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10:10 法制与新闻
2007年,我国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600万人,而社会所能提供的相应岗位却远低于这个数字,因此 ,有教育专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从入学难转移到就业难。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本刊特约记者)毛磊/文 河南省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专业本科生洪刚,一年内先后投递近800份简历,得到了42次面试机会,参加了23次 ,平均每两周一次,被同学们戏称为“面霸”。然而由于屡次求职屡次碰壁,洪刚又成了“拒无霸”。 曾几何时,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但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令不少大学生焦头烂额,他们心中充满了焦虑与茫然。 对此,教育专家指出,与以前相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转移到“出口”,从“入学难”转移到 “就业难”。 《就业促进法(草案)》关注大学生就业难 自2007年3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全文公布《就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以来,社会各界纷 纷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和来信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学生就业又一次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之一。 有人提出,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应让学校承担一定的责任,以促进高等教育和市场接轨,和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需要接轨。 有人建议,应成立大学生就业促进办公室,动态把握大学生就业、失业状况,掌握用人单位是否有收取面试费、押金 和不给上“三险”等违法行为,优先提供对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建议增加有关国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宏观调控的规定 ;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平台,由国家有关部门联合组建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应聘、签约系统。 有人表示,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没有任何创业资金,也无资产可作担保,创业实在困难,建议国家对大学毕业生 的创业予以法律上的明确支持。 有人提出,应该将企业和高校的互动制度化,让高校按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将上岗人员的工作信息反馈 给高校,以便高校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还有人建议,草案应增加有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条款:国家鼓励大中专学生到基层和西部边远地区就业,对到这些地 区工作的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到企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其社会保险统一由国家负担,纳入社会统筹;对于到基层或边远地 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应制定政策保证其各方面待遇和收入不低于同等条件下公务员待遇;对于在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 的大中专毕业生,在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时,应给予政策倾斜。 毕业是否就意味着失业 2007年3月13日上午10时,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部长田成平正在回答记者提问。有记者问道:“您刚才讲到今年有490多万大学生毕业,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 失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作为劳动保障部能做什么?您怎么看待就业歧视问题,比如身高、地域、性别?” 田成平表示,他不同意“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说法。但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确实遇到了很多新的情况。根据 教育部门的统计,当年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也就是说,大约有30%的当期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还 没有找到工作。200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是413万名,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120多万名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 就业。再加上2007年毕业大学生495万名,比去年增加了82万名,所以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名左 右。 田成平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三方面努力。第一,作为劳动保障部来讲,要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通过开展促进就业的各项活动,使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能够建立更便捷、相互沟通的桥梁。 第二,教育部门在招生和教育过程中加强指导,使高校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第三,大学生本人也要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也应当愿意到需要人才的基层去,到最需要人才的 中西部地区去。这样,大学生就业问题才能够很好地解决。 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我国自1999年起高校开始扩招,2003年,这些扩招生毕业后,当年的大学生就业形 势呈现前所未有的严峻。 著名教育专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指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高校的连年扩 招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高校扩招的比例,就是大学生失业的比例。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有关的一个例证是:近几年高校平均 就业率为70%,约30%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高校扩招的学生正好为30%。 《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中国社科院重点课 题“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首次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名义推出的经济蓝皮书预计,2007年下岗人员的数量会 有所下降,但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 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2007年部分地区、行业和群体再就业难的问题更突出 。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就业的仍有10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有400多万人。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然而, 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 就业方式的变化。 应该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 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 广泛就业。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 许歌是郑州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她在郑州大学的网页上看到了河南省内某市区政府的招聘信息。参加笔试后,她 接到了面试通知,当天便匆忙坐上了火车,赶到那个区政府所在地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了。面试顺利通过之后,与许歌一起参 加笔试的还有6名男生、3名女生。后来录取结果出来时,许歌和其他3名女生均与区政府无缘。她们通过熟人打听到内部消 息:该区政府压根儿就不招女生! 当时,许歌和其他女生都很气愤:投简历时明明说是不限性别,怎么现在又出现这种结果? 许歌不想轻言放弃。家人得知许歌的想法后,陪着她再次来到那个区政府,四处奔波找熟人,请客吃饭,结果还是失 望而归。吃请的最后回话说,如果她不是女生,事情就成了。这个答复让许歌无言以对。 “不招女生”已成为一些地方职场上的招聘潜规则。 如果当初就明说不招女生,女生们就不会投简历。让女生们面试之后又笔试,浪费了她们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对她 们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这种不讲诚信的做法令许多女生无法容忍。 