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季高考样本剖析:报名人数少于计划人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7日02:17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原春琳

  高考史上第一次:报名人数少于计划人数

  招生计划1715人,报名人数1101人。

  这不是一所学校的招生计划。实际上,这是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的招生计划与报名人数。这年的春季高考开创高考历史上的第一次:报名人数少于计划人数。

  从1999年底北京的春考报名启动开始,许多人就担心招生计划会落空。这个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在北京计划招生1715人,其中,本科生仅有102个名额。而且,应届考生不能参加春考。

  “吸引力不大。”不少当年参加过春考的考生和老师都这样评价。

  1999年的12月29日是春季高考报名截止的日子。媒体都在关注着春季报考的具体人数。负责组织春季考试的有关部门说数据当天没有办法统计上来。记者和同事不得不采用笨法子:分别电话采访20个报名点。在报名时间截止前1个小时,汇总的数据显示:总报考人数在1200人以内。丰台高招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该区报名人数远远少于预计,一共23人。考生的材料很快就整理完了。

  2000年春高考最后实际录取人数不足400人。录取分数按照百分制计算,每科平均仅为理科40分和文科38.7分。

  第二年,北京总结了前一年的工作经验,加大了本科的招生数量。1440人的招生计划,本科计划为512人。一些热门专业也加入到春季高考之中。

  2002年的势头看起来更好。

  2003年春季高考达到顶峰。计划招生人数、报名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2004年北京的8所市属高校退出春招。计划招生缩减到1500人,实际录取1012人,仅2200人报名。

  一所高校的老师说起退出春考的理由:教学计划需要。

  历史真是惊人的巧合。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的报名人数1466人,计划招生人数1542人。又一次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2006年北京宣布暂停春季高考。这场当年为无数人雀跃的“招生改革的开始”,黯然退场。

  特殊的4年半学制

  “春季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负担。”厦门大学博士生张耀萍说。她从事招生改革的研究。

  不止一位参加春季

高考招生高校的老师也都这样说:春考的学生成本太高了。

  一位老师算了笔账:春季高考与秋季高考相比,尽管人数不多,但是无论是出试卷、组织考试、组织评卷、录取,都是一样的程序,马虎不得。耗费的人力物力一点不少。

  对更多的学校来说,几百名春考入校的学生与几千名甚至上万名秋季高考入校的学生,都要付出管理成本。“不管学生有多少,用人成本都是一样的。学生越少,成本越高。”这位老师说。

  这位老师说,春考的学生人数太少,但是教学计划与同专业的学生是一样的,不过教学周期要错开。在一定程度上,这打乱了学校的教学规律。

  教学环节也乱了。老师同时要教几门课。因为春考学生人数少,课程排序也都乱了:有的高年级课程排在低年级课程之前。

  这所学校还算好的。更多的学校为了不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者让春考学生3月入学,半年的时间学一些基础知识,等到秋季高考的学生入学后,教学安排尽量与秋考的学生一致,减少成本支出。或者让春考的学生晚半年入学,与秋考的学生一同入学,方便管理与教学。

  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为了配合就业季节,春考的学生基本都要晚半年毕业。一位从外地考入北京的春考考生说:说我们是1月毕业,实际上是7月毕业,我们的协议与秋季高考的学生一起签。他们被形象地称为4年半学制。

  一场从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改革

  2000年的春季高考,与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间相近,同样处于冬春交替的季节。有学者说:前一次是重又开启大学之门,这一次则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这次的春季高考被认为是招生改革的开始。

  “这是一次初衷非常好的招生改革。”不止一位老师这样评价春考。但是从一开始,各方各面的准备不足就注定了春考以失败收场。

  首先是教育部门准备不足。春考的吸引力不强有目共睹:北京13所高校招生,都是市属高校,部属高校没有一所参加。这已经在吸引力上打了折扣。而且,招生计划原本就不多,专科又占据绝对的优势。应届生不准参加春考。招生专业也不够吸引考生的眼球,热门专业第一年并没有出现在招生目录上。随后的几年尽管相应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增加本科招生数量,增加一些热门专业,但是招生计划始终维持在1000多人,部属高校还是没有加入春季高考,春考成了往届生再次冲击的试验场。

  春季高考的一个显著招牌就是给考生多一次选择机会。但是春季高考从规模上、开放程度上始终无法与秋季高考相比。当年就有老师不满意:不是说多一次机会吗?为什么与秋季高考不是同等待遇?结果试验也做了,效果不显著。春季高考被不少人评价为:选择余地不大,没成气候。

  更多的考生把春季高考当成一次练兵。考上本科,还算满意就入学,否则,接着参加秋季高考。

  还有一个来自教育外部的刺激是:高校连年扩招,考生通过秋季高考选择更好的学校的几率更大,选择更多。相比之下,春考的这次机会吸引力就更小了。

  春考最致命的一击是教育部门没有办法控制的:就业。别看这些年春季高考宣传的热热闹闹,可是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不知道。一位春考的考生很委屈的说:我们也算是参加正式统考的,可用人单位一看我们的毕业证书,就很怀疑:是不是统招的?

  从人事工作的角度来说,招收工作在四五月份进行。可春季高考的学生正赶上今年的指标用光、明年的仍未确定的空档。难度就是卡在用人指标上。当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对春季高考的考生就业很有信心:一是随着就业范围拓宽,毕业生更多地向非公有制单位靠拢,相对灵活。二是人事制度不断改变,企事业单位灵活管理;三是学生过去的期望值高,希望去国有单位。春考的学生可能更多去机制灵活的单位。

  这位负责人留了一个活口:这些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有待于人事制度的改革。

  让这位负责人失望的是,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当年就有业内人士希望,有关部门应该更好地规划,平衡高考资源,让春季高考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直到春季高考黯然收场,这个希望始终没有变成现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