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背后折射的是时代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00:30 北京晨报

  刘道玉:出谋划策建议“恢复高考”

  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争议背后折射的是时代变迁
刘道玉: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原

武汉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当时是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身份参加座谈会,日前他在“推倒‘十六字’方针、1977年高考是怎样恢复的”一文中回忆当时的现场经过,提供首倡高考恢复的另一个版本。

  文中他提到,1977年8月2日(疑此处回忆有误,记者按),邓小平在北京召开了科教座谈会,这是他复出以后第一次公开参加的重要活动。“座谈会已进行三天了,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代表一直没有发言。4日晚上,他找到我说:‘会议开了三天了,听了其他人的发言很受启发,但是我本打算讲的,别人都已讲了。你看我讲点什么好?’我作为会议的工作人员,对会议的进程很关心,通过简报把会议的内容陆续地报送到中央政治局。出于我的职责,连日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十六字’招生方针,如果不推倒这个方针,大学招生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也不能在广大青少年中造成良好的读书风尚。于是,我向这位代表建议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讲,那就是由迟群一伙在北京两校推行的十六字招生方针。会前,我在天津、顺义县做过调查,广大群众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开后门的方针,强烈要求推倒十六字方针,恢复统一高考,而且广大工农子弟说,他们不怕考。因此,希望你明天就集中讲这个问题,明确提出推倒十六字方针。’听后他说:‘好,这个题目好,我明天就讲这个。’”

  我看高考改革——温元凯

  “如果说30年前我是中国高考恢复的提出人,那么今天我可能要成为中国高考制度激烈的一个批判者。目前高考制度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绝对不能一考定终身,一考定好坏。我呼吁中国要建立创新的高等教育考试模型,除了高考分数外,还要加上四个内容:一为领导力,二为协调组织能力,三是创造能力,四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的经历。比如将来考试成绩只能占60%,其他的内容都需要量化和确认。”

  30年沿革

  高等教育改革

  大事记

  1977年 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85年 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 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

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 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年 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幅达到30%,甚至50%。

  1999年 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同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今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570万。

  2000年 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年4月 教育部宣布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

  2002年 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85%。

  2003年 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为了消除炎热天气给考生带来的不利影响,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

  2006年 在京沪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高考考场上共有15个版本的高考试卷。

  2007年 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晨报记者 罗德宏 整理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