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枫:应通过政策鼓励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17:13 新浪嘉宾访谈

  朱永新:大学生就业,有一个结构性保证的问题,过去大学的发展成长很快,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多的时候30%几的增长率,前几年到现在也有10%几的增长率,增长的主要部分在哪里?在文科,因为我们知道高校的扩张当中,特别是工科扩张的规模远远没有文科那么大,文科更大,文科容易扩张,所以现在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相当多的比例,像会计、金融、法律,高校的文科生比例已经远远超出了理工科,所以就业难,事实上文科生的就业难比工科生的就业难大得多。高等教育的规模应该稳定,这次温总理报告里提出,要适度稳定高校的规模,还像过去那样增长肯定不行。

  所以我们期待着,特别是公立大学,我觉得基本上应该稳定招生规模,现在大概国家每年增加5%,5%的空间我觉得以民办高校为主,因为民办高校更会结合市场考虑,而且民办的大学,只有两条路,要么辉煌,要么死亡,没有中间的道路,所以我觉得把增量的部分交给民办的高校做,另外在结构上我觉得要做很大的调整,要面对生产实际的理工科的为主,和我们的产业结构要适度吻合。你产业结构不吻合以后,社会不需要这个大学生,不需要这个专业的。

  所以我觉得整个大学生就业,实际上也有一个结构性的矛盾,这个结构性的矛盾跟我们高校院校的结构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大学应该真正改革,面向经济的发展,更符合经济的结构,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徐枫:我觉得在校期间专业的实习,还是要扎扎实实去做,现在专业实习很多走过场,其实在专业实习这个环节里面,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跟实际的用人岗位的联系,加深感性认识,刚才也谈到为什么有些技能性的中专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我觉得我们很多用人单位应该更热情地接受大学生来单位实习。

  朱永新:大学生实习难度很大,第一学校没有积极性,你下去实习学校要付钱的,每天给实习单位要付钱,学生的交通费用,生活的费用,学校很烦,所以学校千方百计地缩短实习时间,第二学生没时间,学生要找工作,第四年开始,大部分学生主要的精力是在找工作,所以很多实习的时候,开个介绍信你去实习,学校也不知道学生去哪里去了,第三工厂和企业没有积极性,因为你来了以后派不上用场,时间太短,刚把你教会了你就要走,谁都没积极性,你说实习能做好吗?

  主持人:而且找工作当中,好多学生就有一个障碍,就是要有工作经验。

  徐枫:其实一个学校的专业实习,我们在大学期间还是有一些的,确实刚才朱委员提到这里面有很多障碍存在,从国家来讲还要从政策上鼓励,比如说我专门接纳大学生专业实习的单位、基地,能给一定的扶持鼓励政策,我们发现大三的暑假和大四的寒假,很多大学生自发的寻找单位,那些单位是短期用人,大学生自己提前接触职场,到单位去打零工,有的人毕业以后到那个单位,有的人换了一个地方,现在这种经历,也是让他为职场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包括对职业价值的趋向会逐步树立比较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后找工作的时候会把那段的经历写进去,有些用人单位一看,其实你不是一张完全没有任何经验的白纸,相对来讲会欢迎一点。

  既然大学生自发地找,不如我们国家专门再建一批专门为大学生实习的基地,比如说对青年就业见习,已经离开学校的,滑入社会人的范畴里面,在上海等城市专门建立了这样的见习基地,国家给见习单位一定的政策的鼓励,包括给就业见习的青年,每个人缴纳基本保障金,包括单位还给最基本的补贴等等,我觉得这样的一项举措可以再向大学生延伸。

  朱永新:把产学研作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对企业,对接受高校实习生的企业,应该在税收上,在资金上给充分的支持,另外在高校的学费里面,我觉得要明确专门用于推进学生就业的经费,包括学生实习在内的费用。现在有些费用明确了,但是推进就业上,我觉得应该产生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现在我们人才培养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主持人:我们梳理一下,国家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什么优惠政策,委员们给提一些建议,有什么好的政策,能弥补大学生去基层之前的犹豫。

  徐枫:其实有一些鼓励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主要在基层就业期间保证你的生活方面,基本的待遇,主要是在基层就业结束以后,比如说继续升学的话,考研究生,现在像西部计划都有加分的政策,还有考

公务员的时候,同等条件下,还是会优先考虑的。

  还有到基层就业,有关的主管的一些部门,比如说学校,包括我们共青团也关注这些大学生个体,比如说多给推荐一些单位等等。从今后,我觉得国家对有过基层经历的,愿意扎根在那儿的人,从他个人的待遇,还有从他将来事业的发展等等方面,要给最基本的保障,而且也要给机会,给关注,这是一个。

  第二个,如果他到基层去创业的话,比如在那儿工作一段时间,留在当地创业,也有扶持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如果他愿意考公务员等等,或者他要再进一步深造的话,这些加分的政策或者同等条件优惠的,也逐渐变成比较固定的一些政策。

  以后,从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上,大学生在某一个西部基层干了五六年以后可能要到别的地方去,他的养老保险等等东西,全国范围内都要能够流动得起来。所以我觉得可能还是有很多方面都要配套地去梳理以后慢慢地建立起来。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就大学生个人来讲,他经过这样一些经历以后,我相信会有一定数量的人真正认识到基层那些地方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只有让大学生去了以后,他才会认识到这样的一种现状,他会比较安心地留在那儿干相对比较长的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