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7《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实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5日12:20 中国网
3月25日上午9:30,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07 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 并以“品牌:城市最美的风景”为主题,对我国2007年主要城市的竞争力情况进行研讨分析。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谢曙光]:2007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现在开始。 在会议议程正式举行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主席台上就坐的嘉宾,我们这次会议非常荣幸的请到了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经济学部的主任陈佳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博士,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先生,科技部科技促进中心王元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任兴洲所长,建设部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延中博士,中国经济研究所王振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中心主任牛凤瑞研究员,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的与会的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 非常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专家学者出席我们今天研讨会和发布会,以倪鹏飞博士为首的课题组持续坚持了五年,连续五年发布城市竞争力报告,引起海内外广泛的关注,这个研究课题组所建设的200个城市竞争力的排行,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城市领导者的重要的参考,是这本蓝皮书能够取得这么大影响力之所在。我作为《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出版者,首先要感谢课题组对我们的信任,感谢今天与会的领导、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对这部蓝皮书的高度关注和厚爱。 2007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到底包含了哪些研究的成果,有哪些亮点,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倪鹏飞博士做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倪鹏飞]:首先,感谢陈院长和各位领导、专家、经济学家出席这次会议,也特别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在星期天出席这个会议。城市竞争力报告我们已经发表了五年,这些年的研究和报告的发表得到了许多专家、新闻界朋友的支持,也得到了我们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国家统计局、南开大学等各高校和全国研究机构的领导的支持,在这里我代表课题组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2007年我们所做的城市竞争力第五次报告,大家都知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这个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各城市发展的积极性都非常之高。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最近几年以来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城市发展的环境、竞争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因此,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我们的案例研究、剂量研究、调查研究主要着重于总结中国城市发展的经验,从总体上、战略上、大局上观察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从历史的比较中发现我们现在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网络化,城市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升级,城市品牌的竞争逐渐成为城市国际竞争的一个制高点。为了更好的指导、引导中国城市的竞争和发展,为各地的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所以我们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城市品牌。在这个背景下,我想主要向大家介绍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我们对过去研究的一些假设检验;第二,我们竞争力报告的案例研究发现;第三,竞争力报告的定量比较研究发现;第四,竞争力报告问卷调查研究的发现;第五,竞争力报告主题城市品牌的一些发现。我们做报告的时候首先是依据一个框架,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比较多快好省优的新要素,创造产品、占领市场、创造财富,为居民提供助力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一个从表现的角度、产出的角度,多快好省优表现在规模、效益、质量、结构,另外从构成的角度、投入的角度讲,我们把竞争力分为软竞争力和硬竞争力,其中软竞争力和硬竞争力又分别包括一些具体的方面。 在这些框架下我们设定了一套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其中解释性指标体系共计有220项,表现性指标有6项,这个指标体系在中国或者是在世界范围内,指标体系的分析性还是比较高的。设计这个体系是便于各个城市的决策者研究问题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我们研究过程中大概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确定包括主题,然后是用假设的检验,第三是建立指标体系,第四是调查问卷,第五是选择样本城市,第六是开展城市调查,处理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进行整体研究报告。 我们有关城市竞争力假设的检验,我们竞争力报告已经进行了五年,在这之前,虽然我们在实际过程中对假设进行了检验,但在报告中都没有叙述。实际上我们今年做了很大的努力,对这200多项指标,究竟是不是合适的指标,我们进行了检验。这个检验的结果,我们发现200多项指标,只有12项指标没有通过,其中二级指标只有两项,这就反映出我们这个指标体系设计的还是比较好的。