什么东西,但是你的博士论文要请最权威的专家认真看两个月,真正看你有没有创新点。只要有一道认真负责的程序就行。这些东西一个是我们内部如何政策引导、做思想政治工作。另外,这些事情也不可避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受全社会的影响也是难免不反映在教师的心理上。

  王树国:赫校长谈得非常对,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大家非常关注。刚才赫校长谈到大学文化的问题,其实大学和社会是分不开的,赫校长谈到两个问题我非常赞同,一个是环境给予支持,一个是政策给予支持,这两点确实非常重要。

  谈到环境问题,现在我们很多学生已经在发生变化,因为和社会大环境分不开的。比如就业问题,本科生就业问题比较难所以大家就想考硕士生,硕士生高一个层次可能就业好一点,硕士生也不好就业就考博士。整个价值取向基于一个出发点,就是我要有一个好的就业。这对学生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反过来是我们社会并没有为真正想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这些人,说我读博士不是纯粹为了就业,我就是喜欢这个科学技术,我就想在学术上做一个兴趣,我们社会并没有为孩子们培养这样一个环境。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不管基于什么出发点,只要读到硕士生、博士生,我们就有职责把你培养好,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是如何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或者叫净化社会环境,为真正想成才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的途径。第二,高校自身如何能够对得起这些孩子,能够真正把这些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是两个方面互动的,缺了哪个方面都不行。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社会是规避不了的。

  另外,谈到政策问题我非常有同感。高校到现在,特别是恢复高考到现在30年了,整个大学的人事制度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这确实不行。稳定师资稳定师资,现在大学的师资政策是什么呢?校长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不是校长能说得清楚的,因为要来源于国家政策。一个国家这么多大学,办了好几十年了,最后人事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确实是对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是有影响的。这方面尤其在高校的人事制度方面要尽快进行改革。

  赫冀成:人事制度这个问题,应该把高校这么多年改革的经验变成一个政策性的东西,我们校长才好推。现在高校里可以不断地鼓励和奖励那些改革,可是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拉动整体。

  王树国:高校本身是人才培养的地方,当然你的师资本身也需要流动,你如果凝固了,肯定近亲繁殖,血缘交叉单一,肯定会影响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实际上我们国家在制订人事制度的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到高校的这种特殊性,按照它内在的规律去给它制定相应的人事制度。我们现在想改革,但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文件的依据,我们也无从谈起,这确实是一个挺急迫的问题。

  赫冀成:研究生培养总体上我还是一个观点,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培养,总体来讲水平和质量还是在不断提高的。如果你不承认提高,就很难解释211工程的学校、985工程的学校、重点学科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科研水平越来越高,说研究生质量在下降,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但是研究生教育里边确实现在存在很多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使得指导教师的精力问题、科研经费支撑的强度问题、实验室设备的条件问题,这是很大问题。因为研究生的扩招从本质上来讲和本科生的扩招,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还不同。因为本科生主要是以教学为主,他听课为主,一个班50个人和60个人,应当说没有太大差别。可是研究生一定要导师个别指导,现在在东北大学也出现这样的现象,个别的一个工科的博士生导师带几十个博士生,我认为这是完全违反教育规律的,从主观上也有我们学校的管理问题,客观上也是扩招带来的问题,我们思想准备不足。因为博士生导师要经过遴选的,扩招可能一年增加20%、30%,可是博士生导师不会随着学位数马上增加,博士生导师是研究思想,手里经费、指导经验、实验室的经费也不会一下子提升多少。这方面如何解决,应该各个高校包括我们应该重视一下。

  主持人:现在是不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对学校的定位、认识是不一样的?

  王树国:另外我们国家大环境确实也有些问题。刚才你谈到什么叫好学校的标准问题,实际上就像我们社会分工一样,360行行行出

状元,大学也是这样,学校也分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非常好的大学。所以,现在搞得好像只有大学有能力培养研究生才是好大学,所以搞得所有的大学不管有没有这个条件和基础,大家都拼命争硕士点、博士点。

  赫冀成:王教授讲的观点你们应该帮助宣传。

  王树国:我能够做好职业教育,我是职业教育当中的中国最好,我觉得他为社会做很大贡献,国家无论从政策还是资金上就应该支持它,它就是No1,就是好学校。你能够在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方面做得好也是好学校。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成为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这样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就打乱了,就没有层次的界限了。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也要呈现多元化。但是我们现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单一化的,没有这方面当然就是一般的学校,甚至博士点还要查一下,你博士点多少,我博士点多少,我比你多一个好像就比你好多少。这种量化的攀比意识对高等教育整个大环境危害很大。所以,整个这个环境无论从高校内部还是从高校外部应该净化这个环境,还一个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而别盲目地做一些数值的量化,其实挺可悲的。既误导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也误导了孩子们对高校教育本质的认识,这是挺可怕的一件事。

  赫冀成:说得极端一点,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舆论环境,都可能使学校自己都要变成清华、北大,这是说得极端一点(笑)。当然现在王校长讲得很清楚,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要是一个结构、一个系统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讲,第一,要分清层次来办学。第二,还要分类来办学。所以,什么叫好?希望舆论界都帮助宣传,你在你那个层次、类别上做得最好就叫做好,因为缺不了这个层次。现在高职多缺,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办(笑)。

  主持人:说实在话这不是舆论界引导的问题,它是政策导向还有一个行政级别的问题,尤其是要论级别。

  赫冀成:所以政治文化统治学术文化有点问题。

  王树国:其实学校是一个学术机构,它和级别的划分原则上没有任何的关系,是我们人为地给它赋予了这样一个关系,也确实不太合适。学校还有什么级别问题?没什么级别问题(笑)!

  主持人:你觉得学校有级别有什么不合适?

  王树国:比如我是一个中职学校,可能赋予行政级别就是一个处级学校。你是一个本科学校,就是一个厅级学校。实际上这个划分是非常愚蠢的一种做法,实际上他们在承担着社会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职能,就是一个学校,不能用他的这种办学层次的高低来划分级别的高低,这是完全两码事,至少是不符合教育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如果这么导向,当然就产生一个误导,大家拼命都想往更高层次上奔,奔完了厅级还想奔部级。大家都觉得肯定好,不好的话为什么领导给它定级别定得高,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对整个育人体系还是没有认识到位。我们自己作为领导也好,作为政府机关也好,我们人为地就没有把这个层次的人才看成是国家必须需要的人才,结果把他们人为地给降低了。其实无论从学校还是从孩子们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觉得我们学校级别低,当然我们出去就业身份也要低,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大家不要小瞧。因为在官本位的体系下,任何一个小的举措都会对一个体系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做政策研究的这些领导,真的应该认真地思索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主持人:谢谢两位校长与网友们交流。

  王树国:我们也非常感谢中青报、新浪网对高校的关注,也希望将来能更多从你们新闻媒体中获取更多的社会反映,便于我们自身的变革。

  主持人:好的,谢谢!

  赫冀成:谢谢,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