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香港回归10年的故事:不变的是制度变的是现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17:36 《小康》杂志
香港十年 10年沧桑:香江的故事 10年之前,西方悲观预言:“香港之死”; 10年之后,预言未曾发生,香港不败! 中国成功,香港必将更辉煌! 采写/《小康》驻香港特约撰稿 夏日 林风 泰家明 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当英国的米字旗从香港湾仔会展中心新翼会议大厅的旗杆上徐徐下降,而五星红旗紧接着徐徐升上另一旗杆的杆顶时,英国对这块近1000平方公里面积维持了100多年的殖民地统治结束了,香港开始踏入了另一个时代。 眨眼之间,香港走进新的时代已经10年。对生活在这近10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700万居民来说,这10年是极不平凡的10年,历尽沧桑。 在五星红旗升起的第二天——1997年7月2日,泰国株暴跌,开始亚洲有史以来最惨重的金融危机。作为亚洲区内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及商业中心的香港,不能免于这场灾难,相反,正处于风暴中心之风暴眼。香港恒生指数从1997年最高位的1万8000点,跌落至6000点。 作为香港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也遭受空前的打击,房价高位暴跌近百分之七十,个别热门屋村暴跌百分之八十。房产指数从1997年的100点,下跌到2003年最低30点,作为个人资产主要部分的股票市值及不动产市值的大跌导致大量公司倒闭,大量中产阶级失业甚至破产。 今天,恒生指数冲上2000点,房产指数也回到58点,数百家内地国有企业来港上市,集资上万亿之巨;数十名内地私营企业家通过来港上市,成为身家逾亿的富豪。今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前7位大陆富豪都通过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因股价暴升而身价大涨。 10年来,数十万计普通香港人北上谋生,而且正有越来越多的“金饭碗”,包括医生、会计师和律师等专业人士,放弃香港地盘,踏过罗湖桥,进入神州大地谋发展。 10年沧桑,10年巨变,一国两制,不变的是制度,变的是现状。不管如何,弹丸之地依然流光溢彩,依然物欲横流,依然如明珠般在南中国的海边上烁烁发光,令人回味,令人遐想。 回归10年之创富故事香港想穷很难 如果没有内地这个巨大的市场,没有内地蓬勃而强劲的经济动力支撑,香港也许在劫难逃。这是回归10年来,生活在这块前殖民地的人们最大的感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并一直笃信,香港遍地黄金。无论什么人,只要努力,都有无限的创富机会。从身家亿计的资深富豪到白手起家的小年轻,各有各的机遇,各有各的生财之道。也因此,香港最不缺的就是创富故事。 故事一:从地产巨子到股坛奇人 2007年新年将到之际,香港恒基地产属下逾千名员工,突然每人收到一万元额外的“利事”红包,惊讶之余人们得悉:原来是老板李兆基的公子李家诚娶媳妇,李兆基高兴,实时通知派红包给全体员工,人人有份。 据披露,恒基集团老板此项支出共达千万元港币,而为儿子在澳洲悉尼办婚宴酒席及其它费用,李兆基为此支出达7亿元之巨。7亿元为儿子办一场婚礼,可见这位地产富豪的奢华。被记者追问拿一千万派红包是否值得时,李兆基哈哈大笑:“(公司)一天的收入,已足够支付这笔开支!”令人闻之咋舌。 作为香港著名的地产商,李兆基不但有地产巨子之称,近年又获得“股神”之誉。他2004年底才介入股市,以500亿元成立私人投资公司“兆基财经企业”,两年来盯着来港上市的内地中资股狂炒,包括中国人寿、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玖龙纸业、中海油等,收入颇丰,两年赚了近400亿元。 前不久,著名财富杂志《福布斯》估计,李兆基的身家至今年2月已涨至1326亿元港币,超过另一地产巨头新鸿基地产郭氏家族。 故事二:白手起家的年轻人 如果说,地产巨子李兆基的增富之路,普通香港人难以企及,那么,24岁的大学毕业生叶舜贤的淘金经历,或可以给人另外的启示。 两年前,叶舜贤刚从香港中文大学资讯工程系毕业,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毕业后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而且是很多同龄人羡慕的银行工作,在银行做财富管理,然后又转职做外汇买卖,月薪是15000元。这个收入水平对他这样刚毕业两年的年轻人,算不俗了。 但叶舜贤志不在此。两年银行工作经验,使他基本了解了香港证券市场的运作精髓,而且看好内地企业不断来港上市的趋势,于是毅然辞职,离开被称为铁饭碗的银行,只身投入股海,他的做法很简单,利用人们对期权的认识尚浅,专炒中资股的期权。 一开始,叶舜贤手中的流动资本只有3000元,他就是靠这3000元起家的。炒的第一只是中国建设银行的期权,“我在2.9元价位开始发力,入了9个月期权,两个月内暴升至3.8元,盈利约3倍,2万变8万元,赚了6万元。” 第一桶金就这样掘到了,接着又炒中国人寿、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铝业,最终全部都“袋袋平安”,赚钱不少。至今年1月,阿舜累积资金已有约30万元,并且开始自己供楼。 叶舜贤为自己定下目标:到今年底要赚到100万。为此他上半年不再工作,而是专心研究市场,“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机会!”他说的机会,就是大批内地优质企业来港融资上市。这位对内地国情了解不多的年轻人,凭直觉相信,内地就是香港发达的靠山,他对自己挣钱信心充足。 短短两年,阿舜在同龄人中已小有名气,被称为“期权王”。他平时西装革覆,眼架Burberry眼镜,出入香港中环最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脸傲气,令人难以置信他只有24岁。 起飞的内地 繁荣的香港 76岁巨富李兆基和24岁后生叶舜贤的致富之路,是香港数不胜数的创富故事之一。香港回归10年来,伴随着内地经济飞速增长,香港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对维护香港的繁荣发展,对保持香港市民享有较高水平的物质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时,香港股市市值约3万多亿元,10年后,到2007年2月,香港股市市值已超过14万亿元,短短10年升值逾4倍; 1997年7月,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中,内地中资成份股只有寥寥几只,10年后,到今年初为止,“红筹”(即内地在港上市的中资股)在恒生指数成份股中,数以十计,红筹指数已成为恒生指数最重要的指数之一,中资股成为近几年催谷恒生指数冲破两万点历史高位的主要因素。 港交所主席夏佳理认为,香港股市在内地企业特别是特大型国有企业有力支撑下,已足与纽约、伦敦的股市比赛,“我们的目标是做要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也认为,香港的金融业“可养活700万香港人”。甚至有人相信,只要稳守金融中心角色,“香港想穷都难”。 有学者形容,过去10年中国内地的发展,是香港免于步台湾和泰国等后尘落伍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内地这个巨大的市场,没有内地蓬勃而强劲的经济动力支撑,香港很可能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开始,就会走下坡路,在劫难逃。 这,也许就是回归10年来,生活在这块前殖民地的人们最大的感受。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