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体验:内地生读在香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10:06 21世纪经济报道

  他们来自内地,他们将去向何方?

  这是一个特殊的族群,有着内地人和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双重身份,他们是香港回归的受益者之一,却也面临着巨大的困惑。

  四年前,他们有幸从内地来到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读大学,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四年后,当他们想在自己努力融入了4年的香港寻找一席之地时,是否还会同样幸运?

  不是每个学生来香港都能读香港大学(下称“港大”)和香港中文大学(下称“中大”),正如不是每个内地学生都能考上清华和北大。

  同样,也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选择商学院这种热门专业。

  四年前,分别来自南京和上海的内地学生王雪和滕迪,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香港浸会大学(下称“浸大”)

国际新闻系。

  2003年,从内地考到浸大的学生,不足50个。

  2007年7月,香港回归10周年,王雪和滕迪们也面临着毕业和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身上浓缩着内地生的对香港的诸多感慨。

  回首自己的四年香港求学路,王雪说,她从不后悔这个选择。王是浸大的公费生,全额奖学金获得者。用她的话说,她是在进入南京大学法律系后的第一个学期,偶然看到校园内香港高校的招生海报,才萌生试一下的念头。只是因为当时申请浸大的人比较少,她才站到了浸大的队伍里,理由是,“不用排队”。

  滕迪的朋友形容她是“上海美女”,伶牙俐齿。作为浸大的第一批自费本科生,她的父母为她的大学四年,花费了40多万港元。

  尽管耗资不菲,她仍然认为“值得”。不过,如果让她重新选择的话,滕迪说,她宁愿当时来的不是香港。

  三地教育体验

  正如大部分内地学生意料中的那样,王雪说,自己在香港的四年大学生活,收获还是很大。

  “这里开拓了我的视野,机会比较多,比如参加活动、交换(学生计划)出国,都有各种各样与国际接轨的机会。比如说,我大三的时候就去美国交换了,也参加过一些国际上的活动,我觉得在国内可能就很难有这个机会。”王雪说。

  大一的半年,王雪是在南大度过的,比较而言,她认为香港的资源优势还是相当明显。

  她说,在香港就算不是特别好的大学,资源也很丰富,比如英文书籍、图书馆、硬件设施,全都是内地很多大学无法相比的。

  香港8间大学的图书馆都可以互通有无,比如王雪想找一本书,如果浸大没有,还可以到港大去找,对方会自动帮你送来——换句话说,在香港,你没有找不到的书。

  “在香港不同于内地,有家长和老师约束着,香港完全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对自我管理的要求比较高。”滕迪说。

  香港的大学是三年制,因此,内地来的学生基本都需要读一年预科。

  王雪和滕迪来香港前都在南大读完了大一上学期的课程,下半年到浸大做一些语言和社会学方面的准备,比如,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广东话班。

  四年下来,包括王雪和滕迪在内的大部分内地学生都能用广东话交流了,但他们是否已经很好地融入香港生活?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活泼可爱的王雪和聪慧漂亮的滕迪,都说自己的大学四年,没有与香港男生谈过恋爱。

  “当然,我们跟香港学生也有很好的交流,交朋友也不困难。”滕迪说,但交男女朋友的就比较少,“因为文化的关系,我还是喜欢跟大陆的同学交朋友,我觉得香港可能跟我的文化不一样,所以交朋友还是有一些隔膜”。

  王雪也坦陈,现在的好朋友中,也大都是内地的同学。

  实际上,当地普遍的观点是,相比内地,香港的大学生比较活跃,但学术研究的基础和氛围相比则较为逊色,这一点上,王雪和滕迪都没有否认。

  但与国外的大学相比,香港的高等教育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滕迪是同级学生里第一个到海外交流的学生——那是在大二上学期,她选择了加拿大多伦多的Ryerson大学,该校有特色的是新闻、服装设计和建筑专业。

