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寻找失踪的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18:47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欧阳海燕

  “非政治”的小叙述反而深刻地揭示了大事件背后的“失踪了的历史”

  “我是带着一腔怒火写这本书的。”《1937年中国知识界》一书著者马嘶老人充满感情,他的语速时快时慢,说 到日寇对中华民族的迫害时泪光闪烁。老人家在搜集和接触了大量有关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回忆录、访谈录、日记、书信 以及师友们所讲的有关的亲身经历,甚至连日本右翼文人撰著的一些矢口否认侵略事实恣意歪曲历史的著作后开始潜心研究和 动笔写作这样一个特殊题材。“在接触和爬梳相关材料时,我总是止不住心情激荡,心中充溢着悲愤之情,我急切地想把这段 历史写下来,告诉给我的同胞们。”

  为什么偏偏关注1937年这样一个历史年份?

  近年来,我截取了这历史长河中离我们最近的这一个世纪,对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进行研究。在关注这百年间中 国

传统文化有着长足进展的同时,我还特别关注到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阶层的生存状态。于是,我撰著了《百年冷暖——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一书。这期间我又沉重地感受到,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乃至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的是1937 年这个年份。

  这一年,由于日本侵略军野蛮地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国土,神州大地游荡着历史上最为庞大的文化流民,一向生活境况 较为优裕的知识阶层一下子跌到了生活低谷,成为底层贫苦民众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界失去了走向世界的历 史机遇,多少人孜孜以求的振华中华的文化机缘,就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丧失了。

  《百年冷暖》是纵向地探寻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史,《1937年中国知识界》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生命史的 一个横断面。就像此前有的史家所做过的那样,以历史上某一个年份为切入点,展开、放大地研究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现象和 历史规律。

  想要告诉读者什么?

  这是一个新课题,这种研究需要更为切近、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真实地观察历史,自然也需要接触更多、更丰 富、更全面的文献资料(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字的和口述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等等)。书稿送到出版社后,在同责任编辑交流 时,他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这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关于中国知识界失去哪些机遇的那个重要问题。我把书稿进行了一次增删修 订,把这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写了进去,想要告诉读者更多细节、更多事实。

  研究的过程中有没有新发现?

  在探寻1937年中国知识界所遭遇到的苦难时,我又认识到事物还存在着另一个方面,我把这种认识也写进书中: “1937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是中国学人从安稳走向苦难的转折点;另一方面,又是他们从传统士大夫 思想模式走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知识阶层的转折点。”“而其结果是:一些文学家、艺术家创作出了反映时代生活的传 世之作,一大批莘莘学子成长为知识精英,乃至成为科学、学术的顶尖人物。这便是特殊条件下的战时教育创造出的人类奇迹 。”我用这样的话做了本书的结束语。

  《1937年中国知识界》出版于2005年3月,唐小兵在媒体发表的《从日常生活拯救知识分子的历史》一文中 说:“马嘶的叙述相对于以往的‘知识分子历史书写’来说,可谓一种别出心裁的‘小叙述’,这种形态的‘小叙述’更多的 是从脚踏实地的现实生活开始的,是‘非政治’的叙述却又深刻地揭示了波澜壮阔的政治过程背后的‘失踪了的历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