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家称肉价上涨属市场正常波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9日00:16 财经时报

  今年春节过后,受猪疫情影响最小的东三省便成了全国的猪源抢夺地,来自北京、天津、山东、上海等地的厂家纷纷到东北抢购生猪。为此,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近期曾公开表示,不排除动用国家储备肉对市场进行调控,平抑猪肉价格。

  “国家动用储备肉了没?”王兵问李佳。李佳摇头。他们都知道国家动用储备肉后肉的价格会下降,但却并不清楚这对于他们是好事还是坏事。

  “反正我们没有见过国家的储备肉。”刘富增和李德林说。他们也想象不出国家是如何储备猪肉的。

  尽管储备肉至今仍未投放市场,但该做法还是遭到了生猪养殖户和屠宰场的纷纷反对。养殖户认为这会让他们好不容易盼到的猪肉涨价变成泡影,而屠宰场则说,这对猪农养猪的积极性将是一个打击。

  其实,这也正是在这场市场波动中相关部门遇到的难题。“涨价一定程度上有好处,政府没有必要打压,但面对价格上涨,要小心地在保证市场供应和采取市场调节之中寻找平衡。”

商务部一位人士如是说。

  不过在这轮猪肉涨价之中,唯一没有受到影响的是那些坐在新发地猪肉批发大厅板车旁卖力气的数十个精壮汉子。他们全部来自山东、河北等农村地区,每天晚上的收入是50元。这些年轻的壮汉所要做的事情,是等批发商挑选好白条猪后,将之依次扛上板车,过秤,然后推进猪肉散户交易大厅。他们用的小推车有60斤重,加上车上的十来片白条猪,最重的一车猪肉要超过900斤。

  6月6日 凌晨3点50分

  天空开始些许泛白,猪肉散户交易大厅的铁门“咣当”打开了。不少批发商的案板旁已经堆放好十多片白条猪。接下来,这些白条猪将被批发商利落地分割,变成里脊、排骨、肘子、后臀……而散户交易大厅的后门,一车车白条猪仍然在源源不断地推进来。

  已经有买主在各个摊点前转悠,物色猪肉。“我以前一下子批200多斤,现在只买100来斤。”摊贩贾爱国说。他每天从大兴赶过来,然后又赶在天亮之前赶回去。早晨6点,他的猪肉铺就开张了。但是贾的辛苦并没有让他赚到多少钱。猪肉一天天涨起来,随着夏天的到来,渐渐炎热的天气也让他猪肉铺前的顾客一天天少了下来。

  在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卖肉的戴治国对此感触颇深。尽管他卖的猪排骨最高曾从10块钱涨到了16块钱一斤,但他并不觉得高兴。“价格高了,大家自然就改吃牛羊肉了。”他告诉记者。以前他每天差不多能卖2头猪,“但现在每天卖1头就不错了。”这是他在这里做生意4年以来从来没有碰到过的。猪肉没有涨价前,甚至到中午1点多,来买猪肉的人还络绎不绝。但是最近,过了中午12点半,他常常买只雪糕到店铺门口和别人闲聊。

  像戴这样直接面对居民销售的零售商人正是这次猪肉涨价中受损的一个群体。商务部近期的监测数据也显示,相比起生猪收购价格、白条猪批发价上涨的29%和27%,猪肉的零售价仅仅上涨了22%。

  “一些零售商就不到新发地这种正规的地方来批猪肉了。有些地方猪肉没有这里这么好,但是毕竟便宜很多。”贾爱国说。他说的那些猪肉有可能是私宰猪肉,注水肉,甚至是病猪肉。

  “不过想到来买我猪肉的都是老主顾,就不好意思贪便宜去进那种品质没有保障的肉了。”贾爱国憨厚地一笑。

  但并不是所有猪肉摊贩都像贾爱国如此厚道。就在凌晨的这个时刻,远在南方的海口市动物防疫检疫站和市畜禽屠宰管理办公室执法人员就接到群众举报,一举查获了750多公斤私宰猪肉。而在这之前,武汉等地也出现了“人造猪肉”——在鲜猪肉中掺杂淀粉等成分,处理成有纹理的肉丝,色泽鲜艳,每公斤售价比鲜猪肉便宜8元左右。

  越是猪肉价格飞涨、行情火爆,“问题猪肉”也越猖狂。前一天(2007年6月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凡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要求,各地工商部门要严防死守不让“问题猪肉”流入市场,对“问题猪肉”的违法经营者将严惩不贷。

  6月6日 早晨6点以后

  天已透亮,值班的刘富增和刘德林下班的时间到了。此时批发大厅中悬挂的白条猪所剩不多,而散户交易大厅已颇为热闹。前来购买猪肉的顾客大多是企业、单位的食堂,以及附近的居民。虽然猪肉仍是他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显然他们已经开始调整饮食结构,少吃肉多吃菜了。

  “卖得快的话早上9点就能收摊。”还在自己摊位前忙碌的王兵对记者说。他已将先前购进的白条猪分割完毕,并按不同种类摆放着。

  在王兵看来,他的忙碌和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像王兵一样的猪肉批发商,以及生猪养殖户、猪肉屠宰场、零售摊贩,甚至是种玉米的农民等等,他们看似平常无奇的日常劳作,已伴着这轮猪肉价格的上涨,与每个人的经济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

  迄今为止,部分宏观经济专家仍然认为,此轮猪肉价格的上涨,仍是市场的一个正常波动,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形势变化,某些物价的涨落仍属正常市场现象。按照中商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飞的分析,肉价上涨会刺激养殖户的积极性,生产供给会逐渐恢复;随着不断的生猪补栏,经过一定的生长期供给也将陆续提升,肉价上涨也能得到缓解;加之盛夏到来,高气温下猪肉消费量也会有所减弱,猪肉价格上涨的势头将不会如此严重。

  但猪肉价格的上涨让人嗅到了通胀的气息。由于肉价占到CPI一篮子权重的7%左右,再加上对其它食品的带动效应,猪肉价格的飞速攀升已经把通胀压力陆续传导到了鸡蛋、鱼、食用油和其他食品之上。

  按照6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监测数据,5月份与4月份相比,全国36个大中城市46种重要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的有22种,其中主要是猪肉、鸡蛋、花生油等食品价格。

  此前国际投行高盛就曾发布报告,担心“有价格翻番之势的猪肉价格,有可能在近两个月令中国无限接近已远离达10年之久的通货膨胀”。在高盛的经济学家看来,仅仅是因为食品涨价的单方面因素,就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将CPI的增速推高至4%甚至更高的区间。

  这当然也引起了决策层的注意。就在天亮后的几个小时,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央行正密切关注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至于是否会采取调控措施,还要看5月份的CPI走势。

  普通民众并不关心这一点。在开始的新的一天里,东北的农民仍然惜售自己剩余不多的玉米,尽管这周玉米的价格比上周又每吨上涨了20元;陕西的畜牧中心正在控制蓝耳病的蔓延;南京养母猪的农户得到了补贴;而更多的居民在这一天可能仍然不会选择猪肉做餐桌上的菜肴……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报记者 徐涛 杨纯 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现场报道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69,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