  王雪则在大三上学期交流到了美国俄亥俄大学。

  王雪说,俄亥俄大学的新闻系在美国很出名,相比香港的大学,该校课程设置更合理,更能体现现代新闻发展的趋势。

  滕迪说,香港老师的学生太多,教学之外还有其它任务,难免会显得来去匆匆,不像在加拿大交流时,老师会经常坐下来与同学交流。

  签证之惑

  “我的第一选择当然是留在香港工作。”王雪、滕迪以及她们的同学们,几乎都有类似的想法。时至7月,找工作这个现实的问题,离她们越来越近。

  对很多内地学生来说,选择到香港读书,除了在学习期间开阔眼界之外,非常现实的考虑显然是,把香港作为一个跳板,在这里完成增值和提升后,带着一份漂亮的简历离开。

  但是,临近毕业,一个现实突然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来自内地。

  这意味着,想在竞争激烈的香港寻到一片自己天地,他们需要付出比香港本地学生、海外学生更多的辛苦,因为“内地生”的身份,牵涉到一个致命的核心:签证。

  香港政府规定,在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其学生签证可以申请延期最多3个月,届时,如果他们没有找到工作,或者说没有找到能够为他们解决签证问题的工作,就必须离开。

  记者了解到,跟很多海外

留学生一样,留港内地生为了一张工作签证,大都不惜降低身份,只要对方同意并且能够解决自己的合法居留权,无论是什么工种,基本都能接受。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来激励自己。

  但即便如此,对雇主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的角度考虑,雇用一个内地生,都很可能是不那么“划算”的生意。

  根据规定,雇主决定聘用内地生之后,需要出面向香港特区政府为该学生申请工作签证,当中涉及到很多繁琐的程序,比如要向政府证明为何需要雇用一名内地学生,他(她)有什么不可替代之处,甚至需要提交公司完整的财务和经营资料以供审核等等。

  如此一来,对很多公司来说,花费时间和精力为内地生解决身份问题,实在需要很大的决心,尤其是对那些不怎么愿意公开自己经营和财务资料的公司,显然就更不愿费此周折。

  结果就变成,小公司办不下来,大公司不愿意办。

  “简单而言,你要给他们一个雇用你的理由。”滕迪说。

  因为忙于课程和论文,王雪和滕迪一直到5月份才开始进入找工作的状态,大致估算,她们只有最多5个月的时间可以继续留在香港。

  滕迪说,她之前有一份工作已经谈得差不多,到了签证的环节,但最后对方不愿意等待办理手续,结果就选用了当地学生。

  王雪则打算往香港所有的媒体都投一份简历,此前她只投了一家,对方没有通知她面试,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可能人实在太多了吧”。她说。

  滕迪觉得,香港其实就是一个中等之选,往上的话,有机会到国外,实在不行就回内地。

  “我现在心里非常的平静,如果找不到工作,我就回南京。”王雪说,她很想家,接下来打算先旅游两个月,休息一下再接着找,国内的机会也会留意,也不排除继续考研。

  “应该从世界走回来”

  经过了四年,滕迪觉得自己对人生规划有了更深的认识,而这认识,多少有些沉重:“我现在突然发现,我走的方向是反了。”

  滕迪说,如果可以重来,她会选择先到国外读书,再回到香港找工作,而不是像现在,在香港读完书,要出去或者留在香港,都不那么容易。

  滕有自己的理由。

  “在招聘的时候,香港的公司会把内地生归在本地学生一类,而把海外学生归在另一类,录用的时候,也明显是海外学生具有更多的优势。”滕感叹,香港比较喜欢国际性的人才,特别喜欢从外国回来的,这几年国外读完书回来找工作的都比较有优势。

  不仅如此。滕迪说,自己当初要到香港,简单的说,无非是希望英语、广东话、国际化方面得到更好的锻炼。

  “如果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去国外,那样我的英文肯定会比现在更好。”滕迪说,当时自己对香港的了解不太多,只是觉得相比内地来讲,香港是一个更为发达的城市,在这里能够走向世界,但现在看来是反了,应该是从世界走回来。

  但王雪则不一样。王说自己跟滕迪不同,当年没有出国的机会,如果没有看到那张海报,她现在就是从南大毕业,所以也无所谓遗憾。

  滕迪还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子。她说,自己已经花了几年的时间去适应香港,也学到了一些东西,现在香港经济这么好,她不是很担心找不到工作。

  “如果可能,我还是愿意在香港工作两三年,最多四年,把自己的资源再夯实一下,然后再决定是出国还是到国内。”滕说,她相信内地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几年,北京、上海说不定都跟香港差不多了,但她现在不急着回上海,作为一个上海人,她回去很简单。

  但香港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地方,滕迪说,留下来的勇气和动力,主要是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征服困难的成就感。

  下周,滕迪会跟另外一家公司谈工作的意向和细节。“应该有机会。” 滕迪笑着说。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