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濉溪嬗变:一个农业大县的工业化脚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09:37 《决策》杂志
【调查】 对于今天的濉溪来说,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难题。在经历调整、蓄势、谋势的痛苦嬗变后,濉溪经济正逐渐从混沌走向清晰,并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姿态。 一个农业大县的工业化脚步 本刊记者 徐浩程 濉溪,因为“皖北一号工程”而备受关注,但“皖北一号工程”并非濉溪的全部。 这座位于安徽淮北的普通县城,如中部大多数县域一样,在乡镇企业的荣光与经济体制转轨中一度迷失。 但对于今天的濉溪来说,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难题。而重要的是,在经历调整、蓄势、谋势的痛苦嬗变后,濉溪的发展思路正逐渐从混沌走向清晰,并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行进姿态。 追踪一个农业大县的工业化脚步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其发展的独特性以提供某种可能,也在于其面临挑战和积极应对的普遍性,这对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生机:2006拐点之年 2006年11月19日,在首届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濉溪“百善农副产品铁路物流基地”尘埃落定,濉溪与上海铁道发展集团正式就此项目签约换文。 “建成后,百善火车站的运输量将从目前的10余万吨提高到300万吨,成为皖北最大的物流基地。”濉溪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健告诉《决策》。而在李健看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吸引,“物流基地确定下来后,到濉溪来考察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明显增多,目前仅面粉加工类企业就来了四五家。” 以此作为濉溪经济2006年的年终总结再恰当不过了,蓬勃生机中孕育着未来更多的可能。 2006年,濉溪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0.85亿元,同比增长15.5%;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达4.2亿元,同比增长34.3%;固定资产投产完成16.46亿元,同比增长95.4%。 尽管这个体量与速度与全国百强县尚不可同日而语,即便与安徽宁国等先进县市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但与昔日相比,濉溪经济的活力和生机已一目了然。 在八五期间,乡镇企业的繁荣支撑濉溪一度进入安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但随着九五期间全国范围内的乡镇企业大调整,濉溪经济迅速跌入谷底,此后一直处于徘徊增长的尴尬局面。从1998年到2000年,濉溪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4%,大大低于计划水平。其中2000年二产增加值仅为6.26亿元,低于1995年7.24亿元的水平,工业增加值仅4.39亿元,相比1995年5.74亿元的水平低了1亿多。同时,从2001年到2005年,濉溪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也多在5%上下波动,仅一年突破10%,这还建立在前一年负增长的基础上。 如果再仔细分析数据背后的结构,其未来发展空间的更大可能性同样显而易见。 根据濉溪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上半年濉溪生产性投资6.34亿元,占投资总量的87.9%;工业完成投资5.71亿元,占投资总量的79%。同时,各类在建项目计划投资81亿元,其中38个工业项目计划投资73.87亿元,占总额的91%。显然,2006年对于濉溪来说,构成了一个明显的拐点。 正如百善物流基地的辐射与吸引性一样,濉溪现实与潜在的巨大工业建设与投资正逐步推动濉溪经济从恢复性增长转向增长性增长,并使这种增长的势头具有了一种刚性——不会中止,更不会逆转。 嬗变:战略前奏曲 那么,这种增长势头的内在机理源于何处呢? 煤炭资源,这或许是外界普遍的认识,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历史等原因,濉溪县境内的绝大部分煤矿都属淮北矿务局与皖北矿务局所有,其产出及税收的统计均不在濉溪。2001年以来,濉溪矿产采选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未突破15%,其中2005年产值仅为7075万元,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5%。 对于煤炭资源,濉溪考虑得更多的仍仅是如何做好服务,在濉溪人看来,这样的发展大半来自运气。而将经济重心放在煤炭上,不仅可能跌入资源性陷阱,更有可能在思维上形成“无形的枷锁”。“如果一个地方将发展的方向与定位全都放在煤炭上,那么其他产业如民营经济,不但将处于弱势,更将受到轻视,根本就没有地位。因为这些地方的官员会认为我有了煤炭还发展民营经济做什么呢,即花力气又麻烦。”濉溪县委书记胡海波告诉《决策》,“而且他们更会认为,能发展的非煤产业是有限的,而其实产业的发展是无限的。” 显然,煤炭资源在濉溪经济中的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至少在过去与当下没有那么大。 如果认真梳理濉溪经济发展的脉络,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1998年。从1998年开始,濉溪经济在随着乡镇企业没落后踏上了痛苦的嬗变之路,同样是从1998年开始,濉溪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艰难探寻复兴之道,在长达近10年的思变过程中,其发展战略四面突围。 虽然1998年濉溪在安徽县域经济排名中跌居倒数第二,但在此后的3年间,其经济却一直为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等所累,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稳定成为濉溪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三件大事”。这几乎是所有皖北县市当时乃至目前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濉溪是幸运的,因为这一局面在2001年初就有所缓解。 