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从政线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7:17 《廉政瞭望》杂志

  党外人士从政线路

  实职安排的不断突破

  从2005年中央文件正式提出“照顾同盟者利益”后,党外人士从政的步伐在这几年明显加快,表现为数量的大幅增长和实职安排上的不断突破。

  目前,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的数据显示,全国担任县处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有3.2万人。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和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领导班子中有党外领导人士19名。在首都北京,有逾两千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局处级领导。

  对党外人士的使用安排,分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两种形式。政治安排主要是指在一些政治组织或者群众团体中担任一定职务;实职安排就是选拔到领导岗位、安排到政府部门、司法部门等具体岗位上。显然担任实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参与。

  在党外人士的实职安排上,四川省动作的幅度和力度都引人瞩目。作为三个半民主党派的发源地,四川对党外干部的选配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次换届在省两院(检察院、法院)率先配齐党外副院长,这次换届又在全省21个市州全面配齐党外副市(州)长,此外,还在监察、审计、卫生、民政等12个厅局部门安排党外副职。

  安排实职,授权授责,大大激发了党外人士的参政热情。四川省统战部干部处处长张健说: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起来后,政治参与的意识更强,不想参政议政的少了。

  多元化的选拔渠道

  按照2005年中央5号文件的精神,党外干部的安排使用,纳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工作的总规划”,“各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应有适当数量的党外干部”。党内党外一盘棋,显示了执政党的胸襟和气度。

  而党外干部具体选拔任用,参照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总的说来,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比如,在年龄要求上党外干部比党员干部放宽。”张健这样解释。“党外干部都是由方方面面的代表人士担任,要成长为代表人士,本身就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因此年龄上一般放得宽一些。”

  当前,党外干部选拔渠道多元,如科教文卫系统、人民团体、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新的社会阶层和

留学回国人员等。在四川,高等院校是党外干部的人才“源头”。如民进省委副主委、高院副院长陈智伦来自四川大学,民建省委副主委、高检副检察长陈文华来自西南财经大学,还有多名厅局副职来自各高校。

  党外人士进入政坛,有组织推荐、个人推荐和公开选拔等多个通道。目前一般采取推荐为主,也有实行公选的。五六年前,四川就曾公选过数名党外副市长和副厅(局)长。

  与党内干部相比,党外干部的成长轨迹不同,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应不同,主要强调四种能力: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识能力。

  “总的说来,我接触的党外领导干部,进入角色很快,与党员干部相处和睦,极少不适应的。并且,在实职岗位上,他们对跟共产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对执政之艰体会更深刻。”张健说。

  先培训,后使用

  党外人士出任实职干部,是个人成长和组织培养的双结合。

  一方面,是其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学识威望,足以担任某一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另一方面,是组织搭设台阶,为其提供施展政治才能的空间。

  对大多数党外干部来说,政治是个新领域,行政是门新学问,从治学到从政的角色转换,并非“摇身一变”的简单事。

  先培训,后使用,是党外人士从政的一般轨迹,担任着培训重任的是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又称联合党校)。北京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各省也都相应设有这一机构。

  “从现有政治框架说,执政党为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这就对民主党派的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了、需求更迫切了。”一个从政的民主党派人士说。

  各级统战部门建有专门的“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为及时向政府部门推荐实职做足准备。“越到上面,党外人士参政执政的水平越高、能力越强;而在基层就相对比较弱。现在感觉,有的地方不是缺位而是缺人。”四川省委统战部的一个同志如是说。(本刊记者 周丽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