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基本的假设也是经得起推敲,是可以通过的。尽管我们假设是比较好的,但我始终认为城市竞争力一般领域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的这些研究只是一个近似的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设,主要是衡量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的指标究竟是什么,经过这几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一些数据的分析、数据的比较,我提出一个概念,地均GDP或者是单位土地面积上创造的财富的多少,以及它的速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最恰当的一个指标。 我们进行了一些定性的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是说地均GDP既能代表资源禀赋,反映资源禀赋的优势,又能反映综合生产力的优势,同时又能反映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因素,这是一个恰当的比较。实际上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地点上的竞争、空间上的竞争,城市的比较显然也是一个地点的比较、地点的竞争。因此在这块土地上,平均产出的效益,是一个很好的比较目标。发现地均GDP和过去表现城市绩效的指标,它更有优势,它和其他的相关性更强,因此更能代表其他的指标。 我们用了全球的数据,也用了中国的数据,中国的数据比较充分,全球的数据我们用了110个国家的数据。这个结果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我想说,这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假设,或者是一个猜想,我想通过理论上的对领域上的探讨和对经验上进一步证实,发现这个指标、确定这个指标,最终找出一个一个指标能够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最恰当的指标。现在我们做城市竞争力有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有许多指标合成一个竞争力,在合成的时候,它的权重怎么定义,不管怎么想,都一定的不符,因为现在设想还没有多指标加权的方法,用一个指标最好,现在国内外都没有给出一个最好的回答。就城市竞争力而言,地均GDP能不能成为唯一非常好的指标,这需要进一步的证明。 [倪鹏飞]:第二,定量比较发现。第一部分对中国200个城市进行竞争力大小进行比较,我先给大家公布一下,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台北、无锡、苏州、佛山、澳门。有关它的构成中的增长规模效率、效益、结构、质量,还有它的解释性指标、人才、资本、科技、结构、基础设施、区位、环境、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对外开放,因为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向大家公布了,媒体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 通过200个城市的竞争力大小的比较,我们发现了一些趋势或者是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概括几个方面:第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这几年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两岸四地200个城市,总的来说台湾城市竞争力在下降,环渤海地区的城市竞争力在上升,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就区域来看,还是原来的方向没有变,东南沿海城市竞争力强,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弱。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趋势,这些板块之内的城市间的竞争力差异在扩大。 从收入的水平来看,高收入城市的竞争力相对较强,低收入城市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从城市的规模上看,大城市的竞争力较强,小城市的竞争力较弱,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这是从总体上来看是这样的情况。 从增长来看,总的来说中国城市的增长竞争力应该在持续高速的增长,我们举一些数据就可以发现,令人高兴也令人忧,2005年中国城市增长率的平均数是14.64%,我们国家是10%,有34个城市超过20%的增长率,有105个城市的增长率在15%以上,有250个城市增长率在10%以上,并且这三年的平均水平一直在高位运行。这是反映了我国城市竞争力或者城市增长的潜力非常大、速度非常快,但是这种增长也让人产生一定的担忧。从生活质量,主要是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两个指标来反映,这主要是区域之间的差距非常明确。 第二个特点增长非常快,不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非常快。还有一个特点,收入规模递增,这和新增长理论非常相似,规模大的城市收入相对在增加,收入比较高。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收入在增加,规模递增。 在效率方面主要是研究城市资源消耗的能耗的节约程度,效率主要是研究生产率,通过人均GDP、地均GDP和资产的产出率这三个指标反映的,通过国内外的历史的比较,基本的结论是水平低、增长快、差异大。单从资本产出率来看,在民营企业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产出率相对较高。效益主要是单位成本的能耗和环境的质量,这里面反映的情况是科技水平高、服务业发达的城市,经济效益较高,或者说它的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的质量相对较高。当然这也反映出中国城市的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是比较迅速的,不像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中国的效率老是长期在徘徊之中,不是的,有一定的进步。 从结构可以看出,总的来说中国结构的水平还是比较低,有些地方非常不很合理,像研发投入,整体投入和国际上相比,比例相对较低。 从投资和消费者比重来看,固定资产的比重过重,这在城市的反映上也非常明显。从外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来看,也存在着外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较低,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城市化的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反映出中小城市城市化的速度非常快,产业发展迅速的城市城市化的速度相对比较快。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