2001年7月,在县委八届二次全委会议上,腾出手来的濉溪开始思索其市场经济发展路径,“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旅游活县”三产并进的发展思路被提出。对此,濉溪县经济委员会主任王培杰的解读是,当时工业强县“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如何提高效益、增加产量”。显然,乡镇企业的繁荣在濉溪人心中留下的印象与回忆太过强烈,以至于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 2003年12月,受经济发展压力与张力的推动,濉溪进行了第二次战略调整。当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电油等资源性要素对经济的约束力日益刚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同时在濉溪经济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加,“资源立县、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的战略得以确立。至此,濉溪经济初步走出农业思维的传统套路,可对于迈出的脚步该驻足何处却未必有清醒的认识。但即便如此,战略转移的原始动力仍得以释放,濉溪经济开始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2004年濉溪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2%,工业增加值增长5.5%,财政收入增长14.4%。 如果就此而止,濉溪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资源型城市的缩写版,但是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型却让濉溪经济发展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入轨:从观念到方法 转折与变化,发生在最近的两三年间。 2004年11月,胡海波从安徽南部广德县调任淮北市委常委、濉溪县委书记。虽然这并没有被赋予“苏南干部上苏北”的意义,但南方干部的思维、观念与工作方法却实实在在的开始影响改变着濉溪。 在濉溪,胡海波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报告是2005年1月在县委八届八次会议上作的报告。“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报告的结构与以往报告有所不同。”濉溪县委宣传部部长戴敏指着手中的报告告诉《决策》,“在安排工作部分,以往的报告多是先讲农业,而这份报告先讲的却是工业。” 而在戴敏看来,变化真正的突破口是随后的“大项目责任制”。2005年2月,濉溪《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暂行办法》出台,规定濉溪四套班子的所有在职县级领导必须对口联系1个大项目,指导、协调相关部门为联系的项目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紧接其后招商引资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招商责任制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逐步推行。 这些措施或许可以被解读为发展经济的手段、方法,但在濉溪更重要的解读是其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双重属性。“濉溪以往对某些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解与运用是口号式的,其结果是很难找到这一思想留下的痕迹。”胡海波告诉《决策》。在他看来,通过大项目责任制、招商引资等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工作,濉溪学到的不仅是如何抓经济工作,更将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观念,而这种影响又将进一步反馈到具体的工作中。工作、思想,思想、工作,二者间的循环与碰撞开始推动濉溪经济螺旋般向外扩张,最终走到再次讨论战略的关口。 “我到了濉溪后,也循着原来的战略走了近半年。但逐渐认识到,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任何一个地方将发展的基础全部放在资源上都是不能持续的,因为资源只会越来越少。同时农业大县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从农业中寻找动力,实现增长的唯一路径是工业化。”胡海波在经过一番调研分析后更加坚信,只有工业才是增量、变量,才能做大做强,沿海和省内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已反复证明了这点,而他在广德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但濉溪并非皖南。在采访中,濉溪一位官员告诉《决策》,前几年,安徽省发改委一位领导对他说,“我10天中有8天遇到的都是皖南跑项目的干部,其余2天也遇不到你们皖北跑项目的”。要在这样一个观念相对落后的地区实施工业化,其难度可想而知。 2005年下半年,在大项目责任制与招商引资等措施外,濉溪走出去的次数多起来了。同时县委县政府“在观念上进行强势宣传,一次理不清两次,两次理不清三次。”濉溪县县长方宗泽告诉《决策》。这个过程中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因为,这实质上是一场思想上的“反贫困”战役。 经过这些鲜为人知的艰难过程,濉溪经济战略的第三次调整就显得水到渠成。2005年12月,在县委八届十次全委会上,濉溪将工业强县提升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并明确提出“以工业强县为主战略,以发展工业经济为重点,加快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步伐”。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慌乱与迷茫被艰辛磨砺出的成熟与坚定代替,濉溪迈出的脚步最终决定放在工业强县上,濉溪的发展思路从混沌走向清晰。 支点:撬动开发区 工业化命题激活的是整个濉溪。 1993年成立开发区,2002组建招商局,濉溪在经济发展的措施上不能不说走在了前列。但由于没有发展战略的支撑,这些措施几乎均无用武之地。2006年,濉溪工业强县的主战略地位确立后,开发区与招商引资的作用日益凸显,并与大项目、全民创业、经济强镇等共同构成濉溪工业强县的支点:通过开发区建设与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大项目与产业集群,继而通过大项目的带动刺激全民创业,发展经济强镇,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将更为积极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以使经济摆脱不发达市场经济自发渐进过程中的羁绊,最终加速推动经济增长并实现工业化。