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本人免罪情结探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14:08 新世纪周刊
天皇的象征意义,与“内外有别”的共同体意识和“武士道”的“忠”、“勇”意识结合起来,对日本国民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动员力量 本刊记者/欧阳海燕 为什么时至今日,日本右翼文人,以及某些内阁成员,仍未从侵略战争的迷梦中醒来,而总是千方百计企图美化侵略,歪曲历史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向远总结了日本右翼文人基本言论的三个特征:以崇拜天皇及天皇制为基本特征的“皇国史观”、免罪情结,以及歧视、蔑视、仇视、丑化中国的反华狂热。“这些日本右翼文人对言论自由的民主原则肆意加以恶用,散布不负责任的、肆意伤害中国人民、蓄意歪曲历史、任意抹杀史实的暴论,实质上是战前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文人对华文化侵略的继续。”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宝煦也从日本传统政治文化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解析。 共同体意识与武士道精神 新世纪:日本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哪些特点导致了一些日本人美化侵略战争、抹杀罪行? 赵宝煦:日本历来视家、国为一体。国是放大了的家,家是缩小了的国。忠、孝一致,要求国民以孝敬父母的心情,效忠国家。而且不仅把“国家”家族化,其他各种社会机构、政治机构等等,也基本上都“家族化”了。 这就使得各种集体、企业、公司以至社会团体等等,只要是一个集体组织,就成了一个“家族式”的共同体。任何一个人,除去是家庭的成员、国家的国民外,他还是若干性质不同的“共同体”的成员。各种共同体内有其一定的秩序规则和伦理规范,这就是所谓“共同体意识”,或称之为“团体主义精神”、“团体归属主义”或“忠诚团体意识”。 而各种共同体中一个普遍性的秩序规则就是“内外有别”。对共同体内部,强调“以和求存于全体之中”、“妥善地保持一体之大和”;而对共同体外部,则是无情竞争,甚至是残酷打击。 新世纪:在共同体内部“保持一体之大和”,如何会发展到走向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呢? 赵宝煦:那就是日本传统政治文化中对国民影响至深的“武士道精神”。新渡户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一书中,曾细致描写了一家三兄弟切腹的情景:左近面向幼弟说:“你先切腹吧!让我看到你切腹没有切错。”幼弟答道,他还未见过切腹,等看哥哥做的样子,自己再仿效做。哥哥含泪微笑说:“你说得好,刚强的小家伙,不愧是父亲的儿子。”…… 看到哥哥所作的样子,在两个人都咽气之后,幼弟便镇静地脱去了上身衣服,照着左右两位所教的样子漂漂亮亮地完成了切腹。 在武士道的道德体系下,切腹是一种高尚的死法。几乎体现了日本武士道强调的忠、义、勇、名誉、礼和克已等全部道德规范。而在这种所谓武士道精神的感染下,我们便可以懂得在内部提倡“贵和”与“中庸”思想的日本人,在外国国土上犯下的暴行了。 万世一系的天皇体制 新世纪:天皇在日本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赵宝煦:天皇在日本国民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老百姓心甘情愿为效忠天皇而远征,寻求一种为天皇战死的“光荣”。而天皇体制自公元7世纪大化革新确立至今,一千多年来,统治实权虽几经更替,然而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改朝换代的革命,即所谓“天皇万世一系”。 在 1946年 11月 3日公布的《日本国宪法》中,第一章第一条,即开宗明义指出:“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这个象征,与“内外有别”的共同体意识和“武士道”的“忠”、“勇”意识结合起来,就对日本国民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动员力量,好坏事都便于利用“天皇诏书”的形式顺利推行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