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加耕:黄海边的一棵盐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17:09 中国青年杂志

  采访、图-本刊记者 刘新平

  1961年,21岁的董加耕高中毕业。当时,他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在96分以上,还是学校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并被推荐入了党。学校决定保送他进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脱离农村到城市上大学,是无数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夙愿,更何况还是中国第一学府!但董加耕却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放弃去北大读书的机会,回乡务农,并将名字“董家庚”改为“董加耕”,意为加倍努力耕耘家乡。

  多年后,回忆起当初的决定,董加耕依旧无怨无悔:“我真的不能走;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家乡的父老乡亲。当时,全国都在挨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县就饿死了十几口人。我的老父亲,由于饿得受不了,喝了用发芽的慈菇做的汤,结果毒发身亡。我母亲不小心把能照得见人影的一碗米汤洒了,竟不顾一切地趴倒在地,用舌头舔了又舔。这些让我揪心不已。我既然读了高中,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我就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回到了家乡的董加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水田为旱田,稻、麦、棉、绿肥轮作。结果,不仅粮食丰收了,家乡还第一次长出了棉花。

  做梦都没想出名的董加耕转眼间成为叫响全国乃至世界的人物。1962年8月8日,新华日报以《目标始终如一》为题,率先报道了董加耕放弃北大回乡务农的事迹。1964年初,共青团江苏省委、中共江苏省委先后发出号召,学习董加耕。随后,中国青年报、

人民日报纷纷发表文章和社论,充分肯定了董加耕的壮举。董必武、邓小平、薄一波、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号召向董加耕学习。在耀眼的光环中,董加耕也由生产队长一跃成为不脱产的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团中央委员。紧接着,又成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和执行主席。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71岁生日。这天,毛泽东在家中搞了一个小型生日宴会,董加耕与陈永贵、王进喜、邢燕子同在被邀之列。董加耕记得特别清楚,那天,他就坐在毛主席的左手边,席间,毛主席谈笑风生,还几次亲自为他夹菜。

  但董加耕没有想到的是,在耀眼光环的背后,他的人生,将很快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文革中,他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被批斗、被关押。多年后,中共江苏省委才撤消了对他的各种错误结论,为他落实政策。

  董加耕今年已66岁,经历了大起大落、大风大浪的他理应在家安度晚年,但他从盐城市盐都区政协副主席位子上退休后,自告奋勇担当起盐都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老区扶贫开发促进会副主任,每天还在为青少年教育和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忙碌。他说自己就是黄海边的一棵盐蒿,潮涨时淹得要死;潮落后干得要命,但最终没有死,一遇风调雨顺,便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记者:上世纪60年代,我国成千上万青年高唱“学习董加耕,立志干革命”的歌曲,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可以说,那时候你是千千万万青年心目中的英雄。40多年风风雨雨过去,你还觉得自己是英雄吗?

  董加耕:一个热爱祖国、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献身人民的人,才可以被称为英雄,比如董存瑞、黄继光。

  记者:如果再给你一次梦想的机会,你的人生选择会是怎样的?

  董加耕:不变!

  记者:能给我们的青年读者几句赠言吗?

  董加耕:年轻人必须保持一种工作和学习的激情;不管面对怎样艰难的处境,永远都不要低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