西南政法大学最近组织的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性别歧视。调查数据显示,目 前约70%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此外在调查中,四成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 性别歧视。其中,在歧视情况排名中,政府机关居于首位,其次是事业单位,第三是国有企业。 某高校一位应届毕业女生曾经到一家研究所面试,只被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她有没有男朋友,第二个问题是 她有没有和男朋友同居,第三个问题是薪水要求多少。而据该女生透露,她所在班的很多女生在面试时,总会遇到类似这种“ 特殊的”问题,她们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性别歧视。“如果人家歧视的是性别,你怎么改变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不可能改变 你的性别。”这位女生说。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解决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迫在眉睫,但许多单位在招聘中 ,存在排斥或限制女性的现象:有的用人单位明说只要男生;有的女博士只能与男硕士同等录用,女硕士只能与男本科生同等 录用;有的本科女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只好硬着头皮考硕士、考博士。 按现行学制,硕士毕业约二十五六岁,博士毕业已年近30岁,女研究生恰好处于结婚和生育的高峰期,这成为用人 单位的顾忌。 女研究生在求职中面临“年龄尴尬”,她们几乎都会被招聘单位问及结婚生子问题,一些单位甚至明确提出“两年内 不得结婚生子”,但这一要求并不以文字形式出现在聘用合同上。类似情况对于师范类专业女研究生特别普遍。 存在就业性别歧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少用人单位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一家私企人力资源部 经理说:“女职员过不了两三年就得怀孕休产假,解聘吧,违反《劳动法》;养着吧,对企业也是不小的负担,所以现在我们 干脆不招女职员。” 不少企业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女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将面临怀孕、生育等一系列问题,难免会给单位用工造 成不便,除其在此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得照常支付外,公司还得另外聘请一名工作人员,当其产假期满回到工作岗位后,公 司则必须解决新聘员工的岗位问题。“聘用男性员工,不仅少了很多麻烦,还可节约成本,避免‘性别亏损’。”某企业一位 人事主管表示。 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然而,保证男女两性就业平等,仅靠市场机 制的调节是难以做到的。 对女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困境,政府和全社会应该有所作为。首先是完善立法,明确禁止性别歧视。刚刚公布的《就 业促进法(草案)》专门作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性别等因素歧视劳动者,但草案没有明确构成就业歧视行 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消除女性就业歧视,还需要用人单位转变观念。生育是女性对社会的一种贡献,用人单位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应 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实行因才选人、因才用人,努力为女性提供就业岗位。 就业压力造成就业恐慌 2006年10月31日上午,清华大学研究生洪乾坤坠楼身亡,其遗书中写道:“对不起,我找不到工作……爸爸 妈妈,儿子不孝,找不到工作……不愿意成为家里的拖累。”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 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 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 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万人至2200万人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直接导致 就业压力大。此外,近年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毕业后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 下降。 沈阳人才市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孟庆伟调查分析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在大学里认真学习,研究市场 ,把知识放在实践中感悟;中国的学生为能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则松了口气,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 注意力和精力都用于应付考试了。 孟庆伟认为,60%的中国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 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职业目标的相对模糊,使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不能理智地把握 机会,签约快,也容易因后悔而违约。孟庆伟觉得应把求职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 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这样才能有更强的“就业力”。只有攥紧“就 业力”这张王牌,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才可能缓解。 关键在于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饥不择食”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抛弃所学专业改行加入餐饮业。重 庆市某大饭店2007年初招聘了97名服务员,其中53名是大学生。 该大饭店董事长称,这些服务员,分别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等高校。 以前的服务员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招聘大学生当服务员,一直是很多餐饮企业老板的梦想,尤其是 高档餐饮店希望以此提升名气。然而,两年前,重庆某酒楼欲聘大学生当服务员,在餐饮业普遍月薪不到600元的情况下, 对大学生开出了每月900元的工资,但最后仅招到几名。 事隔两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不少大学生把在餐饮业当服务员作为就业途径之一。重庆市一些餐厅里,经常可以看 见大学生服务员的身影。某酒楼称,现在招聘不需要专门到大学开招聘会,来应聘服务员的大学生趋之若鹜。另一酒楼称在其 新开业的店里,大学生服务员占了近三成,有些领班就是从大学生中提拔的。 大学生在餐厅当服务员,每月工资不过六七百元,工资不高、职业地位也不高,为何大学生却愿意当服务员呢? 眼下,大学毕业生日渐增多,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过去“物以稀为贵”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逐渐成为社会上普 通的一类人,因此使得餐饮老板们不仅可以圆梦还可以“花中选花”。 此外,餐饮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高,使大学生服务员拥有较大的上升发展空间,这也是重要因素。为数不 少的大学生,只要工作出色能很快升为领班、楼面经理等高级管理者。 诚然,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教育质量不高,肯定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然而,是不是大学教育与市 场需求接轨、大学教育质量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两个在劳务市场求职的大学生的话,给了我们一个 答案:“没有适合的岗位,有技术也没用。” 那么,适合大学生的岗位从哪里来呢?答案是:适合大学生的岗位只能从发展经济中创造,从快速发展有高技术含量 的经济中创造。经济不快速发展,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就永远是稀缺资源。 在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和发达国家35%的比例,大量的大学 生去从事和其专业无关的低端服务业,如足疗、保姆等等,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这说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 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偏差,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我们的大学应该培养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把那些充满朝气、活力与创造精神的大学生们当作 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从而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变消极找岗位为主动创造岗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生们才能在经 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奋斗中,一展身手,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业绩。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