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中国“环境威胁论”说法无事实依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2:27 中国网

  [华尔街日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希望你澄清一个内容,就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到2010年达到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减少10%,这里的主要污染物似乎是指二氧化硫和其他一些气体,似乎没有包括二氧化碳,请您证实是否是这样的?

  第二,您刚才说美国有一个更长时间的发展和排放的历史,但是这过去了,我们现在要着眼于未来。中美是不是陷入了一个毫无疑义的相互指责的游戏,美国会说中国是一个排放大国,而中国没有采取减限排措施,所以我们也不减限排;而中国也会说因为美国是一个排放大国,美国不减排,我们也不减排。而在两个国家相互指责的过程中,所有人都会遭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比如说春天气温过高,上海会被洪水淹没等等。您刚才说得对,美国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手段减少气候的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失去的会不会更多呢?

  [马凯]:

  中国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指的确实是二氧化硫和COD。但是,也应当注意到,中国政府同时提出了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能源消耗,刚才我说了,特别是化石燃料的消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大体上占到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就是最大的减排,节能相应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认为中美两国都是能源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相应地也都是排放大国。在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们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也有着许多共识,而且这种共识也在逐步扩大。

  今年5月份,美国提出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倡议,这个新倡议表明了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态度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同时新倡议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比如说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经济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不应当影响经济的发展;强调技术进步和技术转让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作用等等,这都是一些积极的态度。

  对此,我们是表示欢迎的。当然,我们同时认为美国的新倡议应该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在新倡议中,应当体现《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对新倡议的某些具体的内容,还有待于世界各国进一步沟通和磋商。

  我们和美国之间尽管有些分歧,但是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已经开始了,而且必将继续深入下去。比如说美国和澳大利亚所倡导成立的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我们就是成员国之一。还有甲烷市场化伙伴关系,我们也参加了。我在这次随吴仪副总理到美国参加战略经济对话的过程中,还单独和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先生和农业部长、环境署署长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马上就要签署一个关于共同开发利用非粮原料为主的生物质燃料的计划,这就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的积极措施。我们愿意本着求同存异、务实合作、实现共赢的原则,继续加强与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增加的得非常快。对此,有人就评价说,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威胁,对此您怎么看?

  第二,《国家方案》中也提到,中国为温室气体减排作出了很多积极的努力,在各个领域都提到二氧化碳的减排数字,到目前为止,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总量是多少?

  [马凯]:

  近几年,关于中国的“能源威胁论”很多,但是现在好像这个言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环境威胁论”的说法越来越多。对此,我觉得最有力的反驳是用事实说话。

  我只举三组数据:第一组,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从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累计排放量的9.33%;1950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就更加少了。

  第二组数据是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国际能源机构统计,这是2006年的统计,是最新统计,统计的是2004年的数据。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OECD国家的33%。

  还有一组数据,就是1950年到2002年的50年间,世界平均排位来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到第92位。

  第三组数据,就是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也就是说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测算,从1990年到2004年,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长0.6%,但是中国仅仅增长0.38%,也就是说我们的弹性系数小。

  面对上述事实,三组数据,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没有人说那些历史排放量多,人均排放量高,排放弹性系数大的那些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反而说历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排放弹性系数小的中国构成了主要威胁,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

  相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一支重要的积极力量。我简单举几个数字,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7%,等于节约了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同期,中国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等又净吸收了50亿吨的二氧化碳。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了3亿人。现在按2004年的标准,世界每一个人平均每年释放二氧化碳4吨,3亿人就等于中国去年少排放了12亿吨二氧化碳。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实行计划生育,去年我们的人口不是13亿人,而是16亿人,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要多出12亿吨,这是中国对控制世界人口非正常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积极贡献。

  [路透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您刚才说了,中国对于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同等重视,就气候变化的减缓而言,中国有没有一个自己设定的目标,认为如果气候增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对全球的气候系统就是不安全的?欧盟提出了一个强硬的指标,升温不能超过2摄氏度,中国是否支持欧盟的目标,中国是否有自己可以承受的上限?

  第二,您刚才说中国是否不愿意承受某种形式的减限排的目标,去年年底中国发布的国家气候评估报告里说可以接受某种形式的减限排的目标,这个时间限是到2050年,我想问的问题是你是否愿意考虑更早的减限排的时间点,早于2050年?如果中国不接受绝对的减排目标,是不是愿意考虑一个相对的减排目标,包括降低能耗?

  [马凯]:

  刚才我实际上回答过这个问题。我们虽然没有设定具体的二氧化碳的减限排目标,但是我们对于整个能源节约的目标是明确的。通过节能,相应地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欧盟提出的把未来温度控制在不能再上升2度的问题,我也谈一点看法。对于欧盟提出确定2度为气温升高的限值,我觉得它有积极的一面,它再一次表明了欧盟愿为应对气候变化做更大努力的一种宣誓。但是,目前是否要确定2度为气温升高的限值,这恐怕还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和可靠的可行性研究,它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没有明确的研究说明2度的经济社会含义以及可能给各个国家发展带来何种影响的情况下,我认为还有必要请专家们继续认真研究、论证。

  至于刚才说到中国是否承担减限排的量化指标的问题,其实我前面已经回答过了。总的立场是这样,中国不承诺量化的减排目标,并不等于中国不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因为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是中国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自加压力,努力节能减排,既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时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我再一次重申,我们认为,过早地、过激地、过高地要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样去承诺量化的减排义务,是不公允的,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挪威国家广播电视台记者]: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要开展技术转让和合作,您对中国现在接受来自其他国家的帮助是否感到满意?

  [马凯]:

  这位先生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一致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减缓气候变化,还是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都离不开科技进步。所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特别提出了一条,说发达国家不但要率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也有义务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和技术去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公正的。

  现在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已经迈出了一些步伐,比如说在清洁发展机制方面已经有一些进展,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转让了一些技术,对此应该加以肯定。但是总体上看,我觉得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我们希望发达国家应按照《公约》的要求,拿出实际行动,采取更加务实的合作态度,从技术上、资金上支持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愿意按照国际准则,加强和发达国家的广泛合作。

  [法新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刚才您说过中国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要避免那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我想请您具体解释一下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中国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的发展是不是可以算得上是可持续的?中国是不是已经犯下了发达国家所犯的错误?比如说在环保方面,是不是中国如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中国的水体和空气就不会受到污染?

  第二个问题,关于全球石油生产,中国政府是否认为全球石油的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峰值?如果中国政府认为是这样的话,中国政府将采取怎样的措施?中国政府认为目前的局面会对中国的发展和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马凯]: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中国选择的不可动摇的道路。为此,中国政府从“九五”计划就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要走出一条投入小、消耗少、能循环、可持续的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如果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能够到我们一些省市、基层去广泛了解一下,就可以看到这些方面的积极变化。尽管我们现在在环保、节能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如果没有中国政府坚定的态度、明确的思路和巨大的努力的话,可能气候变化问题、环境问题要比现在严重得多。尽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比大力地节能减排困难得多,但是,我们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而且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

  至于全球的石油供应情况和需求情况,我们总的认为,目前世界石油的供需还是基本平衡的。谢谢!

  [郭卫民]: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