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一个艺术品拍卖业不得不说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15:22 《人物》杂志

  □文/马丹妮

  2000年5月10日上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组来到北京市文物公司所在的琉璃厂东街。在此之前,该 公司的代表在香港以1980万元的天价竞得当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国宝——“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镂雕六角套瓶”的 新闻已经热得甚嚣尘上,《东方之子》的主持人董倩已经在演播室里对时任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 总经理的秦公做过访谈,这一天他们是来拍摄相关的节目外景的。

  然而,摄像机却如实地记录下了这样一幕:北京市急救中心的救护车拉走了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的秦公。而随着车 子的远去,那个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历史的人,再也没有回来。

  闻此噩耗,年逾八旬的文物大家朱家氵晋先生为秦公写下了这样的碑文:

  秦公先生号陶然,山东蓬莱人。生于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三日,于一九七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少时自力于学,弱冠肄 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因腿伤转入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得诸前辈传授。一九六四年调北京市文物公司任职,经三十年累迁至总经 理,兼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总经理、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大学、师范大学、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教授 ,一九九七年被选为北京人大代表等职务。

  先生自入文物公司以来,每日博览群书,摩挲文物。于法书名画与铜瓷玉石糜不记览,尤邃于碑帖之学,曾往各地访 碑逾万,著有《广碑别字新编》与《中国石刻大观》两书及学术论文数十篇,皆搜彩瞻博有资考证者。

  先生一生为国家征集文物无等。其一、二级精品达百余件。平时精于业务,勇于任事,奉公忘私,克勤夙夜,因而积 劳成疾,遂于二千年五月十日以身殉职,春秋五十有七,于是岁六月廿七日葬于万安公墓。

  一

  1943年,秦公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人家。戏文《高公传》的主人公高公刚正不阿的气节打动了秦妈妈,于是她给 儿子起名秦公,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像高公一样正直刚毅。后来很多人都以为“公”是尊称,许多不明就里的年轻人都直接以“ 秦公”称呼他,他也不以为意。

  上学后的秦公,天资聪颖而顽皮好动,体育成绩特别好,中学时代的很多时光都是在著名的什刹海业余体校度过的, 那时候,他是个摔跤手。年长之后每当提起那段日子,秦公都显出异常的留恋——十几岁的他,连续的前空翻能一口气做30 多个。

  1963年,已经在北京体育学院体操专业学习的秦公因为一次严重的腿部骨折不得不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他被 转入北京文化局系统所属的文化艺术干部学校,进入了文物鉴定班。当时,在这个班任教的老师阵容可谓豪华:启功先生的碑 帖、徐邦达先生的书画、耿宝昌先生的瓷器……从此,本来怀揣冠军梦的体操运动员,一头扎进了中国古文化之渊,开始了与 体育完全不搭界的另一种学习。

  在进行了一年的基础学习之后,秦公听从启功先生的建议,学起了有“黑老虎”之称的碑帖鉴定。一册册古旧的碑帖 从观赏角度看远不及精致的瓷器,也不如曼妙的书画,但他决心下定,走上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此后的10余年中,他常 常揣着馒头,严冬酷暑中在库房、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看过了无数拓本,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直到1977年发表第一 篇论文《释北魏高道悦墓志》,他才结束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1981年,有人将一块石板拿到秦公任职的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购部。这块石板一尺见方,上刻王献之书曹植《洛神 赋》十三行。秦公研究之后,认为这块石板就是著名楷书帖《玉板十三行》的原石。当时许多老师傅并不看好,理由是既称“ 玉版”,材质就应该是玉的。但秦公坚持己见,一是清初学者杨宾曾亲见此石,并写道“石为碧苍色”,是石;二是根据字体 变化,文中“衡”字“()”的竖笔有外挑。他当机立断,以18000元的价格收购,那时一个普通国营单位职工的工资只 有三四十块钱,这个数字绝对是天价。如今,《玉板十三行》和秦公征集的宋拓《长沙帖》、宋拓《智永千字文》一起,被作 为国家一级文物藏于首都博物馆,价值无法估算。人说文物是有灵魂的,它们应该还记得那个满眼虔诚、满心欢喜还原它们历 史本来面貌的人吧。

