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被改变的命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9日12:21 南都周刊
10年文革的伤痕,在1977年的高考试卷中被展现出来。 阅卷过程中,赵丕杰看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答案,但他笑不出来。“这其实是一种悲哀。”他说。 他记得,一个题目为什么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学生的答案竟是蒋是蒋介石,宋是宋江,孔是孔老二,陈是陈伯达。“很多人把它当作笑柄。其实我听了以后心里是很沉重的。”他说,“只有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学生才能做出这样的回答,想象一下就知道了,蒋介石是反动派。讲宋江因为批水浒,宋江是投降派。为什么知道孔老二,就是批孔老二。为什么知道陈伯达,就是批陈伯达。就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学生满脑子都是这些事,所以做这样的回答。” 这样的答案让赵丕杰沉重不已,而在整个阅卷过程中,赵丕杰也因为这样那样的答案重复着这样的感动和自我感动的过程,往往和一些作文产生共鸣。 在赵丕杰审阅的一篇高分作文里,一位参加高考的代课老师这样写道:“……其中两个同学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一个同学的字我几乎看不出什么。当我念到‘江河’一词时,只见他在黑板上划了三个歪歪曲曲的竖道。我问他这念什么,他红着脸半天不说话,我一再追问他才说,我不会写,这是代号。我这才明白那些认不出的字都是代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笑声像针一样扎进了我的心。我厉声喊道:还笑你们!……” 遇到这样的作文,感同身受的赵丕杰主动手抄下来,希望带回去给自己的学生们当作范文,而他发现,不约而同的,很多阅卷老师也在手抄这样的作文,据后来统计,北京市一共3个考点,老师们抄下了150篇这样的优秀作文。这让赵丕杰产生了集结优秀作文出版的想法。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个想法,他后半生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阅卷当中,赵丕杰向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的负责人刘全力提出建议,编写这样一本书,得到了后者的同意,北京出版社派来人民大学的教师张政作为责任编辑,在后来的编写过程中,刘全力和张政分别向各自单位保荐了赵丕杰,在这本名为《作文选评》的小册子出版后,两个单位都向赵丕杰所在单位要人,这让早就做好扎根农村的赵丕杰喜出望外。 “我当时就打算,我一个知识分子,那么瘦弱,以后老了也干不了重活了,怎么养活自己?我就自学了中医、针灸,我在后来下放的地方远近闻名,四里八乡都来找我看病,我就打算着就这么扎根下来算了,能做个有用的人,认真给大众服务,但真的没想到能有机会回去北京。” 通过高考阅卷以及后来将优秀作文集结出版,赵丕杰寻到了返城的路径,一番曲折之后,他终于被调到北京市师范学院分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而很快,他得到了平反,带了20年的右派帽子终于摘掉了。 “可以说,高考阅卷再一次改变了我的命运。”赵丕杰如是说。 1978年,当赵丕杰再次参加高考阅卷时,他已经将要成为一名大学教师,阅卷地点也改到了北京大学内,班车接送的待遇让他彻底感受到了时移势易的变化,每天2元的饭票标志着阅卷配套工作逐渐完善起来,对比之前一年的仓促,再次参加阅卷的赵丕杰内心平静了许多。 1980年代初,中央落实政策,给曾经因为参加革命工作而半途肆业的大学生发放毕业证,已经离开校园30年的赵丕杰拿到了被他自己戏谑为“贴着老头照片”的大学毕业证。而他说,在过去的30年,两次高考让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阅卷标准不是在鼓励自由发挥 华南师范大学的王老师刚刚参加完今年的高考改卷。走出那一排教室,王老师显得如释重负。如今的高考改卷,都在电脑上进行,不再面对试卷,所以改卷室并不那么戒备森严,而是井然有序,老师们在休息的时候也可以打打电话,大家就像正常上下班时间一样地每天工作。 王老师改的是政治试卷,他的阅卷感受,和许多参加过高考阅卷的人相似。他改的是简答题,但别看这样的题目似乎是主观题,其实有客观标准答案。考生只要踩中答案中的考点,即便写得再不成句子也都能得分,否则就是写得再漂亮,也拿不到分数。 以下是王老师的自述: 其实现在阅卷已经很客观公正了,从操作上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漏洞,我们会进行两天的试评,试评的作用主要是大家统一一下标准,培训一下没有参加过阅卷的老师,试评的卷子全部都不算数,要重新评的。人员结构上,大学老师、中学老师和研究生,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吧! 当然,我们也在提,增加人数和时间的问题,阅卷时间充分一些,会好些。至于阅卷的标准,当然是适应应试教育的,而不是鼓励自由发挥的。我一天评四五百份卷子,也不算很多。速度特别快的,会被抽调去复查,因此实际上阅卷过程中还是严格控制时间的。我们每天上午从八点开始到十一点半,下午是两点半到五点半,一共工作了五天,报酬是1500元,实际上也不多。对我来说,这是任务,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大学老师参与阅卷,所以也无所谓报酬多少。 (彭晓芸) 南都周刊稿件,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