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城市的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17:51 观察与思考

  -王珏惠

  3月30日,上海。

  天气晴朗的似乎让人忘记早春的乍寒,即便是黄浦江上吹来的风,也暖暖地让人感到无比妥帖。

  位于淮海西路570号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一场以“雕塑与城市对话”为主题的“迎世博2007上海国际雕 塑年度展”,让这个三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这样的暖春里,似乎显得尤为尊贵与不凡。

  在几千平方米的展览区域内,笔者在上海媒体朋友的陪同下,目睹了一场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美妙碰撞。

  生活背后的艺术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原来是上钢十厂废弃的老厂房,在借鉴国际上利用废弃工业建筑或遗址改建为公共艺术中心已 取得的经验,目前这里已成为一个集展示交流、创作孵化、雕塑储备、艺术教育为一体的艺术平台。

  怀着对艺术的崇敬之情,我们从极抽象的大门走进去,迎面而来的,是一条狭长的展厅。这个展厅基本复原了原来厂 房的整体面貌,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肌理与空间特征—比如钢网架及钢砼网架、通达附属建筑夹层的钢楼梯等。

  而在这充满后工业气息的展区内,彼时最让人惊叹的,自然当属琳琅满目的雕塑作品。它们安静地以各种形态偶尔出 现在座位边,偶尔出现在过道口,哪怕只是匆匆一瞥,便足已照亮眼睛。

  据说此次参展的200余件作品绝大多数出自中青年雕塑家之手,其中,青年雕塑家占据了较大份额,在作品观念和 语言表达方式上也是多种多样:或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或通过抽象形式地展示,件件都以不同的材质呈现了具有强烈视觉效 果的雕塑艺术。

  印象最深的是现实题材的雕塑作品《T61》,它将社会各个阶层的缩影浓缩在了火车站候车的一个场景中;而名为 《今天对昨天的风景》的作品则在不锈钢的方框箱中,种植了镶有不锈钢的百年老树桩,活生生的木、冷冰冰的铁直指现代文 明与古老文化之间的完美碰撞……

  循着这些展示作品一路欣赏过去,所经过之处耳边常有“啧啧”的惊叹声不时传来。

  不用说在这里,普通红砖竟会被作者做成了轿车、罗丹的《思想者》、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同样也在年轻雕塑家 手中变了样,“思想者”成了胖胖的相扑者,“大卫”则拉起了二胡……年轻人的大胆设想与新锐构思,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 的雕塑,不仅仅是一种塑造,那种诙谐、幽默,更成了一种置换式的多元思考。

  留住远去的历史

  看完雕塑展,已近午时。

  很喜欢这种静寂的艺术表现方式,然而每样作品却真正都是有生命力的。走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忽然很有感叹 :这么充满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其实真的更适合将它们搬出来,点缀在城市中。

  其实在中国,雕塑的历史由来已久,而它的历史更早于建筑历史。

  曾经看过梁思成先生的《中国雕塑史》,内里有段话始终记忆犹新—“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 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

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也。”

  “其实中国的雕塑一开始附属于建筑,与建筑成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着,雕塑为建筑服务表现在它或充斥于建筑的每一 块砖石上,或本身就是建筑的某一个构件,并衍化为建筑的某一个局部。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屋脊上的仙人、走兽等已经 成为中国古典屋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优美的建筑轮廓线。而在西方,雕塑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被广泛地应用在广场 、教堂、宫廷、府邸……雕塑在与建筑协调的同时还起着调节建筑和环境空间关系的作用,甚至在整个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 。”浙江美院雕塑系的一位朋友如此对我说。