  碑帖之学外,秦公仍不满足,书画、瓷杂这些复杂精深的领域他都有研究。勤奋成就了这位鉴定多面手,他用业余时 间撰写、编著了《广碑别字》《秦说碑帖》《写意画与文人情怀》《中国石刻大观》等专著论文50余种,百余万字。徒弟问 过他,像《中国石刻大观》这样洋洋36卷的大型丛书,别说写,就是抄一遍也累死了,而秦公又当专家又当官儿又著书,哪 来那么多精力?秦公的回答是,如果你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不会觉得累。

  二

  1992年,北京第一场艺术品拍卖会在21世纪饭店举行。很多人兴奋地发现,原来只能在文物公司的门市部里一 手钱一手货买到的文物,居然可以用拍卖这样公开叫价、公平竞争的方式来竞得。

  观摹过这场拍卖会之后,已经担任文物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秦公动了心思。为什么我们不能搞一家拍卖行呢?当时门市 销售是公司销售文物的唯一方式,价格定下来,客人出钱买走,没有上浮的空间和可能。多年以来既钻业务又搞经营的秦公当 然懂得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如果能成立一家拍卖公司,让客户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自由竞价,让艺术品的价值充 分得以攀升,岂不是一举多赢?

  但是,北京文物公司是国有企业,文物是国家特许经营的商品,如何平衡方方面面的关系,在不违反政策的情况下实 现这样的想法?秦公拿出了钻研鉴定的精神,研究国际知名拍卖公司的案例,多方听取意见,终于拿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

  1994年,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成立,秦公兼任总经理。

  这一年秋季,翰海首场拍卖在保利剧院举行。能容纳1200人的剧院全部坐满,中国各地及东南亚的古董商、收藏 家悉数到场。时任职于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书画部的专家朱咏仪看着挤满会场的人群跟秦公开玩笑:人气太旺了,下次拍卖得 到足球场举行了。

  翰海首拍全面飘红,总成交额3400余万元。首先开槌的首场近现代书画成交2400余万元,其中齐白石《冰庵 刻印图》以107.8万元成交,13件齐白石书画的成交价达367万元,按中国以尺幅计价的传统算,每尺超过了10万 元。这一纪录直至2004年的春季才被打破。古董专场总成交800万元,从官窑瓷器到竹、木、角、牙等杂项,无数天价 瞬间产生,拍品以高出门市标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拍出。

  这样的业绩让秦公异常兴奋,也更加坚定了他在拍卖品甄选上“真、精、稀”的方针。不久他又提出“一票否决制” ,即对于上拍的拍品,只要顾问团中有一位专家提出异议,这件拍品就要毫不犹豫地撤掉。秦公是专家又是生意人,他了解文 物特性又懂得买、卖双方的心理,这样有原则又不失人情味的政策一经出台,立即受到各方的欢迎。

  1995年,有收藏家慕翰海声名携一卷署名北宋词人、画家张先的手卷《十咏图》找到秦公。见到这件作品,秦公 认定这又是一件国宝,激动不已。但藏家相当谨慎,要求公司预付200万元定金,这件作品方可留在翰海,而且如果有专家 提出异议而不能拍卖,定金不退。这一次又是秦公,他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答应了藏家的要求。果然,当《十咏图》展现 在徐邦达、刘九庵、启功、傅熹年、朱家等鉴定大师眼前时,他们一致认定,这就是那件溥仪从故宫带到长春,后来遗失在东 北的宝物!1995年10月的翰海秋季拍卖会上,故宫博物院以1980万元的价格把《十咏图》重新带回了“娘家”,这 一价格也创下了当时中国古代书画的世界最高纪录。

