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伊拉克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10:47 环球时报

  5月28日

  本报赴伊拉克特派记者 谷 棣 程 刚

  “我们都是伊拉克人”

  利用前往巴格达候机的空闲,《环球时报》记者与四五个伊拉克人聊起天来,当记者问“你们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时,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抢着说,“我们伊拉克人不分什叶派和逊尼派”、“我们都是伊拉克人”。

  抵达巴格达后,我们住的曼苏尔饭店的老板是逊尼派穆斯林,饭店还是雇了不少什叶派的人。有一次,有武装分子手持武器硬要往饭店里冲,饭店内的人团结起来,连厨师都端着枪到门口阻拦。

  提起教派冲突,一位

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告诉记者:“是前萨达姆政权的一些人与‘基地’组织等外国势力在内外勾结”,“如果只是那些外国恐怖分子进来,他们会睁眼瞎,很难干出什么大事,但有了这些伊拉克人,恐怖活动就很难防住了”。

  宵禁给巴格达人带来巨大不便

  巴格达时间晚8时,夜色降临,宵禁开始后,从我们的阳台向河对岸望去,一片漆黑中闪着几点灯光,死一般沉寂。给记者办理无线上网服务的小伙子亚赛尔谈了他对美军的不满。有一次,天黑后邻居家有人生了急病,想出去找大夫,但因为晚间宵禁,不能出门,好不容易打通叫救护车的电话,但对方说外面太危险,不能来,最后这个邻居在煎熬中失去生命。

  类似的对美军的指责,在巴格达听到了很多。有些伊拉克人干脆说,“美军就是恐怖分子,是他们挑起了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争斗”,甚至还有人说,美军带人在夜间宵禁时走私伊拉克的石油。

  伊拉克商人想起中国同事

  战乱中的伊拉克人,承受着和平国家百姓无法感知的恐惧和不满,但他们内心里依然保留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对他人的关照。在同机前往巴格达的乘客中,很多人在机场采购东西。有的买化妆品,有的买电动遥控跑车。由于记者乘坐的飞机没有固定座位,只有早些登机才能抢个好位置。但登机时,我们看到伊拉克人自发地排成了两行,并让老人和抱孩子的妇女优先登机。这种自发的秩序让我们感受到,尽管这个国家正饱受战乱之苦,但伊拉克人的内心并没有无序,没有慌乱。他们内心深处保留着对国家稳定的期待,保留着对别人的关爱。

  对于伊拉克人来说,中国并不陌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劳务输出到伊拉克的中国人最多时有十几万。在前往巴格达的航班上,就有一位拎着两个公文包的人主动用中文“你好”和我们打招呼。这名家住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的商人名叫侯赛因,他自我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卡尔巴拉一家中国投资的水泥厂当过车间主任。至今还记得当时中方派出的生产经理是赖先生,还能记起中方会计的长相。可惜,这家1985年开建的水泥厂在海湾战争爆发后就停工了。”据侯赛因讲,现在那些中国人建的厂房还都留着,当时最多曾有300名中国工人在工作,中国公司撤走后,他还是从事老本行,还是做水泥生意。最后,侯赛因还说,现在陆续有些外国公司向伊拉克投资,不知道原来的那家中国公司还会不会回来。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