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香港第一金李丽珊的优游岁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10:06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记者 罗绮萍 从“风之后”到行政学士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风之后”李丽珊拿下“香港第一金”,大会播放英国国歌,英国国旗徐徐升起,她坦言“感觉麻木”;1998年泰国曼谷亚运会,李再夺滑浪风帆金牌,大会奏起中国国歌,升起中国国旗时,她激动得泪流满面。 “1998年那次是我以中国香港身份参加国际比赛,夺得金牌是为国为港争光,加上那次是我第三次参加亚运滑浪风帆比赛,之前两次都屈居亚军,这次夺金可以说是完成了我人生的重要目标,所以特别激动。”6月26日,李丽珊接受本报专访时,忆述两次夺金的不同感受。 “我们从小便天天听英国国歌,电视每天播映完毕都会播出,所以我会感到麻木。到了1998年的亚运,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在颁奖台上听到激昂的中国国歌,情绪自然受到牵引。” 李说。 李丽珊也牵引着香港人的心。回归前后,很多香港人曾感到迷茫,1997年及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又令很多人倾家荡产。在这期间,李丽珊两度夺金,她的刻苦努力、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香港人的强心针。 内地运动员的“推力” “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这是李丽珊11年前夺金后的“金句”,如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她回忆,当年由于缺乏资源和激励,香港运动员的地位低微,质素也差强人意。1990年时,李丽珊代表香港参加欧洲滑浪风帆锦标赛,大会最初鼓励更多非欧洲选手参与,结果参赛者人数超出了60人限额,欧洲选手便对香港代表说:“你们香港运动员是垃圾,为何还要和我们争参赛席位?”这口气李丽珊忍了6年,李终于在获得奥运金牌后,向全世界证明了香港运动员的实力。 “这11年变化很大,香港运动员的地位已大大改善,当然相对外国甚至中国内地,我们的地位和待遇仍有差距,但已出现很大的变化。在我那个年代,你跟人家说你要当职业运动员,对方会以为你是疯子,父母也会极力反对,现在当然仍有父母反对子女投身体育界,但支持的也日渐增加。” 这种变化的动力,最重要的是政府、商界及公众对于体育事业增加了资金和精神上的支持。李丽珊说,比如,现在大学对于有志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年轻人,已经有较多支持,出色的运动员可以取得大学学位,不过在小学及中学层面,有潜质的运动员则要在学业及训练中作取舍。 在中国内地,当教练和运动员,都是很光荣的事,具有潜质的孩子很早便在学校中得到提拔,之后由国家重点栽培,所以父母会较为支持孩子从小便受训,但这方面香港仍要努力。 硬币却有另一面——内地重视运动员的培训,人才济济,但僧多粥少,有潜质的运动员未必能得参加国际比赛的入场券。由此,一个新状况出现了,近年不少内地体育精英,通过特区政府的“优才计划”,或其它移居香港的方法,代表中国香港参加国际比赛。最新的一个例子,是雅典奥运女单铜牌得主的中国羽毛球队队员周蜜,已在香港参加训练,并希望代表中国香港参加北京奥运;在她之前,已有其旧队友王晨的成功案例,她代表中国香港在多哈亚运会中取得了一块金牌。 “这对香港本土运动员来说当然有压力,因为出赛的名额可能只有两个,其中一个被内地来的运动员占去,本土运动员便少了一个机会。但另一角度来说会是好事,因为内地运动员带来更高水平,本地运动员可以在训练时得到刺激而提升水准,内地运动员代表香港地区在国际比赛上取得好成绩,也会提高香港体坛地位,吸引更多资源。”李丽珊坦言。 此外,2003年的非典疫情,令很多香港人惊觉健康的宝贵,全城刮起运动风,这对提升运动员地位也有好处。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更多人参与运动,港人的体质整体被提高,同时有潜力的运动员更容易被找到。运动员地位提升了,令他们可以得到更多商业赞助,有时拍拍广告增加收入,运动员不一定是穷鬼,这令更多家长支持子女成为运动员。”李说。 “400万”热议 叱诧香港体坛的李丽珊,去年又有另一金句:“养大一个小朋友要400万”。 这是她在一个银行广告中的经典对白,鼓励人们为未来计划,积极理财,储足本钱去培育下一代。 现年36岁的李丽珊1999年与同是滑浪风帆选手的黄德森结婚,2005年诞下女儿希皑,现在怀着第二胎,8月临盆,所以近日已专心待产。当时决定生第二胎时,她即同时决定告别2008年奥运会,不会再参加比赛。 “现在有电视台希望我主持奥运节目,但我说需要考虑,我的优先次序是照顾小朋友,是两个小朋友!”她已不恋栈“风之后”,只愿做“好妈妈”。 此前,奥运和亚运为李丽珊带来数百万元的奖金,她只是放在银行做定期收息。而今天的她,为了挣“奶粉钱”,已经学会了金融市场的种种技巧,投资组合中有高风险的新兴市场基金,亦有低风险的债券投资。为了增进投资知识,她闲时便到书局买下一堆理财书籍,更计划考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先做自己的财务顾问。 但“养儿需要400万”的金句一出,便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有人认同附和,亦有人指这个数目太夸张。 因应香港人生育愈来愈少的现象,特首曾荫权曾呼吁香港每对夫妇应该“生三个”。李丽珊金句一出,有人便以“我没有1200万”作为不生育的借口。一时间香港“生仔派”和“不生派”展开热烈讨论,连带特首的新闻统筹专员何安达,也要与妻子双双接受访问现身说法,阐述“生仔不用400万”。 “400万是我看过一位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研究的数据,人生每个阶段要有不同考虑,以前我在没有资源下做职业运动员,本着乞米就乞米(乞食)的心态,我自己也在贫穷的环境下长大,但我要给我的小朋友最好的,必须为他们做好计划。” 李丽珊出生于贫穷家庭,8岁丧父,母亲独力养大10兄弟姐妹,她排行第八,儿时基本上没有得到什么注意,所以母亲任由她选择前路,倔强好胜的她选择了追风逐浪。 “运动员退休是一个大问题,我凭自己的努力已取得澳洲堪培拉大学的体育行政学位。”此外,李去年已成为香港专上教育学院的进修大使,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鼓励中五、中七毕业生以及在职人士积极进修。“但很多运动员未必像我那样幸运,香港政府应该帮一把,为他们安排后路。”(记者 于晓娜)
【发表评论 】
|