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温室气体排放需考虑国家发展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2:27 中国网

  [合众国际社记者]:

  你好!我想问一下,今天的《国家方案》的履行成本是多少?我们有没有相应的预算去支付它的成本?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有哪几大块的措施是花钱的?

  [马凯]:

  要应对气候变化,无论是减缓气候变化,还是适应气候变化,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是,我们觉得再大的成本也是值得的,早投入、早治理比晚投入、晚治理成本相对低一些。

  至于到底要花多少钱,我想从这个角度来回答一下。因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过程和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同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从手心来看,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节能减排;从手背来看就是应对气候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另外要拿出多少钱去应对气候变化,而是我们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对这个总量不应该割裂来看。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

  马主任你好,众所周知,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第二。那么,有人推算到2009年,这个排放量有可能超过美国,有可能是世界第一,您对此怎么看?谢谢!

  [马凯]:

  毋庸讳言,今后在某一个时点,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但是具体在哪一个时点,刚才记者说是不是2009年,因为科学家有不同的测算结果,所以还有待证实。但是,在比较中美之间和不同国家之间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时,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就是必须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首先,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人均。人口规模对一个国家的排放总量影响至关重要,一个人出生到世界上,不但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衣、食、住、行、教育、各种文化享受都要消耗能源,相应的都要增加排放。所以,人口大国、人口小国和人口多、人口少的国家在排放总量上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我国即使哪一年排放总量超过了美国,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所以,我国的人均排放量也仍然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

  其次,不能只看当前的排放量,而且要看历史的累计排放量。我的数据是从1903年到2003年,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28.3%,中国同期只占了7.6%。这个数据跟我前面的数据一样,不是中国的数据,而是美国长期研究气候变化的一个国家实验室的数据。

  第三,我们认为不能只看排放的数量,还看要发展的阶段。因为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强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说,呈现出一种倒U字型的变化,就是抛物线。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强度是增加的趋势,实现工业化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开始减少。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它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现在中国正好是在爬坡的阶段,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相应地消耗的能源就比较多一些,排放的强度也比较大一些。

  总之,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第四,我们认为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而且要看转移排放,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生产的产品要在多国去消费,一个国家又要消费多个国家的产品。

  所以,生产、出口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国家,要承担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进口消费这些产品的国家,在他们的排放总量的计算中,就没有计算这部分产品的排放量。

  特别是在目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是处在产业链条的高端,服务业发达、高科技发达,相应它的能源消耗和排放也相对小一些。而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比如拿中国来说,直接出口的,去年出口钢材2500多万吨、焦炭1400万吨左右。这里面都包含了很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这还不算,我们还出口了大量的机械产品,里面也有能源消耗,包含禽类,这相应地增加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减少了进口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以,在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的时候,对这一因素应该给予充分的考虑。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马主任,政府现在对绿色GDP的概念持什么立场?什么时候会正式实施?刚才您提到用环境保护来考核干部,请问政府在考核干部的时候这个比例有多高?我们了解到,之前厦门的PX厂因为有民众抗争,最新的消息是说缓建了,不知道最新的情况是如何的,是决定停建还是缓建?

  [马凯]:

  对绿色GDP,如果能编制出来,这是一件好事,有利于转变人们单纯追求GDP的陈旧观念。但是,这里面又有很多技术问题、科学问题需要研究。现在国家统计局、环保总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在各方面专家的努力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

  至于节能减排在对干部的考核方面处于什么位置,你要说定量的分析,恐怕我一时很难回答你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各级政府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工作,并把它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指标。福建PX项目,厦门市政府已经正式宣布先暂时停止建设,将进一步听取广大群众及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今天我们看到这份《国家方案》的发布,可以说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重视,也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我想问,在未来几年,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谢谢!

  [马凯]:

  关于要采取哪些举措和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大家手里的《国家方案》已经做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如果概括起来说,这么大一厚本,体现“一个结合”和“两个推进”,贯穿了一条主线。

  “一个结合”,就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

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创新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两个推进”就是要一手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减缓主要就是控制增量,尽可能少排放一些。适应就是对已经引起的气候变化要提高适应能力,防灾减灾,把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减缓排放或者是控制增量方面,无非是三条渠道、三个途径:一个是少排放;二是多吸收;三是再利用。

  因为二氧化碳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的,所以,要少排放,就必须节能,节能是最大的减排。所以,中国政府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要下降20%,同时还要调整能源结构,尽可能少用化石燃料,多生产一些可再生能源。这样,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目前只占不到7%,中国政府想到2010年提高到10%,到2020年要提高到16%。通过这些措施可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多吸收,最主要的是植树造林,因为森林可以在光合作用下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了不要紧,可以吸收,净排放可以减少。“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0%。

  再利用就是排放了不要紧,如果能够吸收利用,变废为宝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措施。比如说沼气、甲烷排放、煤层气等等都可以回收利用,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