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数字记忆——备份你的人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13:19 青年参考
作者GordonBell 编译郭凯声
人的记忆力很不可靠:忽而不记得好友的电话号码,忽而忘记了业务联系人姓甚名谁,忽而记不清一本爱书的名字… …丢三落四的情况每天都在提醒我们,记忆力是有限的。人们想出种种方法来对付健忘,比如,把事情记在备忘录上,或把电 子邮件存入掌上电脑,可不少重要信息仍在不经意间溜走了。 近年来,微软研究部的开发团队着手用数字手段,按时间顺序逐一记录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功能远不止于此。 如便携式传感器能测量各种人体状况指标和环境参数,例如血氧浓度、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等。它还能记下每一次心跳(普通人 一辈子的心跳次数大约为30亿次),电脑再结合其他生理指标,判断你的心脏功能是否正常。这些信息为医生准备了一份事 无巨细、随时更新的个人健康状况手册。当医生问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感觉”时,你再也不用绞尽脑汁、苦苦回忆了。 这项研究课题名为“MyLifeBits”(我的人生比特,或称我人生的每一刻),它为打造终生数字档案提供 了工具。在图像和声音的配合下,数字记忆能让往事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加深人们对事件的感受。 电脑还可以每隔一定时间就记下你当时的位置,制作一幅记录行程的活动地图。数字记忆最重要的作用,恐怕就是让 所有人都能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子孙后代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
再不用费劲写自传 其实早在二战末期,利用数字手段编写个人编年史的构想就已诞生,但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才看到了实现的曙光。 二战接近尾声时,“IT时代”的开创者之一,时任美国政府战时研究部门负责人的范内瓦·布什,就首次详细阐释 了借助机器来增强记忆力的构想。他提出了一种名为Memex(memoryextender,即“记忆增强器”的缩写 )的装置。Memex以微缩胶片为基础,能存储一个人拥有的所有书籍、资料及信件。 布什的构想颇具先见之明,其中最突出的是,他主张Memex的设计应模仿人脑的联想功能。他曾经生动地描述过 这一功能:“它就像人的脑细胞一样,一旦捕捉到某些信息,马上就能沿着复杂的路径网络,找到相关的事物。” 近年来,存储装置、传感设备和处理器技术的进展堪称神速,已为新一代数字记录和检索系统的问世铺平了道路。新 一代系统最终将远远超出布什的设想。 数字存储器件容量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今天一块售价600美元的硬盘可存储1TB(万亿字节,合1024GB) 的内容,足以容纳60年内你读过的所有东西(包括电子邮件、网页、报纸、书籍等)、购买的所有歌曲,以及每天8小时的 录音和每天10张照片。 如果按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出10年,你就能把前面提到的所有资料,全部塞进手机闪存,手机还能通过无线网 络连接电脑。到那时,4TB的硬盘价格大概也不过100美元;20年后,只须花600美元,就能买到容量高达250TB 的硬盘——足以保存数万小时的视频,外加几千万张照片。硬盘容量如此惊人,就算要存放你100多年里的所有经历,也绰 绰有余。 过去10年来,计算能力大幅度提高,能高效检索、分析并显示海量信息的新一代电脑处理器纷纷登场。现在一台普 通的笔记本电脑也能支持相当复杂的数据库——功能超过20世纪80年代大银行的数据库,规模更是后者的近百倍。 硬件的发展使数字记录变得伸手可及,越来越多人开始动手打造自己的“数字编年史”。低成本、高质量的数字摄像 机(包括手机摄像头)的问世,引爆了拍摄热潮。现在,可以刊登照片的博客大行其道,甚至比个人网站更普遍。
终于“无纸一身轻” 1998年,我们开始体验数字记忆。那一年,我决定实现“无纸化”,把堆积如山的文稿、书刊、卡片、信件、便 函、招贴和照片等扔进垃圾箱。为了把这一大堆资料转为数字档案,我整天忙于扫描文件,把个人生活以及在计算机行业摸爬 滚打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全部文档和各类用品,都存进电脑(连咖啡杯和T恤上的广告图标都没放过)。我还在数字档案中灌入 家庭电影、演讲录像和录音资料等。我终于“无纸一身轻”了。 为了给自己一天的活动留下视觉记录,我成天把微软研究部特制的照相机SenseCam挂在脖子上。SenseCam 能根据传感器探知的信息,在可能需要拍照的时刻自动完成任务,例如,当SenseCam的被动式红外探头察觉到有人靠 近时,它便会自动拍下这个人的照片(人的体温一般在37摄氏度左右,会发出波长约为10微米的红外线,SenseCam 据此来判断是否有人靠近)。如果照相机发觉周围光线的亮度有显著变化——通常表明主人可能走进或走出了房间,或者进入 了新环境,SenseCam也会拍一张照片。 英国剑桥艾登布鲁克医院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记忆受损的患者每晚重温一遍SenseCam拍摄的照片 ,就能把记忆保持两个月以上。(如果让患者每晚复习一遍手写的日记,记忆力几乎毫无进展。)英国利兹大学的神经心理学 家马丁·康韦推测,SenseCame有可能成为“21世纪第一种真正卓有成效的记忆增强手段”。 经过6年努力,我的数字档案囊括了30多万份资料。这套系统特别有助于联系老朋友和查找其他需要联络的人。我 也曾用它为医生提供25年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历,还找到一位已逝朋友的照片,以便在报纸上刊登讣告。
无纸时代的喜与悲 为了描述数字记忆可能会带给人们的影响,我们虚构了一个家庭。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家庭的各位成员将如何充分利 用这项技术。家庭数字档案的各个部分分别存放在多种个人数码装置中,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家用电脑等,但所有信息也 可通过互联网安全地传送到一台由某公司(暂且就叫LifeBits公司吧)管理的主机服务器上。这家公司负责存储数据 ,定期备份(以便误删数据时能恢复),并将备份保存在不同的地方,以确保即使遭遇自然或人为损害,档案仍能安然无恙。 由于这个家庭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能通过可靠的互联网路径传送,因此每位家庭成员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上网提 取信息。有些资料特别敏感,可能会让人吃官司,因此可以把它们保存在国外某个数据存储账户中(或许会出现“瑞士数据银 行”)。 孩子们可以加密他们的资料,保护隐私,但LifeBits公司也给予家长在紧急状况下查看这些资料的权利。当 你离职时,或许需要对你的档案施行“部分脑叶切除术”,删去被视作公司财产的所有资料。 上面描述的种种前景并非不切实际。有些公司已着手把佩戴式传感器平台推向市场。这套系统能收集人体健康资料, 并监测心跳、呼吸和耗用热量值等数据。日本东京大学的相泽清晴教授和同事,则在研究新型的佩戴式摄像机,它可监测佩戴 者脑中阿尔法波的变化情况,据此确定并抓拍值得注意的精彩瞬间。 数字记忆与我们大脑的记忆不同,打官司时可能会授人以柄。有些人认为数字记忆是思想的延伸,在法庭上呈递这种 资料,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新技术可帮助我们尽量降低这类潜在的风险。比如说,我们可以设法隐去其他人的图像 或声音,避免违法。 在某种意义上说,数字记忆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或许有些人担心无处不在的微型摄像头和麦克风,但数字记忆给我们 带来的享受,远胜过了提心吊胆。 (美国《科学人》杂志独家授权中文版《环球科学家》) 借助新一代影音设备,随时随地记录你浏览的网页、听到的音乐、见过的人、走过的地方,整合所有信息,编写专属 于你的“数字编年史”……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