  其后几年,秦公在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古董珍玩、碑帖等多方面全线出击,翰海始终保持国内拍卖公司成交总额 第一名的业绩。但同时秦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场拍卖会远不像人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光鲜而简单。从征集拍品、鉴定 、入库、编辑图录、招商、展览到最后的拍卖,这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认真而细致的工作。每逢拍卖季,加班加点 是拍卖公司的寻常现象。年逾五十又身患糖尿病、心脏病的秦公不仅不会错过任何一天的加班,事实上,他索性常年住在了公 司,征集文物、写文章、谈鉴定……许多摸着门道的客户往往在深夜12点直闯他的办公室。青灯黄卷的他,健康被长期的操 劳严重磨损。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拍卖真不是人干的。可是,只要看到心爱的书画、古董、碑帖,他还是会两眼放光, 兴奋得像孩子一样,热情过分地逢人便讲,给人一种不知疲倦的错觉。

  2000年5月,英国佳士得拍卖公司将在香港拍卖140年前英法联军从

圆明园掠走的瓷器重宝“清乾隆青花缠枝 花卉镂雕六角套瓶”。闻知此讯,凭着一个中国人对国宝的朴素感情和鉴定家的大气魄,秦公立即决定参与竞投,让国宝不再 流离失所。“五一”假期,他没有回家,而是在办公室查资料、打电话,严密关注着港方的情况。5月3日,在秦公的电话遥 控之下,文物公司的代表以1980万港币的价格成功竞得这件珍品。一时间举国关注,传为美谈。

  与此同时,翰海2000年春季拍卖会也筹备在即。5月10日上午,在和比他年少二三十岁的同事一起干了一个通 宵之后,秦公终因精力严重透支倒下,虽经全力抢救却无力回天,享年57岁。

  整个拍卖行业震惊了。多年以来,秦公勤奋、无私、善良、豪爽的人格魅力和精深的专业素养赢得了从员工、朋友到 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尊重,没有人能接受他离去的事实。翰海的灵堂里,鲜花堆成了海,吊唁的人从英国、日本、香港、上 海、广东、辽宁等各地赶来,而喜欢热闹的秦公却再也看不到了。

  吊唁期间,灵堂楼上的工作室里,翰海的业务人员继续着秦公没有编完的拍卖图录。他们知道,以秦公的性格,不耽 误工作一定是他最希望看到的。可常常有人写着写着就哭出声来,在他们心中,他们失去的是工作上可以信任的领导,是心理 上可以依靠的家长。再也听不到他收到好东西时大声地击节赞叹,再也看不到他不眠不休劳作之后疲倦的背影,就连他那个双 手将头发向后一拢的经典动作,就连他一嗓子京剧黑头,就连他一笔流畅俊美的行书,甚至就连大家加班时他到食堂亲自做的 炒饼……都已成记忆。

  葬礼的那天,一千多人黑压压站满了礼堂。翰海的全体员工身着黑衣,每人手持一支白色的玫瑰,把他们最后的思念 放在了秦公身边。秦公少年体校的朋友特别献上给他的最后礼物——一件摔跤手的褡裢,上面写着四个字:

侠骨丹心。而他的 一位朋友在挽联上写出了很多人想对秦公说的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

  7年过去。

  这7年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日新月异,价格不断出现井喷,很多秦公当年创下的纪录早已被刷新数次,往往一 个专场,甚至一件拍品的价格就能轻松超越翰海首拍成交的3400万元。

  仍然会有很多人不断地提起他,并且不断假设,要是秦公遇到这样好的市场,他会做出什么相应的判断和举措?

  没有人知道答案。唯一没有争议的是,无论谁提起中国的艺术品拍卖行业,秦公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

  回顾秦公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奋治学、著作等身的学者,正直清廉、不谋私利的国家干部,对传统文化抱有 炽热情怀的赤子,以及一个不称职的丈夫,还有没看到自己小孙子的遗憾的爷爷。

  秦公性格直率,粗头乱服,不拘小节。在他的心目中,用商业行为体现文物的经济价值只是唤起人们重视、热爱文物 的一种手段,他更想让人知道的是他心爱的文物除去“值钱”之外的魅力所在,他更愿意唤起人们对文物的敬畏和热爱。他自 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了这一事业,虽死未悔。

  也许会有人不喜欢他,但不会有人不尊敬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