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善还记得各校录取分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01:29 扬子晚报
胡星善还记得各校录取分数
胡星善

  “恢复高考前后,我在省招办工作,这段历史我终身难忘。”坐在记者面前的胡星善女士今年已经76岁了,满头银丝的胡老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动得像个孩子,“当时人们的工作都是高效的,都是不辞辛劳的,因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恢复高考政策的拥护!”

  “1977年,我们分了两次录取,之所以要补录,是因为那时候太缺人才了。从上到下都缺,青黄不接,人才断层,几乎每个省都有扩大录取的要求,中央也觉察到了,决定扩大录取人数。”胡星善说。

  扩大录取让一大批在“文革”中失去青春年华的学子圆了求学梦。胡老说,考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情是很不同的。尤其是那些老三届,高考时都已经三四十岁了,重新走进大学,他们学习起来如饥似渴,如今不少人都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而那些在“推荐上大学年代”,曾因为政审,因为所谓的家庭出身不好而被剥夺了上大学机会的青年学子更是高兴,很多人被录取后泪流满面,那种喜悦之情难以形容,如今想来仍让人动容。

  在1977、1978两级考生政审不合格复查案件中,留给胡星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这样的:1977年本科录取结束后,省招办收到一名考生的来信。信中,考生自述他父亲在“文革”中被错定为现行反革命,已经处决。这位考生因此成为备受歧视的孤儿,靠社会的救济为生,常去捡垃圾,拣菜皮,却坚持学习,高考时已达到本科

分数线,政审不合格,要求复查。

  当时包括胡星善在内的所有招办同志都建议为这名考生争取一下,请常州市复查。于是胡星善和常州市教育局派在录取现场工作的张伟松商量,请他回去一趟,因为扩招本科已结束,要快去快回,以免影响专科录取。张伟松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一早,胡星善看到张伟松还在吃早餐,就催他早点走。“出乎我的意料,老张说他昨晚已连夜返回常州,连夜敲门审批,连夜办理更改手续,天亮就赶回来了!”

  后来,这位考生被镇江医学专科学校(现在的镇江医学院)录取。而具有戏剧性的是,两年后,这位考生父亲的冤案平反昭雪,被追认为烈士。胡星善说,在中央军委和江苏省委为他父亲召开的追悼会后,家属提出想让这位考生上本科的要求。“当时,转学非常困难。我们专门请示了原教育部学生司司长宋葆初同志,他同意作为个案处理,由省里决定。我们又请南京医学院(现南医大)派在省招办的陈录同志回学校商量,鉴于这位考生已经读过两年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最终同意他转入南京医学院本科三年级就读。”至此,这幕悲喜交融的政审复查案完全结束。

  通过1977年的高考,国家选拔了一大批人才,说起当年考试的佼佼者,胡星善至今仍然如数家珍。从公布消息到考试只有两个月,广大报考青年多数是不脱产复习的状态,但是很多人的成绩都相当的好。当年考卷总分为400分,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物理等专业录取了80人,平均成绩为311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电子、自控等专业录取的90人,平均成绩为295分,南师大中文系录取的153人,平均成绩为275分。

  有三名考生胡星善记忆犹新,他们是陈家澍、陈其美和童星。记者了解到,当时还在邗江县粮食局工作的陈家澍在报考前试制出了“袖珍电子遥控测温仪”等三项产品,他的高考成绩为318分,录取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胡老回忆说,当年他的政治成绩达到了90多分。而语文成绩拔尖的陈其美高考前在南京第二晶体管厂工作,他设计的

等离子显示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年他的高考成绩为289分,录取在北京邮电学院。报考文科的童星是“数学天才”,当时数学考了99分(满分100分),高考成绩376分。“这些青年在推荐条件下,都不可能上大学,而恢复高考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门,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胡星善说。

  本报记者 于丹丹 孙为立 文/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