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开发区是一个典型的缩影。 1993年,濉溪领先一步建立开发区,但不久旋即搁浅。“当时开发区管委会几乎无人问津。”濉溪县常务副县长张红玉告诉《决策》。1998年,开发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进行二次创业,但其结果却是被作为一个乡镇看待。 如果没有发展战略的第三次转型,也许就不会有开发区的第三次启动。 开发区的第三次启动始于濉溪县委县政府的两个文件:2005年7月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濉溪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决定》,2006年7月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濉溪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而2006年,濉溪县把开发区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举全县之力打造开发区”,授权开发区享有部分县直部门的权力,并要求县直部门一律为开发区的发展开绿灯。 而在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建华看来,更有力的重拳则是资金的投入,“2006年,县委县政府向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700万元,加上入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开发区总共投资3.5亿元。”李主任告诉《决策》,“而从1993年到2005年的十余年间,开发区总共投资也不过1亿元。” 但濉溪现有的企业并不能支撑开发区如此快速的发展。“酒铝煤肥瓷”曾是令濉溪人骄傲的支柱产业,但随着濉溪经济跌入低谷,这些企业大部分处于破产倒闭边缘,当时“发展何种替代产业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方宗泽告诉《决策》。显然,清谈并不能解决问题,方宗泽给出的思路是招商引资——通过大项目与产业链的引进形成企业集群与产业集聚。这显然具有一石二鸟的智慧,即解决了开发区乃至整个濉溪工业化的投入问题,又为濉溪寻找着新的支柱产业。 2007年2月6日,占地980亩、总投资8亿元的濉溪“浙江店口水暖工业园”在开发区奠基成立,其计划引进的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均来自浙江店口。“店口的水暖产业在浙江是一个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但随着当地发展的饱和,企业要想扩张就必须外迁。当时我们得知店口企业正在濉溪考察后,主动接洽并果断决定在开发区内建立一个水暖工业园,将店口整个水暖产业引进来,打造我们的水暖产业集群。”刚接待完一批到濉溪考察的水暖企业的方宗泽告诉《决策》。 虽然濉溪水暖工业园的成功落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随着江浙经济的发展,用地等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块状经济群体性迁移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中(详见本刊本期特别策划)。“2007年,我们还将组织4个产业招商组,每个招商组重点研究浙江1个县的产业及其转移的情况。”方宗泽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能主动促成目标县内产业整体或群体性转移。 同时,开发区还采取一区多园的方式在重点乡镇建立工业集中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搭建平台,同时促进全民创业。“今年开发区将形成数个支柱产业密集区,3至5年内,开发区将进一步扩大到20平方公里,实现开发区的战略性转变。”李建华告诉《决策》。 超越:从嬗变到裂变 与裂变相比,濉溪还仅仅处于嬗变的阶段。 因为,与发达地区不同,虽然濉溪也曾经历过乡镇企业的繁荣,但乡镇企业的后继乏力并没有为濉溪工业化道路提供原始积累,也没有为濉溪后续工业化奠定的坚实基础。缺少原始积累与坚实基础的濉溪经济,虽被工业强县战略快速启动,却很难立刻最大限度的释放自身的潜力,跃上一个质变的新阶段。最明显的表征是2006年濉溪三次产业结构虽告别了“哑铃”状,但二产仍比一产低,尽管这个差距只有几个百分点。 但濉溪有足够的理由乐观地畅想未来。 从1998年到2004年发展战略的数次调整、2005年从观念到方法的蓄势、2006年开发区等战略重点的谋势,经过近10年的嬗变,观念、体制、产业等方面的转型正一步步把濉溪推向更高的工业化阶段,一条隐约可见的经济升级路径在濉溪初步生成。 2007年1月,临涣煤焦化厂首列焦炭外运,煤焦化电项目将在2010年全部完工,而在此基础上,淮北正在濉溪谋划一条化工产业链。按濉溪人的说法,这仅是从有到有,濉溪今后的重点更在从无到有。 从有到有尚是有限的跨越,而从无到有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两者的合力共同推动濉溪经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这将是濉溪工业强县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工业强县的目标却不仅仅是工业化阶段的问题,更涉及到整个濉溪县域的提升。这就让濉溪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问题:近百万的农村人口,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这个经济贡献不大的农业产业却集中了全县一半以上的土地资源和80%以上的人口资源。 胡海波给出的思路是“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经济上通过产业集中推动工业升级的时,强调规模农业,拉长农业产业链,为农业提供合理的工业化发展路径,同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流。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2006年濉溪将全县20个乡镇调整为11个,并将在今年继续对行政村进行调整。 “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尚在蓄力,而在今后一两年间这些措施的效应将逐步释放,并最终推动濉溪从嬗变走向裂变。”胡海波告诉《决策》,到2010年,濉溪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将突破10亿元,并将重回安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