  传说黄帝死后,他的大臣左彻用木头刻了黄帝像并率领诸侯朝祭,这也许是传说之中中国最早的城市雕塑作品了。当 中国雕塑开始服务于皇权,阵列于皇家陵园的神道之间,或服务于宗教,立于宗庙殿堂之间,雕刻于半山之上时,中国雕塑开 始走向作为城市雕塑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城市雕塑,真正的城市雕塑应该是服务大众、服务城市,与公众的生活相联 系的作品。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对我国领土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城市雕塑的发展,如在青岛、上海、 威海等城市的领事区或殖民地上出现的城市雕塑。但这些雕塑内容单一,多为侵略者的审美习惯所左右,未能体现城市的传统 文脉与居民的审美取向。

  而我国城市雕塑的自我发展始于解放后,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氛围的影响,题材多为歌颂革命英雄人物或反映社会主 义建设的。一时之间,造型相似的伟人像、工农大团结像散布于祖国各地的广场上、政府楼前、学校里,城市雕塑处于一种以 表现政治氛围为中心的不成熟状态。

  “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面对‘千城一面’单调的城市景观,人们的视 觉疲劳了,开始注意到

城市建设环境,试图通过各种努力弥补环境中文化的空缺,找回忽略的‘生态平衡’。这样作为塑造景 观的重要元素之一的雕塑就被引入到建筑环境中,雕塑成为环境与城市交流的纽带。这时,城市雕塑既是建筑环境的配角,又 对城市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主角”作用。城市雕塑开始了空前的繁荣期。”当日同去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的媒体朋友显然对雕塑艺术有着相当的研究,说起来亦头头是道。

  老百姓的生活艺术

  其实进入2l世纪,城市景观形象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优 劣的重要标准。

  在景观建设中,雕塑自然成了不可缺少的角色,甚至开始成为城市景观的聚焦。城市雕塑在对城市景观产生重大影响 的同时,也对雕塑发展提出了严格要求。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急需大批高质量的景观雕塑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环境。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景观的亮点、城市文化 的标志和体现,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杭州,中国美院教授马欣忠曾说过,雕塑是一个城市里生长出来的东西,要带有这个城市的气质。在杭州的中山北 路、建国路、浣纱路、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等路口,买菜卖柴的、说书唱戏的、杂耍兜售的锡青铜雕塑,就像一枚枚历史碎片 ,将人们的记忆带到了百年前江南名都的风情雅致中;

  在西安,雕塑成了是城市画卷的“眼睛”,亦是镌刻于立体艺术品上的“历史”。牵着骆驼、向西而行的丝路驼队、 翩然起舞的唐代宫女、飘逸潇洒、醉酒咏诗的诗人李白、马背上打马球的仕女……走过西安的大街小巷,一座座富有西安古城 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如一串串散落城市钢筋水泥间的音符在飞扬,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久远的思考;

  在北京,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城市雕塑已有了重大的发展。为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构建丰富的城市景观, 美化城市形象,提升首都北京的整体形象,北京市开始制定比较完善的城市雕塑规划,紧密结合北京城市的历史文脉、北京的 城市现状和布局,北京城市文化和雕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北京城市雕塑的目的、定位,城市雕塑的布局、结构和层次 ,城市雕塑的形式等等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广州,最为经典的雕塑就是广州解放纪念碑。“解放广州纪念像”矗立在珠水之滨,只见那英姿勃勃的解放军战士 ,左手怀抱着象征人民深厚情意的鲜花,右手紧握钢枪,观者无不感受到那雄伟、崇高的气势。

  城市雕塑,用无声的语言,不仅讲述了一个城市千年的历史,静静折射出文明久远的光辉,更承载着一种绵绵不绝的 文化力量。

  而同样,城市雕塑作为具有很强的公众性的公共艺术,最具可读性和识别性,它对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带来的影响也 更加深远。它不仅提升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修养及传承城市精神的最佳途径。

  杭州之前曾发生过铜少女“幻”被盗一事,虽如今新生的她已经过修复回到了贴沙河畔,与这个城市相伴。但重要的 ,是大家应该如何来保护城市中每一座雕塑,让它们能与我们的城市,以及生活在之中的人们和谐共存,并使之真正成为老百 姓的生活艺术。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