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的表达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7:17 《廉政瞭望》杂志

  草根的表达空间

  王巧捧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史无前例地安排了两个关注农民工问题的节目——舞蹈《进城》和由农民工子女表演的诗朗诵《心里话》。

  这类节目往往因为与春节的喜庆气氛不谐调而为人避讳,但它今年出现在全球华人共同瞩目的春晚上,让春晚表达了自己民生情怀的同时,也给了民工子女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是不容易的。

  一直以来,很多时候,很多问题发生在弱势群体身上,我们往往听不到当事人的声音,他们也不知道到哪里去表达自己,怎样去表达。

  诸如年年岁末的民工讨薪难问题,因为某些合法渠道遥遥无期的等待而结果却常常难孚众望,被欠薪的民工们更多寄希望于引起社会和权力部门的关注。为此,他们哭过、闹过、拆过牌、断过路、跳过楼、打过人,到头来却发现这样做的时候自己先违了法,是一种错误的表达,并且经过一再的复制,已经无法引起相应的关注和重视,被欠薪的农民工真的是黔驴技穷了。今年陕西一群农民工创意了一种讨薪方式——给欠薪的建筑公司寄

贺卡讨薪,究竟效果如何,未见有后续报道,但这种一对一的话语方式,明显是一种更怯懦、更单薄、更无奈的诉求表达。

  不错,关于弱势群体的苦辣酸甜,社会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弱势群体的各种问题,不时成为社会的热点、媒体的焦点、公众的同情点。但由别人代为表达的信息,总是搀杂了太多复杂的东西,热点是阶段性的、焦点是有选择的、同情是令人酸楚的。何况当一个问题引起普通性的关注时,那它一定是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往往已经错过了防微杜渐的机会。

  公众的口水淹没当事人的声音,这本身就暗示了当事人的一种弱势,暗示了一种不公平。凭什么他们就缺少自我表达的空间?凭什么就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的心声?随着人们自身文化和法制素养的不断提高,普通百姓,尤其是那些问题堆积较多的弱势群体,越来越不满足于局促的批评和建议空间,他们渴望更多的话语权,哪怕仅仅是一个表达的机会而已。

  去年腊月底的一天,电台正在播放点歌节目,一个男人打电话进去说:“我是外地人,现在回家的车票买不到了,只好在南京过年了。我想点首歌,陈小春的《算你狠》,送给南京火车站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所有票贩子!”

  除了沉默,这已经是民意表达的底限了。这样的灰色

幽默表达了一种智慧,也传达了一种无奈。如果不是长时间某些制度和法制方面的不健全,致使一些矛盾长期得不到缓解,也打磨不出类似这种给火车站和票贩子点歌的“良好心态”。从隐忍不言、由别人代言,到想说不会说、无处可说,弱势群体自身不断的进步,无疑为我国各项制度建设和言论空间吹响了急切的号角。

  也许有人害怕民意还缺乏理性的修养,实际上,民意的理性和社会的宽容,就像两个齿轮,咬合才能前进。

  给弱势群体多一些自我表达的空间,不仅让弱势群体,也让整个社会离真实更近、离希望更近、离公平更近。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